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召虎 第五百九十七章 出招
在張遼的未雨綢繆下,第一次朝會超乎想像的順利,劉艾的靠攏讓張遼體會到了自己如今在朝廷的真正份量,誰也不敢小視。
張遼感到情況比他預期的要好,而劉協與眾朝臣也鬆了口氣,他們擔憂的董卓與李郭舊事並沒有在張遼身上重演,這足以讓歷經磨難的他們高興。
第一次朝會之後,尚書檯立即下了詔令,擬定的官員迅速上任,張遼在老丈人蔡邕上任大司農後,立時撥糧給朝臣發放俸祿。
與此同時,張遼的另一個老丈人,原會稽太守唐瑁出任少府,張遼同樣撥糧給他,供天子與后妃之用,可謂皆大歡喜。
荀彧出任尚書令後,張遼又以沮授為長史,沮授行事中正穩妥,不偏不倚,不走偏鋒,居中協調內外,張遼比較放心。
朝廷入駐安邑後,安邑的安危也成為重要問題,加之先前禁軍折損嚴重,剩下不過百餘,張遼便從他的親衛營和各軍抽調將士補全禁軍,以韓浩為中護軍統領,負責宿衛和守護安邑。
韓浩早在河內就隨張遼,四年來張遼一直讓他總領治下州郡屯田之事,做的很好,此人又是個文武兼能、行事穩重的全才,張遼此番便調他統領禁軍。
至於高順、典韋、趙雲等將領張遼也曾考慮過,但終究覺得他們統領禁軍有些可惜,浪費了戰鬥力,眼下四面征戰正需要他們在外。
三日後,關中傳來李傕、郭汜的首級,令朝廷不由一驚,他們沒想到張遼會如此之快的擊敗李傕、郭汜,而且是直接斬殺,不由對張遼的軍事能力再次看重了幾分。
他們卻不知道,張遼平定關中比他們想像的更快,李傕、郭汜、楊奉、楊定早在第一次朝會前就被斬殺了,不過當時張遼為了掌握關中大權,沒有提而已,隨後朝廷著他督關中之事,早已準備好的李傕和郭汜的首級便立時傳來,至於楊定和楊奉,張遼考慮到他們曾護衛過天子,傳首朝廷意義不大,便直接就地斬殺了。
在李傕、郭汜的首級傳回河東後,朝廷在安邑宮召開第二次朝會,嘉獎張遼功績,慶賀李傕、郭汜之死。
就在第二次朝會上,張遼露出了自己的鋒芒和獠牙,不過這個獠牙不是針對天子與朝廷,而是針對其他諸侯。
奉天子以討諸侯,奉天子是前事,討諸侯才是目的。
「陛下。」
安邑宮大殿之上,張遼抱拳沉聲道:「自初平以來,群賊洶洶,州郡並起,朝廷政令難行,彼等不奉朝廷,不納賦稅,自任官吏,儼然割據自立之勢,臣以為,此風斷不可長,當下詔以制之。」
朝堂上一時寂靜,劉協和一眾朝臣都沒想到張遼會提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眼下大漢面臨的最嚴峻問題,劉協與眾朝臣根本不敢往深處想,遑論朝議了。
此時張遼提出來,打碎了他們的僥倖和迴避心理,讓他們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
劉協看向張遼,眼裡帶著幾分期待:「張卿可有妙策?」
張遼的聲音鏗鏘有力:「何須妙策,朝廷下詔州郡,著他們歲歲前來朝貢,賦稅不得拖欠,縣丞以上官吏須朝廷任命,兵馬收歸朝廷調遣,如此而已。」
殿中眾人一時無語,張遼說的,恐怕那些諸侯根本做不到。
劉協搖頭道:「張卿,非是朝廷不下詔令,實是自朝廷西遷以來,年年派使節去關東,卻只有幽州劉虞、荊州劉表、徐州陶謙派使節前來……」
「那是陛下仁義,」張遼聲音帶著霸氣:「地方朝貢朝廷,此天經地義,若來朝也罷,若不朝,則定位叛逆,發兵征討。」
「這怕是不妥,不到萬不得已之時,不得用兵。」劉協搖頭反對。
太尉楊彪出列道:「張將軍,大漢數百年以仁孝治天下,袁氏四世三公,皆忠於朝廷,只是不得時機,若朝廷隨意發兵攻打,其不義乎?」
當即又有幾個朝臣附和,他們雖然相對親近張遼,但論到兵事,一個個仍是各持己見,尤其是不少朝臣都與汝南袁氏有所瓜葛,如楊彪,與袁術就是姻親。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這些朝臣已經習慣了求穩,不想掀起戰爭,只想著通過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但眼下的天下亂局,早已不是能通過遊說所能解決的,必須付諸軍事行動,才能掃滅諸侯野心,亂世星火。
張遼皺眉看了他們一眼,沉聲道:「誠如陛下所言,朝廷年年派使節出使關東,然州郡卻置之不理!袁紹與公孫瓚爭於幽冀,鏖戰連年,侵奪州郡,公孫瓚攻伐劉幽州,險些將其殺死!曹操、呂布與陶謙爭於兗徐,屠城十餘萬,生靈塗炭!袁術北侵豫州,東謀徐州,南奪揚州,西打荊州,扣押朝廷使節、故太尉馬日磾,致其憂憤而死!公孫度割據遼東,自立為王!」
劉協色變道:「公孫瓚果欲殺劉太傅乎?馬太尉已故乎?兗州、徐州十餘萬百姓真的被屠殺乎?」
張遼肅然道:「如此大事,臣豈敢亂言,陛下大可再派使節前往關東,便可知分曉。」
劉協與眾朝臣都是面色連變。
張遼環顧大殿:「天下形勢如此糜爛,百姓深受其苦,若朝廷置之不理,吾恐數十年後,四百年大漢分崩離析,朝廷威望全無,形同虛設,我等不過提線木偶,擺設而已。」
他又看向劉協:「陛下是欲為周天子乎?任由諸侯並起,逐鹿四方,問鼎輕重?若如此,全當臣未出此議。」
大殿中一片死寂,劉協面色陰晴不定,本來振振有詞的楊彪等朝臣也沉默了下來。
這時,大司農蔡邕出列:「臣附驃騎將軍之議,地方朝貢朝廷,臣子拜見君主,此天經地義,陛下當下詔地方,著其來朝。」
尚書令荀彧出列:「臣附議,天下勢亂,朝廷須要平定,不可遲疑,否則愈演愈烈,於民於國不利。」
「臣附議。」
廷尉鐘繇出列,接著是司徒士孫瑞、司空宣璠、光祿勳鄧泉、執金吾伏完,以及新回朝廷的太常周忠、太僕司馬防等十餘個大臣出列附和。
這十餘個大臣中大多是關中人,但也不乏關東之人,楊彪等大臣見此情形,只能附和,不過大臣多半建議朝廷先下詔令,著諸侯來朝,或派來質子,至於用兵之事稍後再議。
對此張遼沒有絲毫意見,軍事本就是服務於政治,如果這些諸侯親自來朝,或派來質子,他哪還用得著用兵,坐等他們入彀就成。
當然,在張遼看來,要想用詔令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否則諸侯早就來勤王了,無論袁紹、袁術或其他諸侯,都不會輕易來朝,最多派質子,但大多數應該是連質子也不會派,用兵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