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重生之我是八賢王》第12章
第一卷 初到宋境--第二卷 江南行 第十一章 大宋汴京游

 不知道是因為小德芳覺得趙德昭親切和藹,還是覺得在宮里沒有自己的玩伴,自從昨日趙德昭陪小德芳在大相國寺玩了一圈之後,小德芳就纏上了趙德昭。每當趙德昭听完竇儀的講課之後,小德芳都會跑過來找他玩耍。兄弟兩人幾乎把皇宮能跑的地方都跑遍了,偶爾也去王皇後的大殿中吃飯,真的是一副母慈子孝,一家人和和睦睦的樣子。

 趙德昭剛開始還能高興的陪著德芳玩,但是一段時間之後就覺得不好意思了,自己都13歲了,在古代人的眼中可都到了持家處事的年齡了,更有甚者可以談婚論嫁了,總不能一直陪著小德芳玩下去吧。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趙德昭到王皇後的宮中和王皇後交談了一番,很友好的避開了小德芳。

 自此每天除了竇儀的講課,趙德昭還會向竇儀關于目前天下各諸侯國的情況向竇儀討教,再附加上自己前世的記憶,慢慢思考應付這個時代局面的方法。趙德昭的這種變化著實讓竇儀高興了不少,回家還特意多喝了幾杯酒。

 趙德昭自那次出宮去大相國寺,還沒有怎麼出去走走。因此一直以來很想找個機會出去。但是竇儀每天講課,剩下的時間就不多了,出去走不了多長的路就要回來,很是不方便。真是急在心里,就是想不出法子。

 正好事有湊巧,這一天早晨,外面的小黃門來報,竇儀大人的家人前來說竇儀大人前一晚著了涼,加上年紀大了,近期就不來講課了,讓趙德昭自己看書。道聲“天助我也”,趙德昭就帶著一個小太監王順一起溜出宮了。

 汴京,就是現在的開封。相傳夏代第七世帝杼遷都于老丘(今開封附近),直至第十三世胤甲才遷至西河,共歷6世,成為當時政治、經濟中心。開封建城的歷史已有2700多年,春秋時期,鄭莊公(前743一前701)為向中原拓展,在今城南未仙鎮附近古城村構築城邑、取名啟封(漢初因避文帝劉啟諱、改為開封),此為開封故城。今開封城春秋時為儀邑,戰國時為大梁。戰國時期,魏國為爭霸中原,惠王于六年(前364)由安邑遷都大梁,此為開封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建都。魏在大梁共歷6君140年。唐末,宣武軍節度使朱溫,先是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最終廢棄唐帝而自立,在開封建立後梁政權。朱溫稱帝後,升汴州為開封府,稱東都,洛陽為陪都,稱西都,長安則降為雍州。從此,開封府不斷擴大管轄範圍,後梁時轄15縣。至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相繼在開封建都,開封府亦擴大,轄18縣24鎮。開封最繁盛的時期是北宋,建都長達7年。公元1127年,為金人所破,毀于兵燹。

 因為後晉、後漢、後周都在此見都,所以開封如今已經成為北方的經濟、政治、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此時開封水運十分興隆,貫穿全城的水道有四條,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和金水河。當時僅汴河一路,每年從江南運往京城的糧食就有五百萬石到七百萬石之多。《宋史。河渠志》中記載“京東養甲兵數十萬,居人百萬家,天下轉漕仰給,在此一渠水。”

 趙德昭前世沒有去過開封,更別提現在的汴京了。從宮里出來就帶著王順,懷著好奇的心理,徜徉在古老的汴京城里。

 沿著大路一直走,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肉鋪、廟宇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頂還掛著“彩樓歡門”的旗幟,吸引路人的眼球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游客,有听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

 走過一條大街,汴河便呈現在眼前。汴河兩道栽種了無數楊柳,風景秀麗。趙德昭看著濃綠的楊柳在風中搖曳,不禁想起了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寫道:“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

 寬闊的水面上有一條貨船逆水而上,船右弦上面的水手們都在嚴密注視著,避免與停泊的船只發生踫撞。再往河道上游看去,一艘船上有八位櫓工搖櫓,可見水流的速度是很快的,一位舵手嚴密注視著前進方向的水情與船情。前面一艘客船正忙著靠岸,那兒是客運碼頭,客船上有二十多人在緊張的工作,船頂的幾位船工正在收帆放桅,有的船工正在接收從汴河大橋上拋下的纜繩,準備把客船牽引到碼頭,再拴牢在岸上的栓船柱石上,以增加客船的穩性,左弦上的水手用船蒿把船撐向碼頭,以增加向碼頭靠近的動力,船頭有兩位水手一面把船向右撐,一面扭頭注意碼頭,用以使客船對正碼頭調整撐船力度,另一位船工手拿撐蒿右手向前揮動、指揮碼頭的船工接應,看來他應是此客船的水手長了。

 在汴橋與汴河的旁邊有一座貨運棧,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四周街道四通八達,南邊緊靠深水港灣,有好幾艘船只停泊在港灣里依次裝卸貨物,一條靠碼頭的般正在卸貨,幾個碼頭工人正把像裝有糧食之類的麻袋扛下船,船倉里有人正在翻倉與上貨,似乎能听到船倉里傳出給人把貨物麻袋上肩的勞動號子聲。緊靠貨棧碼頭停泊著待卸貨與裝貨的船舶,等船老大上船後就吃飯開船,貨棧前面的船老大剛結完帳正要上船,半路中正巧遇見了一個熟人,心中記掛著趕路行船,但又不能待慢了熟人或朋友,在急切中與之寒酸家常,最後抱拳行禮告辭。這時腳步早己轉向,急奔船上去的樣子己超然若現。

 汴河上的大橋氣勢不菲,高大得使汴河流域最大的船舶都能順利穿越,寬闊堅固得能並排行駛幾輛裝滿貨物的畜力車。從橋的結構來看好似是一個很大的創造,整座大橋全部由木材修建而成,可能當汴河水流很急,河床中不利于修建橋墩,估計是當時的修建人員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把整根整根的大木材並列鉚接,以支撐大橋的跨度,橋面又用成排的木料鏈固緊,使之形成一個碩大堅固的整體,並分散了負重使跨河木料受力均勻,試想在一千多年前,沒有工程機械的情況下,把這麼大的木料橫架在河道上,建築的難度可想而知,工程的浩大是多麼的氣壯山河。在橋邊有牢固的護攔,以保障車馬行人的安全。橋面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由于過往行人多,商販不失時機的佔道經營,有的擺地攤,有的賣食品,還有一家賣刀、剪、牛尾鎖等小五金的攤子,為了使商品更加醒目,把貨攤設計成斜面,這樣的場面,一直延伸到橋頭,形成了一個特色的商貿區。

 趙德昭和王順經過汴橋,轉向向東,穿過汴河兩道的楊柳,頓時出現繁華的街市商業區,這兒是汴河碼頭與城門的中間地帶,特別有利于商貿活動,隨著大宋的建立,酒店茶樓逐漸發展起來,各種店鋪字號應有盡有,各種車轎騾馬忙碌不停,前明一間木工作坊的兩位技工正在緊張的趕制一輛騾馬車;拐彎的街道一位貨主租用毛驢,馱工正在把地上的貨物上馱,還有一位女士準備租用一乘轎子代步;一位算命大師不失機緣的在這兒蓋了一間房子,找他推算壽命財運的人很多,生意非常興隆。再往前的門前有不少勞工,有的坐著休息,有的在打瞌睡,還有的干脆躺下休息,腳行里面還有騾馬也栓在那里,看來他們是在養精蓄銳,以便來了生意後精力充沛的工作,雖然現在還沒有事做但也不會哄搶別人的生意,是很遵守腳行規矩的。

 這才是古代的都城,繁華熱鬧。人們生活在其中,不用像邊疆的城鎮那樣時刻擔心戰火的襲擾,不用擔心地方官員如天高皇帝遠般的為非作歹,只要付出自己的勞作,就可以讓每個人活下去。這對五代十國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幸福的樂園。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