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重生李岩之再續大明》第119章 大西軍進入雲南
  瓊州方面如此對待施琅這些俘虜,自然是李岩的示意。不過,李岩暫時卻顧不上這些俘虜,而是在籌備一個大動作。

  此時,瓊州的主要軍隊,除了自己的嫡系,原本朝廷給他的編制是五千人以外,李岩已經實際上已經掌控了所有在瓊州的軍隊,包括名義上的皇家禁衛軍,由於李年的緣故,實際上還是處於李岩的控制之下。不過,李岩最頭痛的是大明混亂的軍製,同樣都是總兵,兵力多的超過一萬,甚至兩萬,少的只有幾千。至於副將、參將之類的同樣如此。

  李岩上書朝廷,希望能夠根據自己所屬士兵多少的關系來確定將領的軍職。比如在李岩軍中,早就按照鎮、協、標、營、隊、哨、棚進行編制。一個棚十人,三三製進位,這樣,一個標大約八百人,一個鎮七千多人。每個對應單位的長官加個長字,比如棚長,協長等,只有一鎮的長官因為被稱為鎮長,李岩覺得別扭,乾脆還是稱為總兵官,為二品武官,算是降級了。總兵官上面就是各類稱號將軍了,將原本屬於宗室的各類將軍稱號剝奪,設置從一品將軍,比如,鎮國將軍、定國將軍、奉國將軍、安國將軍、輔國將軍;正一品的驃騎大將軍、金吾大將軍、龍虎大將軍。

  以上都是軍職,除此以外,理論上,無論文臣武將,還都可以獲得爵位。當然,由於文臣一般位居後方,除了在前線的堵胤錫獲封文定侯,其余文臣,即使是曾經的文臣之首黃道周也沒有獲得什麽爵位。但是對於武將來說,獲得爵位就太容易了。基本上,一品的武職立功就可封公爵了,總兵官就可封伯爵。然而,李岩也沒有忘記這些中層的武官,為了安撫眾人,也提請朝廷增加了子爵與男爵這兩個傳統爵位。這兩個爵位雖然低下,俸祿也不高,但對於中層武官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勵。有爵位的家庭,就是脫離了平民階層,即使不能世襲罔替,但是說出來也是一個面子與一定的裡子(有朝廷的俸祿)。

  反正,按照李岩新制定的爵位標準,再無世襲罔替的爵位,是要降級繼承爵位的,比如公爵的兒子,如果沒有多少功勞,只能繼承侯爵爵位,以此類推。以便降低朝廷的負擔。

  傅冠在朝廷討論了一番後,發現李岩的新爵位體系,其實並沒有增加朝廷多少負擔,也就同意了。

  其實朝廷在瓊州收入也不錯。雖然李岩已經從瓊山新縣城的大開發中籌措了一大筆資金。但是有錢人就是有錢人,錢多著呢。朝廷要想賺他們的錢也容易。就拿房屋的後期裝修來說,雖然玻璃這樣的新玩意的巨額利潤還是歸了李岩,但是其它用於裝修的瓷磚、馬桶、家具等也是要錢的。

  由於一切是戰時體制,朝廷權利大增,在李岩的建議下,親自組建了施工隊,甚至還有家具廠什麽的。所取得利潤一部分支付了工人工資,大頭卻成了朝廷的收入。由是,通過瓊山新縣城的建設,朝廷的收入竟然超過了當初在肇慶一府的收入,年入130萬兩白銀,支付官員的工資倒是足夠了。

  而且,都是大量提拔的新貴族,原本大明朝的老貴族,隨著大明在本土的全面退縮,自然也不可能再次得到朝廷的俸祿與承認,也極大的減輕了瓊州的負擔。

  在朝廷撤退往瓊州後,李岩地位陡漲,順理成章的榮升為大明的鎮國將軍,瓊國公,掌控了整個瓊州的軍權。除此以外,李過成了定國將軍,興國公,與李岩的地位等同,成為湖廣戰場的最高武官;舟山一帶的方國安成了安國將軍,

荊國公;鄭成功成了奉國將軍,閩國公。  李岩之所以設置五個將軍,卻隻實封了四位,是因為李岩還想給晚明後期最閃爍的將星李定國留個位置。

  李定國此時在哪裡呢?

  農歷1646年底,張獻忠在西充縣遇害,死的情形其實與李闖類似,都是由於脫離主力部隊,前往查探敵情遇害。

  張獻忠去世後,原本的大西軍殘余還在張獻忠的皇后與宰相汪兆齡的控制之下。張獻忠四個義子之一,年齡最大的孫可望與其余幾個義兄弟覺得不能再任由這二人胡鬧下去,乾脆處死了這二人,形成了以孫可望為首的四將軍領導體制,突圍南下,決定效仿李岩在南方建立根據地,因為後面有清軍的豪格在追著呢。一路突破明軍的封鎖,首先來到了貴州,一路征伐,竟然打下了貴陽。

  不過,他們顯然覺得此時的貴州也不安全。正好,雲南爆發了沙定洲之亂,即使是一向鎮守雲南的黔國公沐家也不能鎮壓此賊,沐家家主沐天波都被趕離昆明,惶惶不可終日。

  大西軍決定全力南下,直接以雲南作為自己的根據地更加合適。因為,他們還有向導,那就是雲南當地的一名土司龍在田。而且,孫可望等人還很聰明,他們利用沐家在雲南的聲望,謊稱進入雲南的大西軍是沐天波妻子焦氏的族人,前來為沐家報仇。一路南行,幾乎所有的城門都是大開,大西軍如入無人之境。四月下旬就進入了昆明。

  此時,沐天波已經抵達楚雄,與金滄兵備道楊畏之一道鎮守。楊畏之是大明的忠臣,為了對抗勢大的大西軍,主動出擊,卻在祿豐縣城東北大西軍擊敗,人也被俘。由於楊畏之在雲南官紳中信望頗重,還是孫可望的同鄉,孫可望也很是敬重,雙方經過談判,雙方約定:

  一,不用大西軍年號;

  二,不妄殺人;

  三,不焚廬舍,

  雙方終於達成了初步聯合的條件。

  隨後大西軍四處出擊,終於初步穩定了雲南形勢。

  此時的大明雖然形式日下,情勢危急;但是對於大西軍來說,也不是一片坦途,主要是雲南還存在這大量心向大明的士紳百姓,是一個合則兩利的事情。而且,與歷史上的隆武帝遇害汀州導致大明群龍無首不同,此時,宣武皇帝已經進入瓊州,首腦猶在。大明的形勢其實還要更好一些,在楊畏之的勸說下,孫可望也有了與大明聯手的想法。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