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文物販子在唐朝》第98章
第五卷 名動長安 第十六章 書法交流

 王李泰見了,也只好命人將紗籠揭去,現出盧鴻題的酒》來。只見字跡如龍飛鳳舞,自然一座皆驚。

 褚遂良初看便是一震,盧鴻這字大異平時所見,只覺筆勢力拔千鈞,狂放灑脫之氣扑面而來。再細從頭看那筆走龍蛇,翻騰使轉之態,更是心下大驚。

 自盧鴻范陽書寫榜書大聯后,大字之風漸漸流傳,如對聯以及屏風等,每有大字書家試寫巨幅作品。但這些作品,多以正書為主,行草大字作品,頗為少見。雖然也有人將詩題于壁上,但多是小字真行書。如盧鴻這般壁上狂草大字,還從未曾有人見過。

 在座之人,多是驚于盧鴻大字狂草這般氣勢。但褚遂良這等行家眼里,更是不同。盧鴻所書狂草,與此時世間習草之人略有不同,除了取法二王之外,還將篆隸化入草中,故其筆法一變而為蒼朴雄健,變化多端。二王草書,筆法以圓潤連綿為主,中鋒偶見偏鋒,正中取媚。盧鴻草法更為狂放,出入鋒或逆或順,使轉之時,中鋒側鋒互用,偶爾絞筆回筆等筆法,更增氣勢。且墨跡或淋漓流動,或枯筆飛白,章法左右呼應穿插之處甚多。其瑰奇變幻,大氣磅礡,實是褚遂良夢中所未見。

 褚遂良從頭下來,只覺得心中大驚大喜,一時渾忘了身在何處。看那壁上墨跡,當真有了生命一般,直欲破壁飛去。他以手空畫。以仿其跡。但見這只筆起落收放,無不如意,真不知盧鴻當時是如何揮運的。尤其那狂放處,墨汁飛濺,數筆重疊而不覺其重;輕靈處,飛白漫帶,空若虛谷而不覺其輕。氣勢上下貫通,左右呼應。通篇竟然覺得便是一個天成地整體。一筆一划。似再無可一絲一毫可更改的可能。

 眾人見褚遂良一時發了呆,也不管他人如何,只是以手虛比,看著那字不住感慨嘆息,喚他也不理。無奈之下,只得草草結束了宴席,只留了一個下人侍候著這位褚大人。

 褚遂良便如同走火入魔地一般。席地而坐,面對著壁上題字,或喜或愁,或怒或嗔,自言自語,比比划划,竟然就呆坐了一個晚上。

 只是卻苦了旁邊伺候的下人。這位褚大人在一邊入魔,偏偏時不時還一驚一乍的。弄得下人心驚膽跳。不知這是犯得哪家子仙。眼看天都亮了,下人困得不行,卻見褚大人神情亢奮。頭發都抓亂了,口中兀自念叨著說:“這是怎么寫的呢?你說說,怎么寫出來的?”

 下人實在受不了了,忍不住接口說:“怎么寫的我哪知道,大人去問問那盧鴻不就知道了。”

 褚遂良一聽這話,忽然大喜,一把抓住下人大聲說:“聰明!果然說得對,找那盧鴻問問不就知道了!謝謝,謝謝啊!”

 說罷將下人一甩,跌跌撞撞地便搶出門來,也不管早起的下人丫環驚詫地目光,直沖到門房把縮在里邊睡覺地車夫叫起來,直接便趕往盧承慶府上來了。

 盧承慶府上門房才開門,忙著收拾一下。忽然見褚遂良雙眼直勾勾地沖下馬車直殺過來,報過家門,便要門房通稟,說是專程來訪盧鴻。要是往常他人,門房直接就打發了。但今天見這位褚大人,車馬衣著,不象尋常人物。但不知為何頭發凌亂,雙眼通紅,莫不是尋盧鴻有何大事?門房不敢怠慢,急忙報與盧承慶。

 盧承慶不知怎么一回事,連忙親自迎了出來。接著褚遂良進了書房,褚遂良把來意一說,道是欲尋盧鴻請教書藝,倒把盧承慶嚇了一大跳。

 褚遂良那是什么人?太宗皇帝欽點地當朝書家第一人。怎么今天一大早,跑來找盧鴻請教書法來了?

 盧承慶想不明白,也不敢怠慢,只得說道盧鴻因為要應孔穎達之命,審訂《五經正義》,已經搬到孔府去了,并不在盧府上。

 褚遂良倒也干脆,說聲致歉,旋即告辭,出了盧府,驅車便往孔府來,只留下盧承慶在后邊目瞪口呆。

 孔穎達和顏師古聽明白這由來,一時也是搖頭苦笑。早聞褚遂良痴于書道,只是不想居然一痴若此。

 這時,忽然聽得對面會客堂中褚遂良略帶嘶啞的聲音:“哈哈!原來如此,我明白了!”

 二人急忙走過來,卻見盧鴻手中扶著褚遂良。褚遂良歪在椅子上,聲大作,手中一只手筆緩緩自手中滑落,“啪”地掉在地上,墨汁飛濺,在地上染成一片墨跡。

 有了盧鴻的大綱文字,孔穎達這邊重審《五經正義》的工作進行頗為順利。重立新說的提議及總綱得到了太宗皇帝的稱贊,并親下旨意,給予獎,并將原書重更名為《五經集注》,命孔穎達新編統一教材,是為新《五經正義》。

 在盧鴻地提議下,修書小組分成了兩組。一組由谷那律牽頭,完善舊《集注》一書,主要是將書中不當文詞進行刪正。谷那律此人書藝精良,與褚遂良相善。因其淹貫群書,有“九經庫”之稱。參加人員除了几名主修外,還有几位與修人員的自家弟子。這些弟子也與盧鴻一般,多是座師地得意門生,修書中鋪助老師做些文字工作。盧鴻便提議將這些人組織起來,按照統一的字詞規范等,修訂原書錯誤之處。

 而以孔穎達、顏師古為首的一組,則是按照總綱的涵義,重新考訂諸經。

 所規范,孔、顏二人在盧鴻的建議下,為每一經均完綱,以此為領,訂証經義。

 而有兩部經,因為盧鴻的參與,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便是《詩》與《書》。

 《詩》便是后世所稱的《詩經》。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至春秋年間地詩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唐以前解《詩》,按照孔子所說“詩言志”為綱。所謂詩言志,乃是認為,任何詩作,均是士大夫借以抒發情志之言。因此這些《詩經》中地篇章,大多被安排了明確的政治背景及喻意。搞得一部《詩經》。成了一部政治詩集。

 比如《詩經》第一篇鼎鼎大名的《關>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是一篇標准地情詩。但以《毛詩.注》解來,便言道:“言后妃有關睢之德.者.妒。和好眾妾上去了。其他各詩,更是生搬硬套,搞得如同猜謎一般,全是帝德臣忠女貞男良這一派。

 盧鴻自然是不會同意這一說法,在他寫的《詩》經綱要中,提出“性情說”,認為詩歌起源于性情,情有所動。聲發乎外。出之自然。又按采風之說,認為上古帝王政務質實,一切從簡。無須諷諭。《詩》三百,雖有諷勵人倫之作,但多是民間眾生,唱情抒懷之作。前人因曲解孔子“詩言志”句意,才將詩全然套于時政,不免有指鹿為馬之嫌。

 盧鴻此說,在修書小組內頗有爭議。最后反復討論,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孔穎達最終決定支持盧鴻此議,才使此說得以通過。其實唐時詩歌盛行,文人對于詩的理解,較之漢時大有進步,故盧鴻此說,方能得到多數人地支持。

 那《書》便更麻煩了,因為盧鴻提出地觀點更是另人震驚:盧鴻認為,整部《古文尚書》均為后人偽造,應當自《五經正義》中剔去!

 《尚書》地流傳,最多糾葛。秦焚書時《尚書》因之散佚,至漢時伏生憑記憶傳授,僅得29篇,史稱《今文尚書》。后景武之時,在孔子宅壁中得祕藏古經,其中有《尚書》,以戰國古文寫成,是為《古文尚書》。此書因無傳授,漸漸失傳。直到東晉,梅獻出號稱孔安國作傳的《古文尚書》,共59篇,便是世間通傳的《尚書》。此時人對于《古文尚書》,均深信不疑。直到南宋朱熹,才漸有懷疑。至明人梅

 盧鴻此時提出此議,別說他人,便是其師孔穎達,也是不以為然。孔穎達受業于劉悼,對于《古文尚書》頗為推崇,深信不疑。要他一時接受盧鴻的觀點,自然不是容易的事。

 當然修書小組中,也有支持盧鴻觀點之人。其中支持最力者,便是王德昭。

 王德昭此人平時最是穩重,且他主修的,正是《書》與《詩》這兩經。盧鴻初提出《古文尚書》之偽時,王德昭首先便持贊成態度。因他精修《尚書》,平時便覺得諸篇文字不似古文,有存疑之處,本有此疑慮,此時自然站在盧鴻一邊。

 最后盧鴻便與王德昭提出,共擬一篇關于《古文尚書》為偽的考証文字,由組內諸家共決。孔穎達思之再三,最后也同意此議。

 此篇考証由盧鴻執筆,并經王德昭、谷那律二人修改,于三日后在院內石桌旁議事會上提交眾人共議。

 盧鴻此文與當代世人行文大異,全由《古文尚書》中人物、事跡以及地名、語言等文中內容中地破綻出發,一一考証其不可能為上古時成文。文中所言,可謂証據確鑿。如書中出現很多孔安國身后的地名,有些注解甚至與孔注《論語》相左等等。經盧鴻在文中考訂之下,真偽立現。眾人皆是久浸經書之人,認認真真將考証看完,都接受了此說,再無異議。

 孔穎達自然也無話可說。他自幼習鄭注《尚書》,又從劉悼治孔氏古文,自來以其為自己立學之基。此時盧鴻以無可置疑的考証明其為偽文,一時臉色黯然,沉吟無語。

 盧鴻心中也頗為沉重。對于孔穎達,雖然學業上直接的指點不多,但孔穎達對自己備加關愛,其為人為學,又均可為師范。見孔穎達如此,盧鴻也不好受。只是靜靜站在孔穎達身后,一時也不知說什么好。

 倒是孔穎達片刻后緩過神來,微微一笑對盧鴻說:“盧鴻你不必擔心。人說當仁不讓于師,聖人之言,我輩自當踐行。當年先師為學中如有不足,老夫也是不懼當面對論。有你這樣的學生,能直指先人之非,是老夫的福氣才是。呵呵,只是學了它一輩子,一時覺得有些轉不彎來罷了。”

 微一沉吟,孔穎達又復言道:“《古文尚書》為偽一說,在座之人再無疑義。以老夫之見,便將此文附于奏折之后,上呈朝庭,竟將那偽尚書,排除于經書之外為是。今日之會,能回數百年之非,還其面目,再無貽禍后人之憂,功莫大焉。”眾人聞聽,也不由轟然稱是。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