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重生之我是八賢王》第104章
第四卷 奪宮風雲 第一零三章 來自北方的瘦狼
 北漢的建國者劉崇是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弟弟。他本是一個無賴,因為羨慕自己的哥哥身居將軍之位,是以奮而投軍,終于在後漢第二位皇帝漢隱帝時官至河東節度使、太原尹。

 當時後漢隱帝年少,不懂得治理國家,朝中大權在大臣手里,政局動亂,劉崇就已經開始從財政和軍備上做準備。果然隱帝為了奪取大權,先發制人,殺死了劉知遠留下來輔政的大臣,當時朝廷的樞密使郭威身在鄴城,才得以生存,然而郭威留在京都的家人都被隱帝殺死。郭威怒而起兵殺向京城,隱帝在動亂中身死。

 後漢打算立劉崇的兒子劉為帝,劉就從徐州任上趕往京城,然而郭威立周代漢並派人殺死了還在路途上的劉。劉崇大怒之下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

 北漢土地貧瘠,百姓生活困頓,國力弱小。劉崇為了自保和為自己的兒子報仇,獻表稱北方的遼國為叔皇帝,以求得遼國的支援與後周對抗。他稱帝時慷慨有大志,曾經有大臣上奏請建立宗廟,他反駁道︰“我過為高祖(劉知遠)皇帝創建的基業被摧毀,不得已而繼位建國,只是暫且據有此位罷了。我算不上什麼天子,你們也算不上什麼將相,宗廟就不必建立了。待得收復中原再建不遲。”

 劉崇依靠遼國的兵力一再南下攻打後周,但都失敗。後周太祖郭威病死,劉崇聯合遼國一起進攻後周,不想初繼位的周世宗柴榮不顧大臣的反對,御駕親征。結果劉崇又一次失敗,回到太原不久就憂憤成疾,後不治而亡。

 劉鈞是劉崇的次子,繼位時接受遼國的冊封自稱兒皇帝,然後乞求遼國借兵以報高平之仇,大敗後自知難以戰勝後周便轉而罷兵,專心治理朝政,與民休息,使得北漢的朝政暫時安定。

 然而劉鈞知道不論是後周還是大宋,這個比鄰的國家永遠是北漢的威脅,是以他時刻關注機會,準備南下。

 李筠起兵反叛之時曾經派心腹將領劉繼沖聯絡北漢一起出兵,劉鈞親自領兵到達澤州,冊封李筠西平王和無數珍寶,然而李筠當著劉鈞的面自稱是後周的臣民,這次起兵是為了給後周復仇。劉鈞被就痛恨後周,听了李筠的話便失去了相助的決心,又加上當時宋主趙匡胤御駕親征,部署詳細,李筠很快陷入不利的局面。劉鈞知道自己已經無能為力,所以就領兵撤退。

 乾德元年,大宋的武功郡王領兵佔領了荊南和湖南兩地,為大宋打下了糧倉,大宋解決了兵馬缺少糧草的危機。看著大宋日益強大,劉鈞日益憂心。誰知在乾德元年,大宋竟然派了使者到太原請北漢參加武功郡王的大婚。在得知了這次天下諸侯都在邀請之列的時候,劉鈞知道這次又是一次聯絡其他國家共同討伐大宋的機會,便派劉斌榮在汴京聯絡有心對付大宋的國家。

 劉斌榮果然不負厚望,蜀國使者伊審征與只相約共同出兵,南北夾擊大宋。兩家出兵此等大事,當然要兩家的皇帝鄭重相約才能出兵。然而劉鈞左等右等蜀國的使者,蜀國都沒有派人前來。等來的卻是大宋的晉王趙光義到了潞州主持防御防備北漢,並且攻下了潞州北方的襄垣城,兵鋒直指太原。

 劉鈞知道此時如果大宋一心攻打,北漢很可能會不敵,所以一面在太原整軍備戰,一面焦急地等待蜀國的使者前來商議出兵大計。沒成想,大宋竟然在攻下了襄垣後就停止不前,和太原對峙起來。

 誰料在兩個月的對峙中就傳來了蜀國投降大宋的信息。大宋擁有了整個川中,如此消息又怎是劉鈞能接受的。在看到探馬的密函後,劉鈞嘆道︰“報仇永無望,中原永無望矣!”然後就口吐鮮血暈了過去。

 屋漏偏逢連夜雨,禍不單行,遼國竟然又派了使者韓之前來責問。

 北漢雖然依附遼國,但是雙方結合在一起的目的本就是相互利用。以利益相合,自然難免會出現摩擦,甚至會產生很大的矛盾。遼國利用北漢需要他們兵力支援的心里作用,為了能從北漢榨取更多的貢品,便羅列了北漢的三大罪狀︰不該擅改年號,不該擅自幫助李筠,不該擅自殺害段常。

 北漢獻表自稱兒皇帝,本就該奉遼為正統,擅自更改年號,對遼國確實是不能容忍的。但是北漢聯合李筠對付大宋,這個舉動對遼國而言卻是百利而無一害,但是李筠投靠北漢而把遼國拋之腦後,就是所謂的舍本逐末,且北漢不通知遼國,顯然是沒有把堂堂大遼放在眼里,這又是遼國不能容忍的。至于誅殺段常,卻是北漢的內政,事出有因。當時有位和尚,不守清規戒律,與一個婦女私通,生下一個花容月貌的女兒郭氏,後來得到北漢主劉鈞的寵愛,打算立為妃子。然而樞密使段常認為這個女子來路不正,如果立為皇妃恐怕會貽笑天下,北漢主被迫放棄了這個念頭。不僅如此,郭氏的親戚故舊也多遭段常壓制。因此,郭氏一門對段常是恨之入骨,設計造謠誣陷,再加上劉鈞對段常的怨恨,段常就被賜死了。遼國認為段常身為樞密使,如果劉鈞要賜死段常應該給遼國皇帝請示。結果又一個藐視大遼的罪名扣在了劉鈞的頭上。

 遼國列舉上述罪狀的目的,無非是要北漢多多進貢。劉鈞也明白其中的意味,在如此關鍵時刻不敢冒與遼決裂的風險。是以在這些指責面前,戰戰兢兢承認過錯,趕快派遣使者攜帶大量財物,前往“謝罪”悔過。但北漢的使者到了遼朝,卻被扣留。劉鈞越發不安,又一再送上財物,然而都落了個同樣的下場。北漢本來就土地狹小貧瘠,難以負擔遼貪得無厭的勒索,每年繳納大量的貢賦,更加讓國力弱小。

 大宋在對面虎視眈眈,太原城內的大遼使者韓之又苦苦相逼,劉鈞惶恐之下本就虛弱的身子更加眼中,不久就病倒在床上,不能處理政務。

 在得到蜀國投降的消息,趙光義就更加心急,趙德昭連續取下荊南、湖南、蜀國三地,功勛卓著,如果自己再沒有功勞,豈不是讓趙德昭佔盡了風頭,以後自己還如何君臨天下?如今听到劉鈞與遼國關系惡劣,而劉鈞自己又重病在身,趙光義感到自己立功的機會終于來到了,于是召集部屬商議出兵之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