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撿個將軍做老婆》第60章
☆、第60章 余家莊

 曾大山接手管理小山頭後,耿秋基本就不用操心自己家的事了,轉而專心幫余明儀打理庶務。其實他經常來余家的小山頭,總可抽點空到自己家來看看,兩家相鄰,根本就不用浪費時間。這不,他在幫余家找佃農的同時,也幫自己家又找了兩戶佃農來。北縣窮,多的是無田沒飯吃的窮人家。

 他和余明儀商定好了,這些佃農因為是要先幫著開荒田,所以這第一年,他們提供食宿與種子,收成只要三成。每戶開出來的田,三成是主家的,七成給佃農種。第二年,開始正常收租,租子是四成。佃農們住的全是一模一樣的泥糊外牆,茅草頂的三間小屋,屋後屋前都留下了一點空地。如果不夠住,你可以自己再加蓋一兩間,也可以當成是自家的菜園子,這些空地,加起來也三百平方大小,其實也不值當什麼。

 兩家的佃農都是同樣待遇,這在本地也算得上極優厚了,足夠吸引人,余明儀名聲又足夠響,想來這裡幹活的佃農很多。很快的,經過耿秋等人的挑選,兩家就各自收了不少人,余家有八戶外來佃農,加兩戶從山南鎮跟過來的,總共十戶,其中有一戶就是這裡的莊頭,與余家是老關係了,人也很可靠。曾家也收了六戶外來佃農,加曾大山一家,總共有七戶人。

 眾人風風火火,不分日夜的開荒墾田,不過三個月的時間,這個原本荒蕪的地方,人煙稀少的地方,就變成了有十七戶人家的一個小村落,有近二百的人口呢。並且開出了整整齊齊的大片田地。余家開出了一百多畝,曾家開出了九十來畝,雖然當初說的是一百畝,其實是不包括後山的,要是全開出,兩家都可開出一百二三十畝的田呢。佃農家人口多的有十畝田,少的也有五六畝田。曾家自己種的地也不過是六七畝,準備全種糧食。余家自己只留下了五畝地,余明儀準備種些草藥,瓜果等。人手已經由周老爺去找了。

 看著這等情形,縣太爺大為感嘆,大筆一揮,給這片地給取了個名字,叫余家莊。聽著這樣的名字,余明儀與耿秋都哭笑不得,不過不管怎樣,有個名字也不錯,起碼好稱呼嘛,總比以前隨意的叫野地兒,好多了。只是,住在這兒的人,可沒一戶人家姓余。

 九月底,秋天起。該開的田都開出來了,能種的莊稼也全種下了。剩下的日子,大家都比較閒,勤勞的人,就開始打柴,或賣或留下來冬天自己家燒。兩家開出來的田,都是在自家的山頭附近,佃農們現在都自覺的走遠一點,附近還有不少的草坡子,再遠一點也還有幾座小山頭,都是沒人管的,可以隨便砍,甚至有頭腦靈活的人,都在這裡開個一畝半畝的自留地呢。多的不敢,這麼一點兒,是沒人管的,就算以後有人買下了,大不了就不種了吧,可眼下卻可以種點粗糧和蔬菜,供自己家人嚼用。

 平時大家要趕著開荒,沒時間跑遠處去打柴,都是在手邊上打柴,比如兩家的小山頭,因為大家都去上面打柴,現如今就被無意間收拾了一半出來呢。

 兩座小山頭上,原本出產最多的就是柴草了。山上長滿了奇形怪狀各種不知名的樹木,這些樹粗的也不過成人大腿粗細,細的也不過是胳膊粗,能成材的極少。除此之外,就是各種藤蔓與荊棘,除了當柴燒,也真沒多大用途。

 最開始讓大家上山打柴時,耿秋就說過了,只留下粗壯的樹木,順手把山頭清理乾淨。這山頭說起來也不算小,他可沒想讓它就一直荒著,總得讓它發揮點作用啊。一開始他也沒什麼計畫,就想著種點竹子。竹園,既有竹筍可以吃,也可以用來做各種農用家用品,而且一種下,就不用管了,年年都有新的產出。另外,也還可以種點果樹。這樣一來,原本只能產柴草的山頭,那產出可就多多了。

 三個多月的時間,兩家的山頭向南的這一面,居然都收拾的非常整齊了。大部分的細小樹,灌木叢,荊棘等都被砍乾淨了,只留下一些較粗壯的樹,東一棵西一棵的,顯得南面的山很空蕩,極好重新規劃呢。

 耿秋花了幾天時間,好好給這兩座山畫了幾張規劃圖,半山腰和頂上都畫了漂亮的亭子,亭子附近可以種些竹子,栽幾棵梅樹,桃樹什麼的,再弄些漂亮點的四季花草。這小山頭就成了一座漂亮的花園子了。可比城裡那些人家在院子裡特意弄的假山,強了不知多少倍呢,這可是真山,比那假山可是要大不少呢。

 他把這些圖拿去給余明儀看,余明儀果然很感興趣,選了一張,自己再稍微做了些改動,讓耿秋開始找人施工。因得先顧著余家的山頭,耿秋就讓三叔從村子裡挖了些竹子先把自己家的山頭種了一大片。其他的再慢慢打算。

 余明儀文人性子,他的山頭多少有些文藝范,偏重於美學,亭子修的多一些,樣式也漂亮些,還四處分佈著石凳石桌,花花草草,最重要的是有一大片梅林。而耿秋自己家的山頭則更偏重於實用,他乾脆就直接分為三塊,一塊是竹園,一塊是桃園,一塊是苗圃,準備在這裡育些花苗,觀賞性的小樹苗,拿去賣。總的來說,他家的這三塊,過個三五年都會有產出,能賣些銀錢回來。而余家的則更具觀賞性,過三五年就會成為一座漂亮的花園子。

 耿秋忙碌著余家的花園子,曾大山一家子卻早就打著進山打獵的主意了。因這段日子開荒沒時間,他們一直只在附近的沼澤地帶找食。現在閒了,曾家的兩個大點兒子就急急的說:「爹,該帶我們進山去了吧。」

 「就是,天天就是摸點魚解饞,附近的野兔子都要被我們吃光了。」其他的幾個孩子,也都叫嚷道。

 曾大山樂呵呵的笑道:「好咧,我去問問主子,看他想不想去。」他雖然帶著一家子落了戶,全是庶民,但實際上他還是把阿昊當主子的,連帶著耿秋都成了主子。只不過,阿昊與耿秋就交代過他了,別叫主子,平時就和大家一樣叫名字。但曾大山卻還是私底下教育孩子們,這裡可是主家的產業。只不過,他的說法是,人家是催他們來這裡當莊頭的。

 耿秋一聽要進山打獵,立馬答應了,他也和這些孩子們一樣的心理,想進趟山,看能弄多少東西出來。這守著大山,總要得些好處吧。別看曾大山給了兩千兩銀子,養著七八戶人,光是吃飯就是筆不小的開支呢,他每月得給佃農們一千多斤的糧食呢,雖說是粗糧值不了多少錢。但一年下來,那也是筆不小的數目呢,就連余明儀都抱怨過,這筆開支了,他家的佃農人口更多啊。所謂坐吃山也空嘛,還是得多想條路子增加收入啊。

 這天,天剛露白,曾大山背上偷偷打好的弓箭與□□,帶著兩頭買回來沒多久的騾子,和曾常平,曾常安,耿秋四人一起去打獵。耿秋時不時的跟著他們練習射箭,他現在的打獵水平應當是變高了,不過還是要真實去考驗一下。

 這是第一次進山打獵。耿秋準備的相當齊全,因為沒有阿昊在身邊,又帶著兩個半大少年,他心裡多少有些擔心。他們穿過那條淺淺的河,花了兩天一夜的時間,到達了大山腳下。這裡的山可比他和阿昊幾人去的山更加大,林子也更加密。才入夜,就聽到遠處隱隱傳來了狼嚎。可是曾大山和兩個兒子卻根本不在乎似的,只是騾子有些緊張。

 夜裡在山腳下的一條小溪邊歇腳,兩個孩子也不過是在周圍轉了一圈,居然就弄回來兩隻肥兔子,又在水裡捉了好幾條魚,開膛破肚,很快就收拾好了,他們產準備直接烤了吃。耿秋見他們這熟練的動作,心裡大為吃驚,笑道:「今天我來弄。」弄吃食他是好手,光烤著吃就太簡單了,果然他弄出來的野兔子和魚,更加好吃,把大家的肚子弄得飽飽的。兩孩子和他的關係立馬親近起來。

 這次打獵,令耿秋大開眼界,很顯然曾大山功夫比阿昊高,要不是他一腳有點殘廢,只怕更加厲害。而常安和常平,兩人很顯然不是第一次見血,兩人拿著武器,樂呵呵的,你一箭,我一槍,根本就沒耿秋的用武之地。最後,四人帶回了,六頭肥肥的大野豬,小野豬,他們根本就不要呢。至於野兔子野雞什麼的,更是有百來只呢,連野雞蛋都撿了一大簍子。

 曾大山卻笑著說:「秋哥,這第一回出來,咱們不要冒進,就這些東西了,下次來,可得多弄些好東西。」搞了半天,就耿秋一個人在激動,人家爺三人居然都覺得這點子東西不算什麼呢。敢情這山裡對他們來說,可是想來就來,想弄什麼就能弄到什麼似的。搞得耿秋覺得自己就像撿了寶貝的大傻子似的,樂呵的都不知東南西北了。

 這段時間,大家的伙食並不是太好,因為佃農太多,耿秋和余家都只提供了最普通的粗糧,菜基本沒有,靠自己種一點和找些野菜,再偶爾分一點兒肉食給大家。反正這附近沼澤地多,野鴨多,魚更不少,大家都知道去哪裡找。各憑本領,會弄的,象曾家的人,就天天有肉有魚吃,其他的人也有隔個三五天就能弄到一些的,夠一家子打打牙祭。但真正能大塊吃肉的時候可沒有。

 曾家帶回來的獵物足有一千五百多斤呢,可把兩家的佃農們羨慕的雙目發光。因現在這些佃農還由主家提供吃食,耿秋很大方的給每一家都分了二十多斤野豬肉一兩隻野雞野兔子,包括余家的佃農。反正他也算是余家的一份子,沒少沾余家的光,而且這些東西來得也極容易。

 不過就首次打獵的情況來看,余家縣裡的那間山貨店可有得忙了,現在才剛開業,基本沒生意做,完全是虧本狀態呢。耿秋還一直在發愁呢,要不是余明儀沒把這鋪子當回事,他都要急著去貨源了。

 當天,耿秋一回來就打發人送了新鮮的野豬肉與野雞野兔子到縣城余家去,說余明儀他們也嘗個野味兒。而他自己則在曾家親自下廚,把兩小姑娘搞得有些無地自容似的,因為耿秋的手藝可不一般,大塊的野豬排燉冬瓜,整扇排骨燉了滿滿一大鍋,再加整整用了兩隻野兔子做的辣子野兔肉,足足裝了四大碗呢。另還弄了兩道小菜。

 這大鍋大碗的肉菜端出來,把整個曾家人吃得滿嘴流油,那桌上吐出來的骨頭都堆成了小山似的,桌上的菜是一掃而光,包括了兩道小菜。這可讓耿秋見識到了,曾家這些孩子的食量。果真的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每人平均吃了兩三斤肉呢。他還以為,自己做這麼多菜,是吃不完的呢。哪裡想到,居然吃得乾乾淨淨。

 曾大山見他吃驚的樣子,笑道:「孩子們也饞壞了,都幾個月沒正經吃過肉了。」好像那幾個小的,沒有天天抓野兔子捉魚似的,並且他還偷偷帶過幾次肉過來給他們家呢。這生活都比他們以前和三叔三嬸住在一起時,開得好呢。就那時打了獵,他們也沒像這樣吃過。想到這裡,他對曾大山就更加佩服了。這人是有真本事的,帶著這麼多孩子,可不僅僅是讓他們吃飽穿暖,還是大魚大肉的養著呢。

 曾家人第一次打獵,就令整個余家莊的佃農振驚了,弄得人人都想跟著學打獵。他們到這裡來,為了的也不過是一口吃食,家家都有老的小的要養。其實做佃農的,一年到頭來也落不下多少糧食,要是家裡人口多,一年裡起碼得有半年的時候打飢慌呢。交給主家四成糧,還得留下一成做種子,剩下的一半糧食,還得賣掉一些,家人總得添制些衣服等日用品,所以就算是收成好,佃農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大家都蠢蠢欲動,特別是幾家有孩子與曾家孩子差不多大小,平時也在一起玩鬧過的,更是想通過孩子們的關係,與曾大山說說呢。其實曾大山打的就是這個主意,他想著從周邊挑選一些人手出來,先慢慢訓練著,留待後用。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