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霸秦》第46章
  【第046章】整軍備戰

  小朝議之後,方略既然定下,自然是各人分頭行動。

  吳狄後來還是通過二哥渠梁之口定下多管齊下的謀劃,龐涓的外快要賺,收買權臣的事也要辦,乾脆就是拿龐涓的錢財去做這個勾當,這叫將就你的骨頭軋你的油。這一次,整個秦國上下共計拿得六國商人四千有餘,大小商隊一百餘支,結果經過府庫清點,六國商人攜來秦國購貨的金錢便合計達到二十萬金有餘,而秦國國君的府庫和內庫藏金合計還不到萬金。

  眼下六國商人全部拘押坐監,這黃金錢幣自然是由景監領將出來花用,在老甘龍和嬴虔的協助之下,迅速抽調精幹能吏和軍士組成了十二支千人規模的商隊,拿了從六國商人身上搜來的通關印信,冒名頂替之後便向六國腹地殺去。而嬴渠梁則也是按照老甘龍的建議去書知會了洛陽的周天子,又派人直赴魏國河西大營照會魏國上將軍龐涓,讓使者當面呵斥龐涓以商人使計的卑鄙下流無恥之舉,言道五國商人已放,獨魏國商人必須要交付巨額罰款才可放回。

  而在同時,專門接受了吳狄三天急訓的三百奸細密探也秘密奔赴六國,執行敵後破壞任務。這些人前往六國要干的事情除了就六國用商使計一事製造民間輿論之外,還擔負著在六國大型城池之內投毒放火製造恐怖,尋找六國府庫糧倉所在進行破襲,對朝野、軍隊的主要目標人物進行刺殺,綁架六國重要的軍工技師和匠人,這整套做派完全是基地組織的典型風格!

  眼下秦國面臨的是滅國之危,只能是無所不用其極了!

  十月初,在瑟瑟秋風中目送景監上路之後,吳狄便只能默默祈禱上蒼,好讓這些計策統統見效了!

  而擔任前軍先鋒之後,吳狄手上便有直屬的三萬人馬,分別是一萬弓弩手、一萬戟戈兵、一萬騎兵。來到驪山大營,身為左司馬兼任先鋒的吳狄立時安排中軍幕府,檢閱這三萬人馬。

  不一刻時間,三萬人馬便在大校場集合完畢,秦軍軍律淳樸,也沒有什麼地動山腰的口號吆喝,只見眾人寂寂無聲之間便迅速列好了方陣。不得不說這秦國軍士,雖然膳食清苦,給養不足,但看上去一個個卻是鬥志昂揚。吳狄步下幕府將台,走到軍士中間細細查看,只見三軍之中,著裝最為整齊的便是騎兵,其次是弓弩手,最次才是戟戈兵。

  騎兵裝備主要是戰戈和短劍,除少部分騎兵的戰馬上配有一個獸皮薄鞍之外,大部分人的戰馬甚至是光背的。這一點吳狄並不意外,按照秦軍的慣例,但凡被徵召的士兵,戰具甲冑多為自備,這也是老秦人的一大風俗。只有在大軍攻城略地取得勝利獲得戰果之後,才有可能從戰利品中淘換裝備給士兵換裝。而軍隊裡面,主要還是提供武器居多,比如先早少梁戰上,吳狄穿戴的甲冑便是王良從戰場死屍身上扒下來的。

  吳狄信步走到一個年輕士兵身前,先是看了看他身旁那匹油光水亮的黃斑馬,又抽出了他腰下的短劍查看。

  「你是老兵?」吳狄抽出劍來一看,卻是發現這是一把青銅劍。春秋時代,各國兵器多由青銅製造,到了戰國中期,隨著鐵器的逐漸發展成熟,由於兩種武器的性價比確實可觀,因此青銅兵器已經逐漸退出了戰場。秦國缺銅鐵,好銅可以當錢,因此眼下秦軍的主要兵器便是鐵器,只有少部分人由於地位和身份使然才能使用青銅兵器。

  那軍士年紀大約二十出頭,憨厚笑道:「是!老君上十九年入的行伍!」

  「好劍!」吳狄看了看手中的青銅短劍,用手指在劍鋒上一搓,便能感覺到刃鋒犀利,擦著手指表面的指紋帶來絲絲的快感。按照吳狄後世的記憶,秦國武器有兩大利:一是弩箭,二是技術成熟的青銅兵器。

  根據後世的考古研究,秦國的青銅武器鑄造工藝幾乎已經達到了當時世界人類科技水平的最高巔峰。根據考證,曾經在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中出土的青銅劍,劍身上共有八個棱面。考古學家用游標卡尺測量,發現這八個棱面的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公差幾乎達到了納米級別。並且銅劍歷兩千年不腐不鏽,其上竟然鍍有一層 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並且是同時出土的十九把青銅劍,劍劍如此。

  可是眼下,就吳狄所瞭解到的實際情況看來,此時的秦國遠遠沒有達到這樣的技術水平。這讓他做出了一種假設,便是這些技術革命很有可能是商鞅變法之後的產物。

  走走看看,吳狄大致的查看了士兵們的甲冑兵器,就目前看到的情況而言,騎兵大部分穿的都是簡易皮甲,戰戈齊全,佩劍鐵八銅二,還算差強人意。弓弩手向來無甲,弓弩型號不一,射程約五十丈(一百二十米前後),人均標配鐵矢羽箭三十支。而戟戈兵向來都是布衣,戰陣之時多為用來護衛弓弩手,比送死做炮灰的輕兵強不了多少。

  粗略查看之後,吳狄解散軍陣,徑直奔回中軍幕府,向大哥嬴虔道:「大哥,我想將這三萬人馬拉到陽谷秘訓,你看這事可行不可行?」

  「怎地?拉去陽谷?」嬴虔聽著眉毛一皺,秦國的驪山大營正對著魏國的華山大營,中間不過只有兩三百哩地的緩衝地段,自從割讓河西和函谷關後,魏國華山大營又向東遷徙了差不多百里。若是開戰,雙方相距不過百里,三日之內便會接觸,此時讓吳狄將三萬人馬調去隴西腹地的陽谷去秘訓,只怕是有些不妥。

  細細思考了一會,嬴虔卻是問道:「秘訓是怎地個訓法,為何非去陽谷不可?」

  吳狄直接道:「大哥,秘訓之事一時半會也說不清楚,但三弟可以保證三個月內能將戰力提升三倍以上。而此處靠近魏軍大營,只怕營外的密探斥候不在少數,且三弟的陽谷之內還有一個百來人的小兵器作坊,能給將士能修繕製備兵器,你看這事能不能成?」

  嬴虔有些為難,當下道:「容大哥考慮考慮!」

  第二日嬴虔便去了櫟陽,過了三日從櫟陽返回後,嬴虔便找了吳狄道:「三弟,秘訓的事大哥給你說和了。剛得到洛陽周天子來的消息,說是天官測算,今歲怕還是大寒。隴西戎狄部族每逢大寒,來春便必然入境打春草野食,因此西北之地確實需要一支人馬坐鎮。你拾到拾到,挑選人馬這便去吧!」

  天官是周朝設立用來專門查看天象測算曆法氣象的部門,七國雖然大爭,但各國還是無能建立自己的天氣曆法的機構。

  吳狄也不推辭,立時便在驪山大營駐紮的十二萬兵馬中挑選了三萬人馬開赴陽谷。

  十月下旬,三萬人一入陽谷便開始了緊張的整訓工作,由於陽谷入冬以後氣候寒冷,吳狄也沒條件搞溫室種植和蔬菜大棚,因此便把韋水南岸的薄地堆上糞肥之後拓為營地,將三萬人完全駐紮了下來。

  整訓工作千頭萬緒,吳狄卻是不慌不忙的從三個方面著手:一、體能訓練和素質教育。二、戰具創新。三、軍隊結構調整改革。

  體能訓練自然是照搬後世的軍隊成例,每日早晚越野跑,五個一百,軍體格鬥訓練,洗冷水澡。這方面有吳狄以身作則,且秦軍耐苦,不過十日時間便將習慣養成。素質教育方面則是讓單伏親自率領一批已經在陽谷接受了半年多洗腦教育的飛鷹騎精銳們對士兵們進行再洗腦,除了向士兵灌輸忠於秦國、忠於老秦人百姓的觀念之外,潛移默化的也在灌輸著忠於吳狄的信念。並且又有飛鷹騎精銳們的現身說法,將陽谷種種當作畫餅,又集合外界傳言,很快便在三萬將士心中將吳狄神化。

  而戰具創新方面,吳狄詳細研究論證後決定,要推翻現今秦軍的戰法,從最基本的戰鬥方式上進行革新。冷兵器戰爭中最為明顯的一大弊病就是戰具損壞,在少梁之戰中秦軍鏖戰兩月損壞的戰矛戰戈,銅劍鐵劍,都是以數萬來計。尤其是銅鐵劍類兵器,一旦折斷就很難修復,必須開爐熔煉,從新鍛造,使得士兵們武器缺乏,不得不在戰場上現奪敵人的兵器戰鬥。

  經過考證,吳狄決定將一萬騎兵的武器全部更換為狼牙棒和竹骨梭槍,標配短劍。狼牙棒可是個好武器,宋朝的時候民間有句民諺叫做:「金兀朮有狼牙棒,宋人有天靈蓋!」這句民諺當然是貶義的,體現出了宋人對金國狼兵的狼牙棒戰術的無奈。

  吳狄為騎兵打造的狼牙棒,全部以老榴木為芯,以馬尿桐油浸泡,在棒頭用鑽頭打洞,將鐵匠鑄造的鐵牙鑲嵌其中。整根狼牙棒長一丈二尺,重二十秦斤(約五千克),棒頭狼牙長一寸半,使用起來非常牛逼,基本是一件碰上就死,挨上就亡的大殺器。

  而竹骨梭槍就是取五尺左右的寸徑秦竹,在一頭裝上特別打造的半尺長三棱尖刺,竹身滲油烤硬之後,還將竹節打通,內裡注入水泥漿增加強度和重量。梭槍可用來投擲,也可拿在手上當近身肉搏武器使用,每人每騎都在馬腹左右各掛一個槍囊,能帶梭槍十支。

  加裝了這兩種裝備後,騎兵的戰力大大提高,騎兵衝鋒時可以使用梭槍遠攻,借助戰馬衝力,隨便能將重約十秦斤的梭槍投擲出三十餘丈,梭槍頭部的三棱尖刺及其鋒利,即便是魏國武卒的標配鐵盾也是一擊必穿,殺傷力十分強大,而近戰時狼牙棒的戰力如何,自是不屑去細細描述了。

  而接下來的戟戈兵戰具革新也是十分的簡單,直接將那一丈四尺來長的戰戟戰戈頭部換成三棱尖刺,再教授他們練習一招連環突刺,吳狄便在亞歷山大大帝之前訓練出了強大非常的——大秦無敵長矛方陣。

  可最後,在弓弩兵種的武器革新上,吳狄卻是被難住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