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界橋之戰
北海一帶盛產白馬,所以公孫瓚軍中騎兵隊所配之馬皆為白馬,而公孫瓚也有個“白馬將軍”的名號。公孫瓚曾有羌人交戰之時,羌人只要一見白馬便走,由此也可見公孫瓚屬下騎兵隊的厲害。
在經歷了一場敗仗之後,次日公孫瓚領騎兵隊盡出,分為左右兩隊,分列兩旁。由於趙雲新到,公孫瓚便暫時先將其安置在後軍,而由大將嚴綱為先鋒,而自己則坐鎮中路。立馬於橋上,傍豎大紅圈金線帥字旗於馬前,威風凜凜。
而袁紹則令顏良,文丑二將為先鋒,各引弓弩手一千,亦分作左右兩隊,令在左者射公孫瓚右軍,在右者射公孫瓚左軍。再令鞠義引八百弓箭手及步兵一萬五千人,立於中軍。袁紹自領馬步軍數万,於後接應。
卻說兩軍列開陣勢,公孫瓚軍一路擂鼓,從辰時直敲至巳時,袁紹軍只是不出。嚴綱見對方不動,心下躁動,便大喝一聲,領兵直取中軍鞠義。
那鞠義在袁紹軍中並無其他特長,只是箭法卻是數一數二,百步穿楊。此時他見嚴綱軍攻上,也不急躁,命八百弓箭手皆伏於遮箭牌下,聽得炮響後再發箭。所以嚴綱所領騎兵雖然正以極快的速度殺將過來,但那八百弓箭手只是不動。
眼見嚴綱的部隊就快來到面前,忽然袁紹軍中發出一聲炮響,那八百弓箭手聽得炮響,同時立起,箭矢齊發。那嚴綱手下騎兵隊速度本來就快,又已來到近前,如何能避,紛紛中箭墜下馬來。嚴綱見狀大驚,急欲回馬撤軍,此時鞠義已經拍馬舞刀從後趕上,乘嚴綱不備,一刀將其斬於馬下。
公孫瓚見嚴綱落敗,急命左右兩路騎兵隊前往救援,誰料此時顏良,文丑兩路弓箭隊萬箭齊發,直射得公孫瓚騎兵隊不敢近前。此時鞠義身後那一萬五千名步兵隊一齊衝上,將嚴綱所領前鋒隊盡數屠戮之後,向公孫瓚中路軍隊衝殺過來。
鞠義一馬當先,衝到公孫瓚面前,手起一刀,先將公孫瓚身旁繡旗砍倒,再揮刀砍向了公孫瓚,公孫瓚見對方氣勢洶洶,一時膽寒,回馬便走。
鞠義哪裡肯放,見公孫瓚要走,當下拉弓搭箭,便要射向公孫瓚。此時忽然一人縱馬搶到面前,喝道: “休要傷我主公。 ”鞠義看時,卻是趙雲,原來趙雲在後軍聽得前方大亂,擔心公孫瓚的安全,便縱馬而來,正好救下了公孫瓚。
鞠義見趙雲來勢極快,便將弓箭對準了趙雲,一箭射了過去。他也真不愧是箭法如神,不僅準頭十足,力量更是驚人,從放箭到箭來到趙雲面前幾乎就只是一眨眼的工夫,好在趙雲反應神速,急忙一個側身,那箭插著趙雲的臉頰飛了過去,在趙雲的面頰之上留下了一道血痕。
鞠義見一箭不中,立刻再次拉弓,此次他連拉三箭,一齊向趙雲射去。雖然是三箭齊發,但準確度卻絲毫不比剛剛那一箭的要差,而且速度同樣驚人,三箭分別射向了趙雲的眉心,咽喉以及胸口,讓趙雲避無可避。只見瞬息之間,箭已來到身前,趙雲見狀,毫不猶豫,直接從馬上翻滾了下來,而那三箭就在趙雲滾落馬下後的一瞬,掠了過去。
鞠義見趙雲棄馬,再次搭箭,依然是三箭齊發。趙雲見狀,若是那被他這麼射下去,自己必死無疑,當下猛力地將手中之槍向前擲了過去,去勢也是相當驚人,搶在鞠義放箭之前,率先刺入了鞠義的心窩。
鞠義悶哼一聲,摔下馬來,當場氣絕。
見鞠義已死,趙雲重新翻身上馬,殺入袁紹軍中,如入無人之境,一路拼殺。直奔袁紹大營而去。
卻說袁紹自在後軍,聽得前方報說鞠義斬將搴旗,已殺亂公孫瓚騎兵隊,心中大喜,道: “白公子果然料事如神,由鞠義前往應對公孫瓚的騎兵隊,果然大勝。 “
白冰道: “主公過獎了。 ”
話音未落,只見前方殺過來一白袍小將,一路披靡,無人可擋。
袁紹不禁聽了一驚,道: “顏良,文丑二將何在。 ”
左右報導: “仍在左右兩側抵擋公孫瓚騎兵隊。 ”
白冰見趙雲氣勢如弘,一路殺來,心中也是一驚,但顯然此人並非七武神之人,所以應當也傷不了袁紹,只是白冰卻隱隱覺得,與這人似乎似曾相識一般,這種感覺就像當初初見張清時一模一樣,只不過他一見張清,便知其必是尚古教所選中之人,心下會有不安,但見到趙雲,卻有一種是友非敵的感覺。
但此時情況緊急,也不容他多想,急對袁紹道: “主公快快向後避過。 ”
袁紹大怒,將頭盔擲於地下道: “大丈夫願臨陣鬥死,豈可後退而避之以求苟活。 ”說罷執劍與手,迎了上去。
眾將士擔心袁紹安危,也一齊圍了上去,將趙雲圍在核心。趙雲見已一已之力,必不能敵,回身便走。退回至橋邊,只見此時顏良正在與公孫瓚廝殺,而從公孫瓚只有招架之力而無還手之功的情勢來看,危在旦夕。
趙雲急忙策馬來救,與顏良剛鬥了數合,後面袁紹已自引大軍殺將上來。公孫瓚軍此時更加混亂。公孫瓚長嘆一聲道: “難道我今日將會死於此地嗎? “
這時忽然山後傳來一聲炮響,只見公孫瓚軍背後出現了一支人馬,為首三人正是劉備,關羽以及張飛也,原來他三人得知公孫瓚與袁紹戰於界橋,便星夜帶兵前來救援。這三人劉備居中,關羽,張飛分居左右,直奔袁紹而來。
袁紹雖然未在虎牢關前見過三人力鬥呂布時的情景,但也知道三人厲害,眼見三人同時殺來,急令退軍。顏良,文丑護住袁紹,退出界橋以外。
公孫瓚見劉備到來,心下稍安,道: “若非玄德遠來救我,我必命喪於此矣。 ”
劉備道: “此乃劉備份內之事,公孫太守何必言謝。 ”
這時張飛看到了立在公孫瓚身前的趙雲,忽然想到了什麼,問道: “我們是不是在什麼地方見過。 ”
趙雲道: “應該沒有。 ”
張飛道: “不可能,我記得好像在哪見過你。到底是在哪呢? ”
關羽見張飛如此說,也仔細打量了一眼趙雲,心中也是隱約記得似乎是在哪裡見過此人,只是到底是在哪裡見過,自己卻也記不起來了。
而劉備見趙雲容貌俊朗不凡,知道是個人才,心下也頗為愛惜。
袁紹與公孫瓚就在這界橋兩邊對峙了數月有餘,雙方交戰各有勝負,由於公孫瓚軍征戰在外,軍士思鄉之情備增,無奈之下,公孫瓚只得先行退軍北海。
自此袁紹坐穩了冀州城,勢力大增。再加上袁氏威名遠播,一時河北豪傑皆來投靠。聲勢一時無兩。
而此時孫堅退回江東之後,思之當日劉表截路之仇,心中不忿,忽然有兵士傳南陽太守袁術派人前來傳信,孫堅便命請之。
原來袁術雖為袁紹之弟,卻與劉表一直不和。如今知道孫堅與劉表結仇,便使人前來相約孫堅共伐劉表。只見其使者書雲: “前者劉表截路,乃吾兄袁紹之謀也。今袁紹又與劉表私議欲襲江東,公可速興兵伐劉表,我則為公拖住吾兄,則公大仇可報也。 “
孫堅看完書畢,尋思當日諸侯起事之時,袁術曾拒不發放兵糧,使其慘敗。心中並非十分樂意與其聯手,但一想到劉表當日截路之事,心中便有些惱怒。便聚眾將商議。
程普道: “袁術奸詐小人,其言未可信也。若我等興兵討伐劉表,而其卻乘勢發兵江東,到時我方腹背受敵,不可抵也。 ”
孫堅道: “我伐劉表乃早晚之事,諒袁術也不敢輕易發兵江東。就算到時他不發兵助我,難道以我江東雄兵,還拿不下小小荊州? ”
正議間,忽然有兵士來報,道: “大公子回來了。 ”
孫堅聞言大喜,道: “吾兒終於回來了。 ”
眾將聽說大公子回來,心中也盡皆歡喜。原來孫堅共有五子,分別為長子孫策,次子孫權,三子孫翊,四子孫匡,五子孫朗。其中長子孫策出生之時,孫堅之妻吳氏曾夢有猛虎入腹,次日便誕下孫策,而次子孫權出生之時,吳氏亦夢有姣龍入腹,次日則誕下孫權。而五子之中,也屬此二子最為出眾,長子孫策自幼便武功高強,多年之前更被高人帶去學藝,而次子孫權碧眼紫髯,天生異相,多謀好斷,聰明異常。如今聽聞孫策學藝歸來,實為一大強援,眾將豈有不樂之理。
孫堅連忙迎出帳外,只見帳外一少年,身後背一根鐵棍,眉清目秀,俊朗非凡,知道是孫策,上前抱住道: “吾兒終於回來了,真是想死為父了。 “
孫策道: “孩兒不孝,令父親擔心了。 ”
孫堅道: “只要你能回來便好。如今學成歸來,武藝可有精進。 ”
孫策道: “孩兒當助父親稱霸天下也。 ”
孫堅大喜,拉著孫策來到內堂,見左右無人,道: “為父昔日在洛陽,偶然之下得到傳國玉璽。料定此乃天降神物賜我孫家,便就此收藏了起來,如今你回來,我便將其放置在你之處,他日爭霸天下之時,必可助你完成一統。 “
孫策聞言大驚,道: “傳國玉璽竟在父親處。 ”
孫堅點了點頭,便在牆壁上輕敲兩下,露出一個暗閣,從暗閣中取出一物遞到孫策面前,孫策視之,果然是傳國玉璽無誤。
孫策道: “不知孩兒將如何處置該物。 ”
孫堅道: “稱霸天下之後,以此物登基為王。 ”
孫策大驚道: “那豈不是要與漢室作對? ”
孫堅道: “如今董卓專政,漢室早已名存實亡。各路諸侯都想獨霸天下,還有誰會顧及漢室。既然如此,我等也不應繼續愚忠下去,你說是否。 ”
孫策道: “既是父親之意,孩兒一定遵從。 ”孫堅大喜,道: “不愧是吾兒矣,如今為父要發兵討伐劉表,你可願同往? ”
孫策道: “如父親必欲往,兒願隨行。 ”
孫堅道: “如此亦可看看你學藝的成果。 ”
於是孫堅點齊兵馬,帶領諸將,直奔荊州而來。
卻說劉表知道孫堅領大軍殺向荊州,心下不安。此時張清與袁惜月尚在荊州城中未走,便一齊來到劉表處。
劉表道: “當日我助你主公阻截孫堅,今日卻被其報復,應如何是好。 ”
張清道: “劉刺史莫慌,既然孫堅此次是因玉璽之事而來,我主公必會相助。而如今孫堅軍馬已到樊城之下,不若先有我二人前往樊城,與守將黃祖共拒孫堅如何。 “
劉表也知道張清才智過人,上次之所以將孫堅殺敗,也全是靠張清出謀畫策,當下便點頭應允,批准二人前往樊城。
二人出得城後,袁惜月道: “又要出去打仗呀。 ”
張清道: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你不願意嗎? ”
袁惜月道: “只要能跟著清哥,到哪我也願意。而且現在就我們二人自由自在,沒有爹的管束,也不用去看白冰那張臭臉,何樂而不為呢。 “
張清苦笑一聲,發現袁惜月的脾氣似乎一點也沒有變,便不再說話了。
袁惜月見張清不說話,自己也沒有多嘴。這些日子以來,與張清朝夕相,她已經覺得十分地幸福了,而且對於貂嬋之事,張清似乎也漸漸能夠放下,不再那麼悲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