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賈寶玉新傳》第163章
第七卷 滿江紅 第十九章 攻防逆轉

這一天對清軍來說無疑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諸多大事均發生在了這一天……皇帝的駕崩、英雄的誕生、權力的再分配、內亂的產生。

 順治皇帝的死對所有清軍而言無疑是晴天霹靂……據官方正式公布的說法,是吳三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聽到明軍提出的以他換回滿清人質后驚惶失措,狗急跳牆下企圖“挾天子以令諸侯”,結果卻錯手殺了順治。

 說起來,順治也算是夠可憐的,自小生活在深宮大院,連童趣都還沒享受到便挂了……按王燃原本時空中的時間計算,順治這個年齡也就是剛上學前班……更不必提他那段原本應該發生的膾炙人口的董鄂妃之戀。

 當然,殺了順治的吳三桂也未能逃脫放入懲罰,只遲了一小步趕到的肅親王在悲憤之余下令將這個逆賊格殺于箭下。

 正所謂福禍相依,如果說順治之死給清軍帶來了極大的悲痛造成了士氣的巨降,那么豪格這位英雄的誕生重又給清軍帶來了希望。

 經過這一個多事之日,豪格無疑已經成了滿門忠烈的典范,一天之內,他的事跡便在軍營中廣為流傳……他的福晉為保皇家周全,以已身換得皇太后之平安,實踐了豪格當初“愿為皇上效死”的諾言,至于她在城下哭喊救命一事,大家當然是不約而同地選擇忘記……而豪格更不愧草原兒女勇武之名,單槍匹馬闖敵營,上演了一段有情有義、摧人振奮的橋段。可以說,如果在這個時空最終還是由滿清統治了中國。這段傳奇故事必將被改編為詩歌、小說、電影、電視,廣為流傳。

 當然,豪格的英雄事跡并不僅限于此。據官方消息,在隨后發生的皇帝被挾持之事中,在所有人,包括豫親王都手足無措之是地。正是他及時趕到并判別出皇上已經遇害,果斷地下達了指令。從而避免了繼續被吳三桂所騙,并將之擒殺,雖然未能將皇上地性命挽回,但也算是為皇上報了仇。為大清除去了一害。

 雖說軍中有小道消息流傳說當時順治皇帝在被吳三桂挾持時并未死,真正致他死地的是身上所中的起碼六支箭。而這應該是發生在豪格趕到之后的事。但絕大多數士兵對這個說法嗤之以鼻……肅親王久經沙場,難道他還看不出來一個人是死是活?肅親王忠烈智勇,這可是有目共睹之事,難道他還會起心害皇上?那可是他的親弟弟!……在眾多清軍眼中。豪格已經成了大英雄、心中的偶像,自然容不得別人對他進行詆毀。

 還有一點更讓清軍興奮……吳三桂既已身死,正好可以拿來跟明軍談條件。

 ……………………

 “報,收到滿洲兩黃旗信號,一切順利!”

 “報,收到滿洲兩白旗信號。一切順利!”

 “報,收到漢州兩藍旗信號,一切順利!”

 豪格背負著雙手站在德州城牆之上,聽著手下親兵報上來地一個接著一個的好消息,以及身旁以濟爾哈朗為首之人地阿諛奉承,一絲隱藏不住的笑意透出嘴角。

 在亂箭將吳三桂連同順治一同搞定之后,確實讓在場眾人全部驚呆,但很快便有人回過味來稱贊豪格的果斷正確。更有人直接提議由他出任輔政王,這與當年皇太極剛駕崩時,各大臣推舉用于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多爾多爾袞與濟爾哈朗的地位一致。

 當然,這個提議隨即便被否定,原因很簡單,現在連皇帝都沒了,還設什么輔政王?輔誰啊?

 要說豪格今天在辦的事情確實當得起“漂亮”兩字,不僅一舉鏟除了多鐸黨羽,更借勢拔掉了順治。說豪格不想當皇帝那是不可能地。當年在順治之前,豪格可是最有希望登上寶座的人選,只是由于他耍了一個小聰明反而錯失了良機。他事后自是追悔不已,這次有如此良機又豈會錯過?!

 “報……”一名傳令兵氣喘吁吁地奔到豪格面前,打斷了豪格的暢想。

 這又該是哪地方報捷了?豪格帶著寬容的笑意看向大口大口喘氣地傳令兵。

 “報……關寧軍叛變……先鋒約五千人馬正向這里殺來!”傳令兵勉強壓住了氣息,無情地給豪格澆了一盆涼水。

 “什么?”豪格大吃一驚:“關寧軍,他們怎么來得這么快?”

 關寧軍來的確實是快,只這一會兒的功夫,豪格已經看到了西方揚起的塵土……西面,正是吳三桂部下關寧軍的駐防之所。

 應該說,豪格并不是沒想到自己殺了吳三桂之后可能會逼反關寧軍,他沒想到地是關寧軍那么快地就反了。豪格本來打的算盤不錯,有自己這兩千人馬控制局面,吳三桂的死訊短時間內根本就傳不到關寧軍中去,自己完全有著充足的時間一面料理清多鐸、接管軍權、安撫軍心,一面吸取牛金星的前車之鑑,調動大軍,准備壓住關寧軍,趁關寧軍不知情且毫無防備之下一舉控制全軍。

 但豪格沒想到的是,關寧軍在他包圍多鐸之時就已根據吳三桂發出的信號,進入了備戰狀態。這一點也不能豪格,他雖然也注意到了這個奇怪的信號,但他當時并不在現場,不知道這究竟是怎么回事,當然也沒有人告訴他。

 如果豪格在動手之前知道了這個消息,說不定他還不會這么快地救下殺手。可多鐸之事與順治之事把大家搞的頭昏腦漲,除了反射般地說几句拍馬逢迎之語,有誰還能想的起來這件事,便是有的人知道,想說的時候也已經來不及,豪格動手根本是毫無預兆,連當事人吳三桂都沒反應過來,其它人誰能反應過來?

 事實上,在牛金星之事后,吳三桂就立刻制定出了一套應急方案。專門用于對付可能發生在他身上地“人質案”。

 按吳三桂的安排,如果遇到險情。他就放出第一顆信號,全軍立刻立刻交由其子吳應熊代領進入備戰。如果只是一場虛驚,他會放出第二顆信號。但如果過了半個時辰還未見到第二顆信號,那就說明自己已經被人控制。關寧軍立刻開始行動,組織救援……總不能看著老子陷入危險不管不問吧!

 應該說吳三桂是在這方面上是有著遠見卓識的。安排也很到位。但他同樣算漏了一點,他沒有料到自己從被困到被殺,這整個過程都沒能熬過半個時辰。在他的計划里,最起碼也應該撐上個一、兩天。而不論是多鐸還是豪格顯然都沒打算給他這個時間。在這方面,豪格與多鐸的考慮都是一致,既然你已經露出了反意,快刀斬亂麻顯然最符合自己的利益。

 話說回來,雖說吳三桂已然身死,但既然事先有了計划,吳應熊卡在時間點還是立刻派出了一隊五千人左右的精騎前來接應吳三桂。自己則壓著大隊人馬緩緩逼近。

 應該說,此時確實是關寧軍進攻的最好時機,清軍正處于權力大洗牌之機,雖然豪格地手下憑借虎符和手令已經順利地接收了多鐸等人屬下的兵權,但畢竟是剛剛接手,指揮還不能協調,清軍的總體戰斗力打了一個很大的折扣。這從關寧軍五千人馬如入無人之境,由西面橫沖直撞地一直殺到了北面的德州內城便可以看得出來。

 幸好這個情況順利得出乎了關寧軍地意料,竟使得這股關寧軍以為有詐而放緩了攻勢,尤其是在發現了吳三桂的尸體后更使得關寧軍不愿戀戰的士氣,再加上是豪格帶來的兩千人馬拼死力拒,終于將這五千關寧軍擋住,否則恐怕等不到其余清軍來援,連豪格也要成為俘虜或是刀下之魂。

 饒是如此,這股關寧軍在付出了近千人傷亡的代價后,還是搶得了吳三桂的尸首重又殺了回去并與吳應熊的大軍會合。

 “豪格這個笨蛋,連個尸首也看不住……”燕山在事后獲知這一事件的發展過程后對此深感痛惜,“我還真想知道大人是不是真的會拿所有的滿洲人質來換吳三桂呢……”

 王燃在了解這件事后倒沒想那么多,他只是覺得有些造化弄人。說起來,跟王燃原本時空地歷史相比,吳三桂這么個死法應當還算是占了便宜。因為在這個時候,吳三桂的漢奸形象還沒有深入人心,很多人對他“引清軍入關”的動機雖然不再是良好的“借虜平寇”,但還僅僅停留在“沖冠一怒為紅顏”上,誰叫國人都喜歡這種段子呢?吳三桂真正成為過街之鼠是因為他絞殺了南明的永歷帝,繼爾升任第一漢奸之位。不過現在看來,吳三桂是沒這機會了。

 話說回來,連燕山都為吳三桂尸體被搶而感到可惜,就更別提清軍了。再加上吳三桂本就是是“殺害”順治皇帝的罪魁禍首,怎能讓他就這樣“逃脫”?

 依清軍的想法,就是不用他去換人質,也要挂在竹竿上來個曝尸外帶鞭尸什么的,當下個個紅了眼的要求追擊。

 實際上,清軍此時并不具備對付關寧軍的條件,內部關系沒有理順給極大地束縛了清軍的戰斗力,清軍此時更需要的是內部整頓而不是對外用兵。

 反過來說,此時卻正好是關寧軍用兵的最好時機。吳三桂的死自然是震動了整個關寧軍,吳應熊更是痛哭不已,當即便有諸多將領提議殺入清營為吳三桂報仇。從理論上推斷,憑著關寧軍不俗的實力、因吳三桂之死而凝聚在一起的戰斗力,如果此時關寧軍全力出擊,士氣大盛的十二萬關寧軍相較于松散混亂的清軍更容易形成一記重拳,就算替吳三桂報不了仇,也絕對可以打清軍一個措手不及,為關寧軍的后續行動贏得主動。

 但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漢奸兒混蛋。吳應熊不愧其“熊”名,雖然為父親之死傷心不已,但面對二十萬的清軍竟提不起勇氣報仇,作出了“先行安排父帥后事,再作計較”的決定,宣布向西撤退。

 這向西撤退自然也是吳三桂早就擬定好的策略,他的初衷與當時牛金星是相當類似……明、清皆不可往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便是避開雙軍交戰處,開辟自己的疆土。

 而在滿清方面,雖說豪格本人對挽回人質并無多大興趣,他也知道此時不宜出戰,但一仗打得如此窩囊卻也讓他憤怒異常。稍事整頓兵馬后,豪格還是組織起了一萬精騎對關寧軍展開了攻擊。

 實難想像用一萬人去對付十二萬關寧軍能有什么效果,這可見豪格的本意也只是作出一種姿態,畢竟豪格久經戰事,知道孰輕孰重。但事實証明,豪格繼多鐸事件后,再次撿了一個漏。

 根據事后分析,此戰若是吳三桂指揮,別說狙擊住清軍的追擊,便是全殲這股敵軍也并非不可能,可讓吳應熊這個二世祖來指揮,區別可就大了,吳應熊愣把一個大撤退搞成了一個大潰逃。正所謂我弱敵就強,一個是消失了斗志的喪家之犬,只顧夾著尾巴逃跑,另一個是待機而扑的惡狼,瞅准機會就是一口,十二萬關寧大軍在喪失了斗志后被這一萬清兵殺了個落花流水,几近崩潰。要不是清軍兵力不足,估計這十二萬關寧大軍有一半將重新淪為清軍的俘虜。

 對關寧軍的一戰再次使豪格在清軍中的英雄形象得到了鞏固。短短半天之內,除了少量極忠心于多鐸的衛隊外,豪格基本控制住了剩下的二十萬清軍。

 但也只能說是基本控制,摒除關寧軍,剩下的清軍構成依然復雜。滿漢八旗還好說,別管你原本是多鐸部下還是濟爾哈朗的人,畢竟信念趨于一致,對大清的忠心沒什么問題,憑借豪格在軍的底子、身份和影響力,除了多鐸親衛隊鬧了鬧事,別的倒也沒有太大反應。

 只不過滿漢八旗加起來也不過是十萬人馬,還有十余萬人馬皆是清軍入關后招附的當地降軍,這部分構成遠比關寧軍要復雜得多,有前明軍、前農民軍、前土匪,五花八門。雖然他們對軍中統帥由多鐸向豪格的轉變并不在意,但既有牛金星一事在前,后有吳三桂一事在后,他們的軍心不穩確在情理之中。

 要不是剛才的混亂很快便由豪格組織人手平抑了下去,營中很多人對事情的詳情并不了十分了解,估計起碼會有好几萬人會見機選擇脫離清軍大隊。

 說起來,豪格也算是幸運。不談清軍陣營內部的矛盾,如果明軍抓住這個機會,組織上一次大規模的攻擊,絕對能讓清軍傷筋動骨,只可惜,包括王燃在內也沒有料到清軍這么快、這么密集地發生了這些巨變。

 也難怪,雖說德州城清軍大營中那耀眼的火光和激烈的拼殺聲不僅讓王燃等人同時無法休息,更讓王燃了解清軍肯定是發生了變化。但這距離交換順治母子與牛金星父子之交易不過才一天,誰能想到德州城內居然已經亂了個底兒掉?

 不管怎么說。部下軍心不穩這個情況自是引起了豪格的重視。

 一般來說,人地地位一變,考慮問題的方式及內容也會隨之變化。豪格畢竟也是經過大場面的人物,鑑于此,豪格立刻組織在營中張貼公告,宣布其“拒絕交易”的主張。“吳三桂自然是死有余辜,但說起來也確是可惜……他怎么會以為我大清會以他為質呢?……不管是誰。只要歸順了我大清,就是我大清臣民,有富會同享、有難會同當……不管是為了什么,我大清也絕不會拿他去和別人交易!”

 如果吳三桂還活著。當然會對這個說法不屑一顧,牛金星不也降了大清?結果還不是像狗一樣被被拋棄?還是你豪格首先帶隊挑起爭端的。但豪格手中有証據……當時犯了大錯的吳三桂就在自己手上。自己不也沒把他交出去嗎?這充分驗証了大清對歸順之人地愛護。當然,對于后面吳三桂被搶,至今也未能奪回一事自然是忽略不提……至于牛金星,那是“早有反意”,情況根本不一樣。

 “我堂堂大清怎可受別人要挾?明軍施出如此卑劣的手段就是想讓我們內亂,讓我們被他們牽著走,這樣下去,我們不僅不能救出我們的父老鄉親,連我們自己也將被他們拖垮!牛金星一事已經充分了說明了明軍貪心不足的險惡用心!我們不能再上當了!”豪格對著萬千支持他的士兵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想要救人,就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拼殺!……只要我們橫下一條心。明軍就無機可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救出我們的同胞……他們為什么要要脅我們?他們為什么不敢與我們真刀真槍地作戰?還不是因為他們怕我們?!。”

 當然,針對明軍“誠信”地交換了牛金星父子與順治母子之事,豪格也進行了相應的解釋,“這不過是他們在放長線、釣大魚,企圖激起我們更大地內亂,我們萬不可上當受騙!……吳三桂的事情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豪格的這番話也算是入情入理,這對于暫時壓下各路諸侯的“三心二意”確實有一定的作用,清軍中的雜牌軍們很快便把提起的心放下了一半……另一半看看情況再說吧。

 豪格不僅下令將這几層意思滿營宣講,還將這份公告分馬傳到了關寧軍前,提出了“吳三桂臨時起意,家人未必知情,故只究首惡,余者不究……”的說法。也就是說,只要將吳三桂交出來給全營清軍一個交代,便是吳應能也可以免罪,至于其它將領只要還隊歸隊更可列入有功之臣。

 別看關寧軍在清軍面前吃了大虧,那主要“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的原因。若論戰斗力,關寧軍比起那十萬雜牌可強了不少。豪格當然不愿意就此失去他們。

 別說,豪格這一招還真挺管用,不僅,更直接收攏了一批被打散了的關寧軍約兩萬人。

 可光安撫雜牌軍和關寧軍不行,自己的嫡系部隊更得安撫……畢竟你不用吳三桂去交換滿清人質,等于是一半毀了清軍被王燃調動起來的希望。豪格在這方面同樣展示出了其不凡的策略。

 ……………………

 “報!”一個傳令兵奔入王燃的大營:“德州城方向來了兩個人直奔大營而來,看旗號應該是滿清的豫親王多鐸!”

 兩個人?多鐸?正在營帳中商量事務的王燃等人不禁面面相覷。

 雖說由于時間短,王燃等人還無法獲知確實的情況,但依據安插在德城的諸多探子……探子一事體現了本土作戰的優勢……王燃對清軍陣營中發生的一些大事還形成了一些輪廓,像什么順治挂掉、豪格與多鐸的權力更迭、關寧軍與清軍的火拼等等。當然,按說這些情報也并非那么獲得,但當時的清軍亂成一鍋粥,這無疑給王燃的手下提供了最佳地掩護。

 要說挑得清軍內亂本就是王燃等人一致的心愿。可心愿如此快就達成多少也會令大家產生濃重的不可置信感。

 因此,王燃等人一大早便聚在中軍營帳中商量事務,最后決定一方面等候進一步確切的消息,一方面按自己既定的計划執行,也就是卡著時間點推出一批人質到德州城下做出砍頭示威的姿態,觀察對方的反應。

 對方的反應是有了。可多鐸來是什么意思?

 ……………………

 “我大清最不缺地就是勇氣!……下面是我們的同胞,雖說這很可能只是明軍所挖的一個陷阱。但我們不怕!”豪格在德州城牆上面對萬千清軍,慷慨激昂地指城下說道。

 城下最引人注目的有兩處。一處是一排約十個滿清權貴,他們被明軍按跪在地上、脖子上還插著一個大大的標牌,雖然距離較遠看不清標牌上的字。但一個大大的“斬字”卻是不用看也知道會有的。

 城下引人注目的另一處便是正緩緩也馳向明軍大營的兩騎,一騎全身披挂整齊。面容整肅,滿清親王地服飾襯出他的身份,側面一騎做親兵打扮,手舉大旗。旗面上“豫”字飛揚……正是豫親王多鐸。

 別看多鐸成了豪格的階下囚,但豪格并沒有虐待或干脆殺了他,反而將之捧成了滿清的又一位英雄。這多少有些戲劇性。如果說豪格這位英雄的出現,背后有王燃的推動,那么多鐸之所以成為英雄,則完全是由豪格一手促成。

 豪格在“擒獲”多鐸后地第二天。便“替”他當眾宣布將再次上演“匹馬入敵營”的傳奇,以多鐸的單身入明營換取被明軍俘獲的所有人質的歸來,而這正是明軍所提兩個條件中的第一個。

 “豫親王之所以希望親赴險地,一方面是想盡最大的努力解救他們,一方面也是想讓那些漢人知道什么才叫勇氣,什么才叫無懼!”德州城上,豪格仍在充滿感情地喊道:“與豫親王相比,我慚愧啊……豫親王才是我大清真正的勇士!才是我大清真正的英雄!”

 豪格的話想當然激起了陣陣高呼,士兵們像當初歡迎豪格入城一樣,高聲吶喊著多鐸的名字歡送他出城。

 聽著城上的歡呼,除了親衛更高地舉起了大旗,多鐸并沒有什么反應,也許這更符合“壯士一去”的悲壯,不過這只能是遠觀,如果近看,絕對可以看以多鐸眼中射出的怒火。

 雖說事后有人曾表示疑惑說既是看穿了明軍“挑撥離間”的伎倆,為什么還要讓多鐸只身赴險,因為一名軍中主帥輕率地丟下几十萬大軍只身赴險怎么看都透著淒慘和奇怪。更有人在背后悄悄議論說多鐸這樣做其實是因為豪格在報當初多鐸逼他出城的惡氣。

 但這種說法立刻遭到了廣大官兵最嚴厲的駁斥,“肅親王、豫親王何等英雄人物,怎容你背后詆毀!你知道什么!豫親王親赴敵營有三大好處,一則可展示我大清勇武之威,震懾敵膽……二則可以揭穿賈寶玉的伎倆,讓他再無借口可用,從而失信于天下……三則也可以通過這一舉動向還被扣押在明軍手中的同胞表達我們的關心,讓他們相信,我們一定會把他們救出來的!……況且,軍中事務有肅親王代理,分工明確,豫親王又有何后顧之憂?”

 的確,豪格與多鐸目前是分工明確,多鐸的主要任務是擔當清軍的“形象大使”,軍中事務則完全由豪格接手,當然這一決定已經得到了軍中上下的一致贊同。

 ………… …………

 “靠!有沒有搞錯!這不是出爾反爾嗎?”庄子固氣憤地說道:“要換也得拿吳三桂來換啊……當初我們之所以要吳三桂,不就是因為多鐸不答應來嗎?”

 按道理說,現在如果要交易也是應該用吳三桂來進行,畢竟這是明軍提出來的第二個條件,而第二個條件的提出本是建立在第一個條件未達成協議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這很可能給明軍提供不認賬的借口。

 “這種事兒扯不清……我們當初說了兩個條件任選其一皆可,清軍完全可以抓住這一點做文章……”燕山顯然來了興趣,轉向王燃,一臉的壞笑:“大人,您這次可躲不了了吧……”

 “躲什么?”王燃這次沒有再扔出“今天天氣很好”等沒有營養的話,而是笑道:“來了就給他們……生意嘛,講的就是誠信……”

 “大人,您不會真的要把那些滿清人質全都還給他們吧?那以后我們可就沒有跟他們談條件的資本了……”聽了王燃的話,別人還沒什么,本想將別人一軍的燕山自己先叫了起來。

 “嘿嘿嘿……”王燃再次笑著站起身來:“今天天氣不錯……”

 看著王燃的背景,燕山摸了摸頭:“老庄,這個時候大人還搞這么高深干什么?”

 “大人不知又再琢磨什么新招了……”庄子固沖著燕山搖了搖頭說道:“不過依我說,現在倒也用不著再拿著這些人質跟他們談條件了……第一,這招兒我們已經用了兩次,清軍不會再上當,第二,咱們的目標也差不多達到了……”

 雖然目前能獲得的確切情報不多,但依據王燃等人的推算加之對現在情況的大致了解,既然是關寧軍反出了清軍大營,清軍的總兵力損上個七八萬應該不成問題。憑清軍這不到二十六七萬的兵力想拿下二十余萬的明軍,哪有這么容易的事?更何況,經過這些事,清軍內部不安定的火種已經埋下,二十六七萬的兵力恐怕再也發揮不出二十六七萬的效力。

 “大家現在是兵力相當……”庄子固冷笑一聲:“攻我們?不定誰攻誰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