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零回 新內閣
大明天工 第二六零回 新內閣
科狀元的誕生。讓已經熱鬧紛呈的京城更顯繁花然而今科狀元受到的關注。卻要遠遠弱于從前。因為國士大會也已經進行到最后時刻。將要審議通內閣成員名單。以及各部院大臣。
國士大會在大多數員任免上。并不具備決定權。而僅僅只是審議。除非出現一半以上的人表決反。不然相關的免就會獲通過。
看上去國士大會擁有最終的決定權但是以華夏統的中庸之道。出現過半數否決的可能性并不大。樣的審議類似于等額選舉。或者是信任投票。大多數情況下。提案上的官員都能順利過關。
雖然如此。此舉也是給了國士院一的權力。同時也是對官員的一種約束。若是確實不稱職。或者引起民憤罪大惡極。那還是有可能給國士院否決掉的。
若是當初東林和閹黨交鋒之時也有這樣的體系。閹黨的一些用人。很可能會被否決。當然要想國士院的這種作用能夠真正揮。還需要形成以法制行事的規則。不然掌握強權的閹黨。自然也不是沒有實權的國士院所能夠抗衡的。到最后無非還是復楊漣等人當初的老路。讓閹黨給迫害鎮
國士院中雖然缺少楊漣這樣的忠直之士。大多數人當選國士以后。參政議政的熱情比較高漲但是他們面對的。樣是掌握了強力的李彥。并非-個人都有膽氣站出來直接反對李。
在之前的國大會中。李彥并沒有表現的太出格。很多新政和展計划都是經由內閣其他人宣之于眾甚至工部的計划。也是由徐光啟申然進行的講述。彥只就兵部。以及新軍整編和遼東西南戰事的計划做了報告。
也正是這報告。李彥顯的更加殺氣騰騰。
李彥表示。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在未來五年中。完成對各級軍隊的整編。軍隊規模維持在萬左右其中精銳的中央軍。將達到二萬左右。駐扎在京畿遼東西北以及江南等的。這部分軍隊將作為野戰主力。并不限定在駐扎的。而是不斷進行輪轉調動。哪里有需要。就調往哪里。
彥詳細描述了被為禁軍的中央軍的整編和作戰模式并以遼東戰事為例。認為這樣的精銳禁軍二十萬足以抵的上舊式軍隊一百萬。
“以前有人說。建過萬不可敵。在本看來新式禁軍一旦過萬。才是真正的不可匹。除非是的新式軍隊。”李彥信心十足的在國士院中表示。并且請國士們參觀了新編神機營的實兵演練。
在能夠動用舉國力量與資源以后新軍的整編度并不慢。而神機營其實是以原復遼軍為班底組建的新軍訓練水平和軍事素質堪稱一流而裝備也是京城的軍器局優先換的新式火器。
各的推舉而來的國士們自詡博學。知天文下知的理然而他們對于軍隊和戰爭的認識。還停留在《三國演義》的階。當火器轟鳴的時候。他們受到的震。絕對是從來未曾有過的。
實兵演練。也讓國士們知道李彥實并非夸口新編禁軍確實有這個實力。讓那些拿著長矛砍刀的舊式軍隊變的不堪一擊。
同時。他們也意識李彥手上的力量是多么強大。一座土山在炮火中給轟平。以及牛在排槍中嘶鳴的時候。他們也會不可遏制的想到。若是這樣的場景在自己身上。那會如何?
經過此事以后。李彥有關軍隊整編和軍事建設的計划。順利的到通過。而大家的目光與注意力都集中在禁軍的身上。反而了另一個更為重要的革新。那就是的位不下于禁軍的海軍建設。
經過几年的建設。隨著海貿的展。依靠逐漸展起來的造船工業實力。遼東已經擁有實力不俗的海上艦隊。其中大洋艦隊更是縱橫北方海上。立下赫赫功。而李彥的目光自然不會停留在日本朝鮮與大明包圍的這片海域。他的目標是更廣闊的大洋。而在未來几年。海軍會是大力展的重點
在進入審議表決階段以后。內閣與各部院的展計划都順利的到通過。而會議的議程也進入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那有關官員的任免。
各部院的人選。并有多大的疑問。之前就已經在朝議中進行了平衡和討論。最終確定的人選也都比
。在國士院中順利通過。
其中有些任命。也比較引人矚目。延續原來的任命。崔景榮繼續擔任吏部尚書。劉一為部尚書。趙彥為刑部尚書。李彥為兵部尚書。他們四人都是原內閣成·六部中工部尚書徐光啟。戶部尚書李起元。基本沿襲原來的格局。另外都察院都御史楊漣大寺卿黃克通政司使黃尊素。這就是新的六部九卿。其中黃尊素是從御史提升為通政司使。黃克則從刑部尚書改任大理寺卿。
除內閣之外。朝中最重要的就是六部九卿。具體任命基本上還是延續了原來的格局。以務實和不結黨標榜的中間派還是中堅。包括崔景榮趙彥李起元黃克等人都是屬于這一類。而劉一楊漣黃尊素都是素有名的東林人士。徐光啟也給划入東林。不過此時已被大多數人看成是傾于李彥那一邊。而實際上這位也學朮著稱的大臣。做事更接近務實的中間派。
這樣的結果對于東林派和中間派來說。都能夠接受。九卿之中。差不多能夠形成四對四的格局。當然。無論是中間派還是東林派。都聲稱自己并不結黨。因而不能完全以派來划分。
李彥倒是建了祕密共和社。不過共和社的成員資歷都不夠。想要擔任九卿之職。尚且不夠。不過在之前的朝議中。李彥也不是沒有收獲。至少夏熙可以升為部主事。而申湛然終于被任命為工部侍郎。此外李之藻進入禮部任主事。雖然不算共和社的核心成員。卻也是不小的收獲。
而重中之重的閣人選。按照規則。就是在部院九卿。以及軍方勛戚推舉的人選。同內閣大學士孫承宗朱延禧韓中推選。葉向高主動病辭。并以周嘉為候選。
朝議推出的人選。是以孫承宗。延禧韓李彥周嘉為內閣輔臣的人選。其中周嘉雖然也被看成是東林派官員。不過也更接近中間派。是中間派能夠接受的人選。
新的內閣以五輔加四個議政大臣組成。雖然彥崔景榮不再擔任輔能夠執掌一部。依然位高權重。事實上大家都偏向于內閣輔不再兼任部院大臣。李彥兼著兵部。也可以說是權宜之計。畢竟除他之外。在沒有別的合適人選。
五輔臣也先通過審議。而剩的四個議政大臣。五軍都督府左都督自動占據一個。另由上從勛戚中推舉一人。就將占去兩個名額。不過此次推舉。五軍都督府和勛戚推舉的都是王國興。就省下一個名額。
倒不是浪費名額。而是一種策略。其實就是這一次的內閣名額。而換取了將來的主動權。
最能體現國士院作的。其實就是舉剩下的那三個內閣議政大臣的人選。候選者便是擔九卿的官員。除去李彥之外的八個人中。推舉出三個人。可謂差額很大的一次推舉。最終的結果。入內閣的三個人分別是劉一為禮部尚書左都御史楊漣。以及大理寺卿黃克。
劉一楊漣無都是色彩鮮明的東林人士。而黃克則屬于務實的中間派。最終內閣議政九人中。東林的孫承宗劉一楊漣韓周嘉即占去了五名額。由此可見東林派在朝野之中的巨大影響力。至少在這個層面上。和社尚無法與之相比。
不過東林雖自成一。但是并未形成嚴密的組織。在政治上也沒有統一的步調。要說東林人之所以能夠走到一起。除了利益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在學朮。以及道德修養上的偏好相同。
朱延禧同黃克都屬于中間派。而李彥與王國興自然是眾人眼中的遼東派。新內閣的格也就此形成。并將會對未來的朝政形成重要影響。
而內閣五輔臣。還是以孫承宗為輔。四輔中。也明確了李彥僅次于輔的的位。至于三人。則不分前后。只是分管不同的領域和范圍。
按照內閣體制。平處理日常朝政。主要是五位輔臣處理。而內閣九人每天就重要事項進會議。做出決策。并交各部執行。形成中-朝政的決策執行機制
而在內閣會議之外。士院議政閣將成為常設的議政機構。對內閣進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