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墓探》第449章
第449章 諸子百家(下)

 「就是這些了?」我心裡早就知道不止這些,不過薊子洋這個人最怕麻煩,要不這麼說,他說的多了,恐怕就懶得說了。

 「當然不止,我不是說了麼,還有很多,仔細說起來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他說,「還有值得一說的就是兵家。兵家的鼻祖是軍事家孫武,當時著名的兵書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名言就出自這本書。孫武的後代孫臏繼承發揚了他的軍事思想,寫成了《孫臏兵法》,他們當時被稱為兵家。」

 「兵家我倒是也聽說過,孫武和孫臏在歷史上也很有名,沒想到諸子百家都是這麼有名氣的大家。」我感慨道。

 「也不全是,這些都是領頭的大家,那些沒有名氣的,自然也有不少,諸子百家,就算不是真的有一百個,也有幾十個,能叫出名字的也有十幾個。接下來給你說說,名家。」

 「名家?什麼名家?」我這回可是真的沒有聽說過了。

 「名家因從事論辯名實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該派萌芽於春秋末期,鄭國大夫鄧析為先驅。作為一個學派,名家並沒有共同的主張,僅限於研究對象的相同,而各說差異很大。主要有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所謂合同異,即認為萬物之同與異都是相對的,皆可合其同、異而一體視之。該派以宋國人惠施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歷物十事,即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等十個命題。所謂離堅白,即認為一塊石頭,用眼只能感覺其白而不覺其堅,用手只能感覺其堅而不覺其白。因此堅和白是分離的、彼此孤立的。該派以趙國人公孫龍為代表。白馬非馬、堅白石二,等命題由其提出。」

 「什麼亂七八糟的,我都被你繞糊塗了,這個什麼名家怎麼竟是些雞生蛋蛋生雞的奇怪理論啊?」我說。

 「是啊。你說的沒錯,挺有悟性啊,這個名家就是你們現代辯論這件事情的鼻祖,就是喜歡辯論什麼的,所以理論也都是很矛盾的。不過在那個時候,這個名家可是很有特點的學派。」

 「我就不明白了,這個名家的人,就是靠著一張嘴就在先秦的時候立足了?」我問。

 「倒也不是,據說名家的祖師爺是一個非常有大智慧的人,可以做到不入廟堂便知天下事,言語激昂,指點江山,但是他之後名家後繼無人,這才慢慢衰敗。到了現在甚至不為人知。」薊子洋說。

 「原來如此。」我說。

 「不過名家畢竟是小眾群體,下面來說個大眾的,也是人數最多的,農家。農家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農家分為兩派:一是言種樹之事;二是關涉政治。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農家對農業生產技術經驗之總結與其樸素辯證法思想。農家的門徒眾多,是所有的諸子百家之中人數最多的。規模最龐大的,同時在當時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不過他們也因為人數眾多,不便於管理,所以並不是十分的團結。對於農家。當時的態度褒貶不一,農家的核心人物自認為是上古神農氏的後裔,所以自視極高。最初的時候甚至自負的以為,嬴政是人類的皇帝,恐怕不敢對神族的後裔有所企圖,結果錯失了最佳的反抗時機。到了後期,才開始阻止對抗秦朝的人手,卻早已經是強弩之末,不堪大用了。另一部分的農家門徒,口碑卻不怎麼樣,農家裡面也有一些生活在社會最下層的門徒,他們可憐但是也可恨,因為自己的社會地位,許多人在加入了農家之後,********,反而開始胡作非為起來。」薊子洋說。

 「那這麼說這個農家也不是什麼大家了,做派這麼隨便。」我說。

 「農家只是因為人數眾多,所以管理不善才變成了這個樣子。不過農家留下了不少的農業方面的典籍,因此稱為大家也無可厚非。」薊子洋說。

 「好吧,就算你說的有道理。」我說。

 「還有雜家,雜家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雜家以博采各家之說見長,它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雜家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但略嫌龐雜。又因雜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認為雜家實為新道家學派。雜家,列於諸子中,是很鮮明的一派。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經過激烈的社會變革,封建制國家紛紛出現,新興地主階級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一。在這種呼聲下,學術思想上出現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為一的雜家,雜家的產生,大體上反映了戰國末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雜家雖只是集合眾說,兼收並蓄,然而通過採集各家言論,貫徹其政治意圖和學術主張,所以也可稱為一家。」

 「這個雜家不就是雜談麼?就靠著抄襲別人家的觀點,就算是自成一脈了?」我說。

 「這你就不知道了,雖然雜家沒有什麼自己的獨到理論,但是能夠把各家的所長都結合在一起,歸納總結也是一個能力。你想想單單是把其餘各家的學術都通讀一遍,弄清楚裡面的理論,就已經是十分不容易了。」薊子洋說。

 「你這麼說的話,那也有道理。」

 「除此之外,還有家。」

 「什麼家?我聽錯了?」我問。

 「你沒有聽錯,就叫這個名字,現在的由來也是這樣來的。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家,是先秦與西漢雜記民間古事的學派。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家指的是一類記錄民間街談巷語的人,而家被歸類於古中國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家所做的事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並呈報上級等為主,然而家雖然自成一家,但被視為不入流者,劉歆列九流十家,惟家不在九流之列,影響甚小。然而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側面,卻是其它九流學派都無法所能代替的,故有九流十家之說。」薊子洋說。

 「這是**裸的歧視啊,怎麼家就是不入流的呢。」我說。

 「這麼說也確實是有些冤枉,那個時候覺得家這個學派的人,都是些胡說八道的,而這些放在現在來看,倒是比那些無聊枯燥的史記來的更有用一些。」薊子洋說。

 「原來是這樣啊,不過你還有一家沒有說吧?」我說。

 「什麼家?」

 「就是你們陰陽家。」我說。

 「好吧,我知道了,我倒是忘了說了。我們陰陽家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曆數的統治階層,家族內部的領袖為戰國時齊人鄒衍。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不過我們陰陽家的著作流傳很少,《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不過這些也都不是我們陰陽家的正統著作,我們陰陽家認為自己的祖先也是神族,認為著作不可以紙錄,而是更應該口口相傳。所以差點失傳。」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

 「第一次這麼客觀的介紹我們家族的事情,還真是有點怪怪的,不太適應,不過我覺得你最感興趣的應該是最後一個家族,也就是你們自己。」薊子洋說。

 「你說的,是我的祖先,姒氏一族!」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