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游戲大宋》第14章
第一卷 少讀詩書陋漢唐 第五章 皇帝難當(中)

 題記

 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于土,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紂遂以亡。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韓非子-喻老

 上回說道趙佶懷疑鄭氏乃是太後派來監視他的,大怒問道︰“母後派你來,是要監視我嗎?”

 鄭氏見皇上發怒,連忙跪倒在地︰“官家息怒,請听臣妾一言。官家登基,已有幾日,可並未寵幸後宮,皇後又身懷六甲,不能侍奉君前,太後前日見了小昭,見她仍是完壁,所以……”她似乎有些說不出口,停了下來。

 “所以什麼?”

 “所以不免擔心官家的龍體不安,才派了臣妾過來。”她不好意思直說,其實是向太後擔心趙佶是不是得了什麼暗疾,又不好意思請太醫診治,這種事情又不能問,所以讓這鄭氏來試一試。鄭氏打小入宮,乃是專門為取悅皇帝培養的,不過向太後對哲宗搞的新法很是不忿,所以這鄭氏才留給了趙佶。其實太後此舉,還有兩層意思,一是免得風流成性的趙佶,出宮去拈花惹草,二嗎,這鄭氏是太後從小看到大的,很是滿意她知書達理,她若得了勢,也不會給後宮添亂。

 趙佶听了鄭氏的回答,一時哭笑不得,想不到自己這幾天忙著發財大計,為了江山社稷鞠躬盡瘁,居然得了個身有暗疾的評價,無奈的搖搖頭,道︰“那你現在知道朕的厲害了。”鄭氏初承雨露,听了趙佶的話,露出一副臣妾怕怕的表情,她此時仍然是身無片縷,趙佶看的獸性大發,忍不住又把她抱上了床,那知剛一接觸,鄭氏已經疼的哭了起來,趙佶畢竟不是禽獸,那里還有興致,翻身坐了起來。

 鄭氏道︰“臣妾不爭氣,讓官家失望了。”

 趙佶笑笑,道︰“沒什麼,你現在需要好好休息,有什麼愛吃的,朕讓他們做點。”

 鄭氏听了趙佶的話,很是感動。當時後宮,除了太後,其他女子不過是皇帝的**隸,據說到了清朝,皇帝寵幸完了宮女,太監要立時把她送走,是不容許她們陪皇帝過夜的,跟後世坐鐘的也差不多,此時雖然沒有那麼嚴重,皇帝也不太會在乎後宮的感受,所以趙佶居然能懸崖勒馬,實在不易。她小臉一紅,低下頭去,雙唇沿著趙佶的胸膛向下劃去,趙佶只覺底下一股溫暖,然後是強大的吸力,他那嘗過這種享受,不一會就丟盔卸甲了。

 此時門外忽然傳來水盆落地的聲音,趙佶急忙披上衣服沖了出去,正看到小昭的背影,他追到小昭的屋里,見她用發紅的眼楮望著自己,道︰“陛下可要洗漱嗎?”趙佶心下憐惜,抱住了她。小昭突然道︰“官家,要了我吧。”

 趙佶看了看她還有些幼稚的面龐,說道︰“小昭還小,等過兩年吧。”

 “小昭不小了,已經能嫁人了。”原來宋律男子十六歲結婚,女子十四歲就可以結婚,以後明清因襲之,小昭也已經十四五歲了,正是待嫁之時,見公子寵幸了別人也不理自己,不免有些急了。

 趙佶畢竟有後世的經驗,那舍得摧毀幼苗,推開小昭,看看那微微凸起的胸膛,想到還是養肥了再看吧。

 “小昭,真的,公子不會不要你,只要過兩年,你長大了,我……”

 “公子騙人,不然為什麼不戴小昭送的平安符了。”

 “我還要謝謝小昭的救命之恩呢,要是沒有這平安符,公子我恐怕就死了。”講了被人刺殺的事。

 趙佶還要說話,小昭忽然學著剛才的鄭氏,雙唇慢慢滑過趙佶的小腹,趙佶大叫︰“不要。”可是下半身似乎完全獨立思考,終于在罪惡和刺激的雙重作用下,第二次投降。

 小昭道︰“這樣,我也是公子的人了。”

 趙佶心想這樣下去自己還不精盡而忘啊,難怪古往今來有那麼多的皇帝繼位之初,都是躊躇滿志,時間長了,都開始尋歡作樂了,正應了那首詩︰

 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

 雖然不見人頭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又安慰了小昭幾句,屋外忽然傳來王氏的聲音︰“官家,到早朝時間了。”

 “早朝什麼早朝,告訴他們,君王從此不早朝了。”

 趙佶不耐煩的出了屋,說歸說,去還是得去啊,沒辦法,誰叫咱是皇帝呢,鄭妃看到趙佶氣憤的樣子,忍不住說道︰“官家若是不想上早朝,其實……”猛然想起後宮女子不能干政,又住了口。

 趙佶出了小昭的房間,道︰“怕什麼,有話就說。”

 “官家如果真的不想早朝,稱病就行了。”

 是啊,趙佶一心想著改革早朝的時間,可是習慣的力量如此強大,那是說改就能改的,既然一時改不了,自己可以先跳出來啊,看看後世的嘉靖,萬歷就比自己聰明多了,道︰“小鄭想法不錯,以後當著朕的面,有話就說,說錯了朕也不怪罪。”不過他今日早朝正要辦幾件事情,稱病還是留著以後用,直奔大慶殿。

 宋元符三年,二月初三,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

 趙佶望著滿朝文武,緩緩說道︰“民以食為天,農為朝之本,朕昨日親耕于城郊,方知農事之艱辛,不知眾位愛卿可有何良策,能使我大宋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向太後和眾臣見陛下深知民間疾苦,出口成章,均大是欣慰。尚書左丞(相當于副總理)蔡卞出列道︰“陛下能凡事以農業為先,實我大宋之幸,以臣之見,陛下只要能繼續先皇的青苗法,自可使百姓無憂,四海升平。”

 原來此時仍在實行哲宗親政後的青苗法,趙佶心道︰好的很啊,都要殺到宮里來了,還實行個屁,問道︰“各地實行這青苗之法,可有擾民,利息又到底是多少?”

 司農寺(相當于農業部)少卿李格非越眾而出,道︰“我寺雖受命督辦青苗法,可地方官員如何行事,亦不得而知,曾听聞有官員曲解法意,胡亂行之,還請官家明察。”

 趙佶道︰“諸法實行,到底效果如何,朝中難以盡知,朕意可立一府台,專解民怨,如此可保江山太平。”

 蔡卞︰“只恐陛下此舉,使得刁民借機生事,反成大患。”

 樞密曾布(相當于有吊兵權的總理)道︰“自來兼听則明,旁信則暗,上下通達,方能諸事和順,陛下此意,真乃仁主之風,至于刁民生事,可將一切案件,轉為暗審。”他現在大權在握,知道蔡卞在民間風評極差,這民怨恐怕還是針對他多些,正好以後有機會送他會老家。眾臣附議。

 太後道︰“官家既有此愛民之心,也無不可,不知官家想派何人辦理此事呢?”

 趙佶想暗查總比先把來告的人打上一通板子強吧,道︰“這地點嗎,就選在朕登基前住過端王府吧,名稱就叫洗冤台,一切上告就先由中書舍人鄭居中帶朕收取,然後由朕親自處理,”他見眾臣似乎有反對的意思,話題一轉,道︰“方才朕問眾卿可有良策能增我大宋糧米,諸位可有什麼的法子?”他見群臣都不做聲,向司農寺少卿李格非問道︰“愛卿主管農事,可有良策。”

 “我朝對農業一直重視,臣等頒布農書,推廣農具,不敢有絲毫懈怠。依臣愚見,若欲增加米面,莫如興修水利,只不知國庫是否有余額。”

 三司使吳能道︰“國庫現並無興修水利的用度。”

 李格非又道︰“臣還有一事,要叫官家得知,我寺主管長平倉,負責屯米備用,可年年銀錢不夠,如何買的夠米。”

 三司使吳能道︰“官家,我司對于司農寺長平倉儲米的銀錢,向來及時發放,可司農寺辦事不利,往往將錢財賠的精光,還請官家明察。”

 趙佶見到沒人提怎麼提高糧食產量,兩人似乎對上了什麼長平倉買米的事,听兩人說了半天才明白。原來自古米價波動就很大,每到豐收之時,米價甚賤,到了第二年春夏,米價又甚貴,免不了有豪富之家,囤積居奇,哄抬物價,所以自漢代開始朝廷就設立了這長平倉,任務就是通過買賣手段來調節米價,維持米價的平衡。按理說這賤買貴賣,絕對應該是賺錢的,可實際並非如此。舉例來說,比如三司按照當地當時的米價下達指標,給了司農寺一千貫讓其購買一千石米,各地米價不同,消息溝通又不變,甲處的米價便宜,可往往當地的司農寺人員沒買,而乙處的米價甚貴,又買了很多。第二年中央得了消息,指揮地方在甲處多買,而偏偏此時甲處的米價又貴了,所以這長平倉常常陪錢甚多。李格非為了保證長平倉的儲備量,自然要多要錢,可三司使吳能自然不能任他賠下去,故此兩人糾纏不休。

 趙佶想了想道︰“朕有一法,不知是否可行,可詳查各地十年內的糧價,按高低分為五等,根據當年糧價所屬等級購買米量,價底多買,價高少買,再通報朝廷,朝廷再下令是否追加購買,如何?”

 吳能道︰“官家此計,果然妙哉,臣附議。”李格非道︰“官家真乃神人也,臣拜服。”

 太後不懂這些計算的事,不過既然二臣都沒有異議,自然也不反對,當下頒布執行。

 趙佶又道︰“諸位愛卿可有能增加我朝米糧之策?朕要的是建議!”

 眾臣均不做聲,忽然一個大臣站了出來,正是翰林學士蔡京,道︰“臣有一策,我朝多有荒田,何不將這些荒田收歸朝廷,派人耕種!”

 趙佶看了看,道︰“此策還需重長計議,愛卿可還有其他計策?”蔡京不知官家為何對自己的提議不感興趣,道︰“臣已無他策。”

 趙佶看了看已經啞火的群臣,對向太後說道︰“母後,朕雖有心改善農業,奈何百官亦無良策,朕想在我朝驛報上號召百姓獻策,亦可使萬民知曉我朝愛民之心,母後以為如何。”所謂驛報,乃是當時定時通過驛站傳遞朝廷信息的文書。

 向太後見趙佶閉口不談軍事,處處以民為先,如何不喜,道︰“如此甚好!”

 由于是寫給百姓的,所以這份驛報上告示破天荒的使用了白話,當時發行的驛報有一份幸運的保存了下來,成為了後世的國寶,全文如下︰

 朕的子民,為了讓大家都能吃上飯,朕向大家請教能增加糧食的辦法,誰有好辦法,報到汴梁城的端王府,受了采納,朕就給他官做,還有賞錢。

 此後,這種全民動員懸賞解決問題的辦法逐漸被固定下來,趙佶這第一問也成為後世的一段佳話,只是這一問背後淒慘的故事又有何人知曉。

 趙佶自己其實對于如何增加糧食產量,早已胸有成竹,不過他也不能肯定自己的想法必能適應這個時代,而且凡事總不能都親力親為,能發現些人才也是好的。他今早初露鋒芒,志得圓滿,正要退朝,諫官黃履忽然出列道︰“臣彈劾樞密曾布四大罪,一蠱惑先皇,妄開邊事;二反復無常,曲解法度;三任用親人,為禍鄉里;四……”他樣樣灑灑的從曾布追隨王安石變法說起,例數他如何是個反復小人,有說道他的家人如何霸佔田產等等,這宋朝的官職,諫官雖然只是小小的六七品,可偏偏有資格風聞言事,就是具有可以隨便胡說八道的資格,這項制度本來不錯,可惜這些諫官沒什麼獨立精神,到後來更是成了黨爭的工具。

 曾布受了彈劾,大呼冤枉,道︰“臣既見疑,還請官家讓臣回家養病。”心里卻松了一口氣,原來宋朝慣例,如果御史中丞彈劾宰相,宰相必須辭職,此時彈劾他的不過是一個諫官,總算還有一線生機。

 趙佶隱隱覺得此時很不尋常,這曾布是擁立過他的,是唯一能和章淳叫號的,他若去了,只怕不妙,只得說道︰“愛卿且寬心,朕必會給愛卿一個清白。”

 趙佶想到早朝結束,還得找楊震他們好好商量一下,御史中丞萬聃卻走站了出來,大聲道︰“臣听聞官家繼位之後,不理朝政,拍賣物品與民爭利,更留戀風花之地,還在宮內飼養貓狗,臣雖不才,願意為民請願,求官家散盡宮中動物,安心理政,不再出宮門。”

 趙佶大怒,我堂堂天子,養幾條狗也不行嗎?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