經過一個多月的籌備,聚集在升龍城周圍的安南軍隊已經超過了2萬,除此以外,還有兩倍於此的民兵,這些民兵大多是安南的官僚地主階層的家丁或佃農,大部分都是沒有經過軍事訓練的。憑借這樣的軍隊,進攻背靠升龍“堅城”且擁有過萬精兵的明軍,用腳趾頭想都知道結果會怎樣。
因此親自統兵的鄭梉將希望寄托在升龍城內安南人的內應上。
可是,此次明軍的最高指揮官,白旺同樣是個有經驗的將領,在敵國領土上如何守城,在心中早已經推算了無數遍。他知道,以明軍的精銳與武器的先進,再加上充足的彈藥,冷兵器的安南人是幾乎不可能攻克升龍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城內會出現敵軍的內應,而這在異國他鄉,也是很有可能發生的大概率事件。
因此,在攻佔了升龍城後,就強行遷走了城內的絕大部分安南人,留在城內的大多是華人。即使他們,也沒少接受明軍的檢查與監控。畢竟,身處異國他鄉多年,說他們與安南官方沒什麽聯系,鬼也不信啊。
因此,多次在鄭梉夢裡出現的裡應外合的場景並沒有發生,倒是白白犧牲了原本還是打算佯攻的安南士兵三四千人。
鄭梉再三思量,“升龍城自己是別想打下來,除非明人願意主動撤兵。”
聽起來似乎是癡人說夢,但鄭梉卻覺得很有可能實現。為什麽呢?因為明人不可能長期佔領安南,這是雙方的共識。那麽明人什麽時候會撤並呢?也無外乎兩種情況,一是被安南人趕跑,但暫時似乎沒這個可能;另一種情況就是大明人再也不能從安南獲得更多的好處,比如,南方阮家服軟,不再進攻北方,大明獨立難支,或者說付出的代價太大,不值得,也只能撤兵。
因此,只要鄭梉能在南方戰場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讓阮家再也不敢興兵,再給予明軍好處,想必還是能夠讓明軍撤兵的。
但是,想要對南方用兵有一個難處,那就是南方的阮家看似勢力不大,但軍隊裝備有不少西方火器,單兵作戰能力甚至還要超過鄭家。因此,想要獲得勝利,至少要集中鄭家一半也就是五六萬甚至更多的兵力。可是,這樣一來,必然導致北方空虛,又怎麽防備駐守升龍城的明軍?留下防守的士兵數量多了,戰勝不了阮家;數量少了,又無法防備明軍?
實在無法可想的鄭梉將心一橫,死則死耳,此時也只有一搏了。僅只在西都清化也就是自己的大本營屯駐了不到一萬人,就傾巢出動,南下與阮家決戰了。
然而,有時候,戰爭,往往不是憑借數量就能取勝的。
由於老巢隨時被明軍威脅,鄭軍士氣低落到了極點,甚至每天都有逃兵出現。等到十一月底抵達戰場,非戰鬥損員已經超過千人。待了戰場,首次接戰,卻被阮軍一個出其不意的主動進攻,直接損失了萬人。隨後,就是不停的潰敗,潰敗。
僅僅是十二月初,鄭梉就被阮軍如同趕鴨子般趕回了自己的老巢清化,時間距離第一次大規模戰鬥不過9天時間。首發 https:// https://
躲在清化的鄭梉已經沒有更多的企盼了,知道死撐下去,只有死路一條,卻也不願意向老對手阮家投降,逕自向大明投降。
接到鄭家投降的消息,白旺不敢懈怠,趕緊將這封投降書交給瓊州的李岩。還好,瓊州距離安南不遠,僅僅半天時間,李岩就接到了鄭家的投降書。
李岩很是開心的來到了升龍城。
隨後要求鄭家與阮家的家主來到升龍城和談。
鄭梉雖然擔心會是一個鴻門宴,但刀架在了脖子上,似乎也別無選擇,為了得到一線生機,還是硬著頭皮來到了升龍城。
而阮家對於此次和談是十分不樂意的。畢竟,此時的阮軍正在北方撒歡,如入無人之境,似乎看起來一統安南也不是不可能。但你大明卻讓我撤兵,如何樂意?首發
但是,他有不來談判的勇氣麽?答案是沒有。因為,大明既可以“幫助”自己,也就有可能與鄭家聯手。自己萬一不來,獲利最大的可是鄭家。
李岩端坐在長桌的主位。雖然眼見到鄭梉低頭哈腰的來到自己面前,也是不屑一顧,甚至頭都不抬。
鄭梉卻依舊小心翼翼,走到李岩面前,甚至跪了下來,“黎王座下、罪臣鄭梉,拜見大明驃騎大將軍,瓊國公。”
李岩似乎此時才注意到鄭梉,“爾等也是藩屬國重臣,地位不下於我, 緣何對我一個大明的國公下跪?”
“番邦蠻夷,不識禮數,不知進退,得罪了大明,理應請罪。”鄭梉說道。
“那你是如何得罪大明的?”李岩冷笑著看向自己。
“小的不應該聽信小人之言,拒絕將自己的煤炭賣給國公,不,大明。”鄭梉冷汗直冒的說道。
李岩不說話,只是繼續盯著鄭梉冷笑。
鄭梉急忙表示,“其實,小的之所以挑釁大明,也是身邊小人挑唆之故。”轉向後面喝道,“來人,將卑鄙小人張恆帶進來。”
隨後,鄭梉將張恆從中使壞的事情一一道來。
李岩說道,“我對你們之間發生的所謂內情不想知道,也沒興趣知道。我現在隻想知道,你們打算怎麽賠償大明的損失?須知道,為了這此出兵,我大明消耗了不下十萬兩白銀,其中炮彈就不下於五萬兩,還有士兵的消耗,每天都在一萬兩以上。”
“十萬兩白銀?你騙誰呢?就在初期打了一天的仗,消耗了一點炮彈,就值無萬兩銀子?還有你們的士兵,是公主麽?每天消耗一萬兩銀子,是吃的龍肉麽?”突然反應過來,“不對啊,是他們入侵的我大越,論賠償,也是應該他們賠償我們?”可是,吐槽歸吐槽,鄭梉敢反駁麽?鄭梉只能小心的說道,“瓊國公,您提到的數目實在是太多,我安南一向貧瘠,哪能付出如此多的銀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