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一品縣令》第126章
第五卷 勵商勵賈 第一百二十七章 全是熟人

達山一手提起袍擺,沿著青石臺階,快步跟著那名莊去,身後眾人也緊緊跟著,迎澤山本來就不高,片刻便登上了丘頂,一看之下,這上面又是另外一番熱鬧景象。

 山丘頂部並不狹窄,至少也有四五十畝大小,空地中央座落著那座新建成的祭廟,廟身雖然不大,廟牆卻也是黃漆包的灰磚,怪不得在日頭下面閃閃發亮呢,而牆頭也是新嶄嶄的一道落青瓦,亮熒熒的煞是好看。

 再看祭廟前面,齊齊整整的擺著四十九個黃布絨蒲團,上面端端正正坐著四十九個光頭大和尚,正好呈七七見方的一個大方陣,一個個身披紅黃袈裟,表情肅穆的唱著金剛經,彌彌嘛嘛頌經聲襯著這景象,顯得的甚是壯觀。而祭廟門口墩放著十幾口裝滿清油的大缸,中間端放著一口一人高的銅鼎爐,燃起的青紫色香煙向空中嫋嫋散去,香氣將整個祭廟包裹其中。

 常達山微微一驚,沒想到商家大戶們搞了這麼大的陣勢,這廟,這排場,沒有幾千兩銀子也辦不下來啊。

 祭廟兩側的空地上也站滿了人,都是晉中晉南的各大掌櫃東家,一個個腰挎香袋,微閉雙眼,雙手合十,似誦似吟,都是一臉虔敬崇敬的模樣。

 常達山一看這景象,心裡也是一片肅穆,對身後的諸人擺了擺手,示意不要大聲喧嘩,自己也雙手合十,走上前去默默的站在空地之上。

 李元宏還是壓著斗笠低著頭。但他也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大氣派地道場,不由好奇的透過斗笠縫隙四處望著,這一看不要緊,直嚇了出了一身冷汗。

 只見左前方二十幾米處站著日昇昌的分號掌櫃——顧三和傅大全,身後跟著的一群人都是曲沃縣的商賈大戶,左前方十幾米的空地上站著范石和苗家二爺,其他地方還站著一些平陽府其它縣的商人,雖然不熟。但肯定能認出自己。

 見此情形。李元宏趕緊向後退了退。閃在常運達身後,又將斗笠使勁壓了壓。心中暗道:早知道就老老實實在船上呆著了,都怪自己想在離開中原前,最後一次看看,怕以後再沒機會了,現在好了,碰見這麼多熟人。真是倒楣催的!

 兩柱香地時辰過去了,金剛經被全套頌了一遍,四十九個大和尚齊齊站起,排成一溜長隊繞著鼎爐轉起圈來,一邊轉著一邊念叨超度經文,一個個還在懷裡打著手印,那陣勢真比馬戲團表演還花哨好看。

 其他商賈們也紛紛站直了身子,互相之間竊竊私語起來。只是怕打破了這莊嚴地氣氛。都刻意壓低了聲音。

 此時,一個身著黑紫色綢袍、頭戴瓜皮細呢瓜皮帽地精瘦男子從人群中緩步走出,在空地中央面向人群端端一站。團手抱拳大聲喊道:“各位相與,今日乃是李青天的七七大祭,李青天是誰,恐怕不用我多說了,就是曲沃縣尊李元宏,他替咱們山西百姓做了什麼,也不用我多說了,今日,在這青天廟前,咱們就是要告慰李青天的在天之靈,讓他知道,咱們三晉百姓沒有忘了他的大恩大德,永遠讓他享受我三晉千萬百姓的香火……

 那人剩下還講的什麼,李元宏已經聽不清了,只覺的腦子裡一片混亂,使勁掐了掐大腿才知道這不是做夢,敢情這麼大地陣勢,居然是……那麼多人,自己配嗎?

 那人也不知道說了些什麼,四周的商賈們齊齊一聲哀歎,李元宏看見顧三和范石在那裡直抹眼淚,而身邊的方采茵也發出一聲抽泣,就連前面站著的大少爺常運達也重重的歎了口氣。

 說話的這個人,在場沒有不認識的,他就是晉中八大富戶,祁縣長裕川三大當家之一——渠源湞,年紀三十多歲,常達山與他是老相與了,知道此人一向精明謹慎,不喜抛頭露面,此次居然出面組織這次大祭,倒是讓人感到有些意外。

 常達山二話不說,忽然撥開眾人走了出去,從懷裡掏出一張銀票,塞到渠源湞手裡:“渠東家,你們連日操勞,只用了一個月就修了這座青天廟,而常某卻什麼都沒做,這是一千兩銀票,就為李青天塑座金身吧!”

 渠東

 一愣,待看清是常家三爺,頓時大喜過望,不過他知不宜寒暄,只將銀票攥在手裡道:“金身咱們已經塑好了,李青天在咱們山西受了那麼多委屈,哪能讓再讓他的法相寒酸了,不過這是常三爺地一片心意,卻之不恭,這樣吧,這一千兩就算青天廟地第一筆香火!”說著話向常達山深深一躬,常達山也趕緊回禮。

 這下可好了,其他商賈學著常達山的樣兒,也紛紛上前,一張張數目不一的銀票紛紛彙集到渠東家手裡,多得他雙手都拿不下了,手忙腳亂之下,只好將袍擺撐起來,索性將銀票全部兜在裡面,活像賣完藝後收捧場錢地老江湖打把式。

 山西商人富歸富,可大多比較節儉,除了生意場上必須的應酬和修建自家宅院以外,很少奢侈一把,可這次居然一個個都像轉了性似的,三百五百銀子可著勁的往外掏,看的李元宏感動之餘,心中暗道:早知道這銀子這麼好賺,當初還費那老鼻子勁到處搞銀子,直接開個募捐大會不就得了。

 正在這時,忽然聽見山下一聲高喊:“布政使潘大人到!按察使劉大人到!”

 李元宏心說壞了,熟人越來越多,今日想囫圇著回去,怕是難了,可是,當他向坡下望去的時候,直嚇得腦袋後面的辮子差點豎了起來。

 只見坡下浩浩蕩蕩開來足有一百多號人,光轎子就有三十幾乘,最前面三乘大轎走下三人,其中是兩個身著官服的一老一中,年紀大的那個正是山西布政使潘鐸,中年的那個正是山西按察使劉源灝,跟他並肩而行的是前任協辦大學士湯金釗,這三個人都對李元宏有救命之恩,上次若不是他們,李元宏早蹲在刑部大牢裡數蝨子了。

 後面跟著的一群身穿蟒袍補服的官員,有候補同知汪百正,洪桐知縣陳惠括,太平知縣戴起元,還有四五個李元宏見過的平陽府其他縣的知縣,此外還有十幾個不曾蒙面的大小官員,胸前的補服從七品到四品不等,想來也是山西各個州府司道的官員了。

 緊跟著轎子而來的是一輛插著一柄大麾的裝飾肅穆的三駕馬車,馬車兩邊簇擁著幾十個人……人裡,想找出一個不認識的都難。

 一群人裡有莊師爺,王雁歸,林剛,汪同生,高孟局,陳恭,陳敬等人,有大嗓門等曲沃縣衙的十幾個衙役,還有候單,馮匡和葉雷等幾十個河兵。

 河兵們小心翼翼的從馬車裡抬下一口寬大的黑漆厚木巨棺,套繩串杠,由十六個體格高大的河兵抬著向山上走來,莊師爺,王雁歸,林剛,高孟局四人分別走在棺材兩旁,單手扶著棺壁,神態凝重的挪著步子,隔著這麼遠,李元宏就能看到他們的眼中亮晶晶的,顯然一個個都含著淚。

 前面的官員閃開兩邊,讓巨棺先行,當棺材經過潘鐸和劉源灝身旁的時候,他二人不約而同的伸手搭在棺蓋之上,隨著河兵一同前行。

 李元宏透過斗笠望見了汪同生,一看見他,李元宏心裡稍稍松了口氣,因為只要汪同生還活著,那些大堤上的河兵、衙役,農戶們就應該還活著,至少死傷不會太嚴重。

 不過此時的李元宏,卻越來越糊塗了,既然臨汾大堤崩了,那自己無論如何都是個罪人,致使那麼多百姓死難,這個滔天大罪絕不會因為自己已經盡了全力就可以免去的,如果說莊師爺他們為自己祭祀的話還說的過去,那這麼多商賈官員公開祭祀自己就不對勁了,他們不怕朝廷怪罪嗎?不怕被株連嗎?

 李元宏在那裡絞盡腦汁的想著,而這會兒功夫,棺材已經抬到山頂了,潘鐸和劉源灝兩位司台大員也在棺木旁站定,這時,廟門前的四十九個大和尚一起高聲唱道:“入衣冠塚,開祭……

 隨著這一聲唱,廟內響起一撞洪亮的鐘聲,恰在此時,從太原城的四面八方,齊齊傳來一陣陣悠長雄壯的鐘聲,看來不光是迎澤山,雙塔寺,永坐寺,崇善寺,白雲寺等太原名寺都在同時開祭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