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劉仁願要轉行
由於當日在兩儀殿上得到李世民的許諾,只要能通了一經,就可以離開這該死的弘文館了,李元嬰終於是一反常態,撿起了書卷。而在那法定的十一本教科書中,雖然《春秋左氏傳》和《禮記》同屬於大經,是最難讀通的那兩部經典之一,但李元嬰最感興趣的無疑就是《春秋左氏傳》了。
不過李元嬰最後卻並沒有選擇《春秋左氏傳》作為他目標,因為如今《春秋左氏傳》的權威就是蕭德言那老頭兒,而蕭德言又是魏王黨的一份子。別看蕭德言平常對他還不錯的樣子,誰知道最後會不會為難於他,李泰可不是一個按照常理出牌的人,否則也不會頭腦發熱盡讓薛萬徹幹傻事,李元嬰當然不想冒這個險。於是退而求其次,選擇了與他名聲相符的《孝經》,而且《孝經》和《論語》在唐代是屬於必修課的,應該會相對簡單一些。
鄰桌的劉仁願前幾天看到李元嬰突然認真了起來,也曾腹誹過李元嬰肯定連一個時辰都堅持不了,沒想到他還真的轉性了,心裡也是詫異不已。雖然因為上次柴令武、程處弼的事情而對李元嬰多有埋怨,但是劉仁願還是忍不住好奇地把心裡疑惑問了出來。
李元嬰放下手中的書卷,微愕地看著劉仁願,如果沒記錯的話這好像還是劉大鬍子第一次主動和他套近乎吧。不過逃離弘文館對於李元嬰來說,那可是比把薛萬徹除名流放還要高興的事情,李元嬰當然不介意像祥林嫂那樣多說幾次。-====-
聽說聖人允諾滕王只要能通了一經就可以在弘文館業成了,劉仁願登時就鬱悶了,要是他也能享受滕王殿下那種待遇該多好啊!低頭看了看自己案上擺放著的十幾卷書卷,苦笑不已。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他再怎麼奢望也不敢和滕王殿下相比,從聖人因為滕王殿下的王府屬官被打,一怒之下把戰功彪炳的武安縣公,右衛將軍薛萬徹貶為庶人,流放巂州就能看得滕王在聖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了。劉仁願當然不知道李世民之所以對薛萬徹的處置如此之重,其實是因為他把薛萬徹當成尹阿鼠了。其實不止是劉仁願,幾天前李世民嚴懲薛萬徹的消息傳開後,確實也無形中增加了不少人對「滕王李元嬰」這五個字的敬畏感。
想到自己已經在歲末的考試中連續得過兩次「差」了,劉仁願不由哀嘆一聲,也許起家弘文館學生,對於他來說本來就是一個錯誤,「士元」這個表字也只是笑話而已。
聽到劉仁願的哀嘆,李元嬰當然知道他在想什麼,也是,如果今年劉仁願再在歲末考試中得到一個「差」,那他就得在弘文館退學了。即便是褚遂良看在劉仁願老爹的面子上讓劉仁願勉強通過,以劉仁願現在的狀況估計也一樣是在弘文館羈留九年,學業無望而退學。於是笑道:「士元兄,其實以你的武藝,父親又是彭城郡公,就算是入選皇兄身邊的千牛備身都綽綽有餘,最不濟也能被選為親衛,又何必一定要留在弘文館呢?」
劉仁願苦笑道:「滕王殿下,從家父給仁願取字為『士元』您應該就能看出來了,我們劉家世代武勳,家父是希望仁願能改變一下劉家的這種傳統,可惜仁願還是不爭氣啊!」
「明知不可為又何必強求呢,再者,誰說武勳起家就不能為相了,當年衛國公就曾官拜尚書右僕射,而現在的侯相公,不也是因為武勳起家的嗎?」李元嬰勸道。他曾經聽薛仁貴說起過劉仁願,其武藝雖然不如薛仁貴,但和程務挺相比,也差不了多少,這還是因為劉仁願把全部時間都放在了經史上,實在是緣木求魚了。
劉仁願羞赧地說道:「殿下說笑了,仁願何能,豈敢與衛國公、侯相公他們相比!」
李孝逸見身後的李元嬰和劉仁願交談正歡,心裡同樣奇怪,什麼時候二十二郎和劉大鬍子關係這麼好了。也轉過身來,接茬道:「劉,士元兄,你準備棄文從武嗎?也好,有二十二郎幫忙,雖然千牛備身拿不到手,不過一個親衛還是沒有問題的。」一時順口差點就把「劉大鬍子」這四個字給吐出來了。
「孝逸從兄這話從何說起?元嬰能幫得上什麼忙!」李元嬰愕道。
李孝逸白了李元嬰一眼,道:「二十二郎忘了?由於薛萬徹的原因,兵部準備銓選部分勳貴子弟充入右衛親、勳、翊五府。你那滕王府長史盧承慶不就是負責兵部五品以下銓選的檢校兵部侍郎嗎?士元兄乃是彭城郡公之子,又不是沒有那資格,只要你向盧承慶舉薦士元兄,當一個親府親衛當然沒問題。而且李大亮叔侄前幾日又受了二十二郎的恩惠,士元兄去了右衛親府也不怕受什麼委屈。」
「呃,這倒是,不過李大將軍可不會因為元嬰而對士元兄多加照顧,當然以士元兄的武藝,在右衛也不可能受什麼委屈,不知士元兄意下如何?」李元嬰轉而問道。
劉仁願從案几上拿起一卷書卷,緩緩打開,輕輕地搖了搖頭,快速將其又重新捲了起來,隨意丟在案几上,嘆道:「也罷,與其三次得『差』而灰溜溜地退學,還不如就此投筆從戎!只是館主那邊……」
李元嬰道:「士元兄儘管放心好了,褚館主那邊由某去說!」劉仁願口中的「館主」自然就是褚遂良了,李元嬰雖然知道他以後會是長孫無忌的鐵桿盟友,不過由於滕王府和陽翟侯褚宅僅一牆之隔的緣故,兩家現在的關係還算不錯。老爺子褚亮也不知是不是因為致仕後沒什麼事情幹,天天到滕王府作客,還和郝處俊成了忘年交,一點也不像個已經八十多歲高齡的老頭。而李元嬰也藉著請教書法的機會經常出入褚宅,褚遂良在後世可是被稱為初唐書法四大家之一,浸**法之道幾十年,在他的指點下,李元嬰的「滕王體」也日臻完善了。能和這位十年後的顧命大臣保持良好的友誼,這種機會李元嬰當然不會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