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7章】武器革新
吳狄為難的地方,不是他沒辦法改進弓弩,而是可以改進的辦法實在太多,但其中卻涉及到大量的跨時代技術革新。
弓弩向來都是冷兵器戰爭中的最強武器,戰國時代有四弩:夾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夾弩、瘦弩較輕便,發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雖遠,但發射速度較慢,多用於車戰和野戰。
在《戰國策·韓策一》中也有如下記載:「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外。」許慎注《淮南子·真篇》:「南方溪子蠻夷柘弩,皆善材。韓有溪子弩。少府,官府名,少府所造之弩。時力,作之得時,力倍於常,故名時力。」
距來,當為距黍,《荀子·性惡篇》:「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
《荀子·議兵》中言曰:魏氏之武卒,操十二石之弩。
由於後世吳迪曾勵志撰寫一本歷史穿越小說,因此在吳狄的腦中,光是對弓弩的改進辦法和資料,便是異常的豐富。可恰恰是因為腦中的資料太多,都是屬於兩千多年後的後世高科技產物,這時拿將出來做技術改進,只怕大大的不妥。
騎兵步兵方面的戰具改進,實際上並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狼牙棒也好,竹骨梭槍也好,都是這個時代的人所能夠理解的,即便是將戟戈兵變成了長矛兵,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弓弩的革新方面,難度就實在太大了。就吳狄看來,最好的改進辦法當是加長弩身,以多副弩臂結合偏心輪牽引技術,再配合螺旋氣動穩定性尾翼的全鐵重箭,拋射射程至少可達千米,基本上是當者披靡。可這樣一來,技術含量高不說,很有可能造成技術外洩,並且就吳狄對眼下的形式看,他也不想立刻拿出如此高端的科技來,這些高端技術很有可能將是日後他保命的本錢。
可是,如果不做改進,那麼弓弩手的威力將會被侷限在射程之內:強大的秦軍箭陣,實際上是嬴政一統六國時的產物,這個時代的秦軍箭陣尚是雛形而已。
眼下吳狄手中的一萬弓弩手,由於他有權篩選,因此選出來都是夾弩、瘦弩手,其中夾弩佔六,瘦弩佔三,還有一成是標配的大弩,主要用於野戰。
夾弩實際上就是將一張成品弓夾在一副弩身上而成,這是最原始和最簡便的弩具,瘦弩則是後世常見的那種弩身長而弩臂短粗的常規弩。至於大弩,就是那種個頭比較大,需要兩三個人支架,用蹬踩配合腰力才能張開的巨型弩弓。
而此時秦國的弓弩,工藝普遍低劣,就吳狄親自測試得到的數據顯示,軍中的夾弩實際射程是平射三十丈,拋射六十五丈,瘦弩則是平射四十丈,拋射七十丈前後。經過換算,果然印證了古代兵書中對弓弩運用的悖論:臨敵不過三發!
當然,「臨敵不過三發」固然有射程的侷限在裡面,但這也是冷兵器戰爭時代的戰術需要。後人吳迪曾經專門研究過秦始皇兵馬俑中的秦軍軍制佈置,秦始皇陵兵馬俑共有三座俑坑。一號主坑坐西面東,東西向長方隊形,東端既前部有三排橫隊弓弩立俑,每排六十八個,三排合計共二百零四個。每排中有一個帶甲步兵,其餘都只有戰袍,免胄束髮、背負矢箙、手執弓弩。他們是一號俑坑的前鋒。
而左右兩側有兩排步兵俑,分別面向南北,多穿鎧甲,均持弩,是俑坑陣型的側翼。坑西既後部有三列帶甲士兵,兩列向東,一列向西,是後衛部隊。在四面的保護下,正中間是一號俑坑的作戰主體,他們身披鎧甲,手執戟、鈹、矛、戈等長兵器。他們的矛有大概七米長;戟的長度在兩點八米左右;鈹很像插在長桿上的短劍,長度界於戟和長矛之間,在三點五米左右。
七米的長矛放平,基本上能夠組建成一座矛山,即便是重甲騎兵衝上來也是一個死!
不過,咋一看讓人感覺差異的是,秦軍的軍制竟然是防禦最強的格鬥兵種被缺乏防禦的弩兵保護。
實際上秦始皇時期的秦軍,主要的戰陣佈置是全方位和立體式。首先最前列的弓弩手並非是用來保護後列矛鈹戈手,當敵軍衝鋒後,弓箭手拋射三輪便會迅速的後撤到後列,這時持七米長矛的矛手上前布矛陣阻擋敵軍衝鋒,三米五的鈹手作為第二道防線,兩米多長的戟和戈作為第三道防線。當前陣的矛鈹戟戈戰陣與敵人接觸後,已經退到後列的弓弩手和側翼的弓弩手則可繼續向敵軍中、後列實施火力覆蓋,擴大戰果。
而此時的秦軍,據吳狄在少梁戰場上的親眼所見,顯然是還沒有發展出如此先進的戰術。
就吳狄的研究,戰場之上根本就不需要如此繁雜的兵種配置,只需要騎兵、矛手和弓弩手三個兵種,便足以無敵天下了。
當然,一個最大的前提是,弓弩手的射程必須提高,箭矢的威力必然需要增強。如果敵軍在一千米外就遭到密集式強弩遠程打擊,那麼這一千米的路程就成為一條黃泉之路,什麼鈹、戟、戈也就根本用不上了!
那麼,應該如何改進弓弩的威力和射程呢?
多弩臂配合偏心輪牽引技術此時是無論如何不能拿出來的,那麼就先單獨試試多弩臂:採用夾弩基座,將一副夾弓和一副瘦弩的短弩臂結合在一起,用一副側弦駁合在的主弦上。這樣一來,等於是將弩弓的威力提高了一倍,射程提高了三十丈左右,但弊病卻是弩弦極易裂斷,而鐵質掛弦用的弩機也容易變形損耗。
進而,吳狄只能在弩機上採用回火工藝,加強其韌性,又在弩弦的製作工藝上下功夫,原先秦軍的弓弦多用馬尾加上麻線如編髮辮般編織得來,這樣的製作方法和後世的輪弦區別很大,效果差別也很大,不得已吳狄只能採用馬尾混編麻絲先制得混合麻線,又以麻尾線纏制輪弦。雖然在質量上面,新弦的耐久度比老式弦強不了多少,但基本上這種弦能夠撐過相當長的一個時間,多備弓弦便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了。
在解決了三軍武器改進的問題後,在兵器作坊開足馬力製造的同時,三軍的整訓工作也從一個月的體能強化訓練,進入到更高層次的戰術技能訓練方面。騎兵首先要強化訓練的戰術技能,便是馬蹬。馬蹬的革新實際上對於吳狄手下的騎兵並沒有引起多大的騷動,在他們眼裡看來,不過就是在鞍上加了一邊一截掛著個鐵環的什物。開始幾天吳狄發現很多人根本對他的講解當作耳旁風,上課時候對你的說教唯唯諾諾,一上了馬便習慣性的將腳從馬蹬裡放了出來。對於這事,吳狄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死命的練,一定要練到他們將踩馬蹬的動作養成一種潛意識的習慣,這樣才能將馬蹬的技術革新推行下去。
可過不了幾天,卻是有人跑來反映,說這馬蹬不但不好使,而且還很有可能害人。說是訓練的時候,由於某些戰術動作的需要會有跳馬的動作,如果按照以往騎兵的作戰方式,從鞍上跳下後,騎兵落地便可以迅速的閃開。而使用的馬蹬後,戰士們很容易被馬蹬掛住腳,進而跌倒後依舊被戰馬拖行老遠。
對於這個問題,吳狄也是惱火,這種將軍、士兵落馬後被倒拖的場景,電影電視劇裡已經描寫得太多了,可馬蹬的好處卻也是實實在在的。吳狄為難的時候,一個頭領卻建言,說是這個馬蹬在騎馬行軍的時候用來歇腳確實好用,但作戰時一不留神就會遭受其害,何不如平常行軍時裝上使用,戰時取下?
對於這樣的建議,吳狄的頭立時大了。他又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知道馬蹬的好,卻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而且就吳狄的觀察,歷史學家描述的無馬蹬時代騎兵不能使用雙手武器的悖論根本就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他親眼看見秦軍士兵僅僅用雙腳夾住馬腹控馬便能將戰戈、狼牙棒舞得虎虎生威。
嬴渠梁一年十月下九的夜晚,吳狄正廢寢忘食的呆在武器作坊,和匠人們一起研究著改進武器的辦法。管家吳伯卻是騎著一匹快馬急急趕來,遠遠便用惶恐的聲音叫道:「主上!產了!主上!產了!」
「慘了?」吳狄有些迷茫,反問道:「什麼慘了?」
「是……是……主母!主母……產了個……妖物!」吳伯滿臉驚懼,也不知道他在害怕什麼。
吳狄的腦子也是一時沒轉過彎,手上尤自拿著一具瘦弩的弩身呆呆問道:「妖物?什麼妖物?」
吳伯一下趴到了地上,顫抖著回答道:「主上……主母她……生產了一個黃頭髮綠眼睛的……妖物……」
「是男是女?」吳狄愣神問,吳伯答道:「是男!」
「哐當!」吳狄將手中的部件一丟,撒開腳丫就狂奔了出去,跳上吳伯騎來的快馬後,吳狄仰天大笑道:「哈哈哈!我當爸爸了!我有兒子了!」
旋即便策馬向官邸狂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