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
便在這種情況下,上官驚鴻亦沒下殺手,只將近身的敵軍砍傷打翻,護衛著每一個人。
他似乎沒有揭穿芳菲的喜樂,亦沒有戰況危殆的悲傷來。
他只是捨命一般護著每一個人,從睿王府的人到榮瑞到這邊的小兵。
每個人心頭都染上一股悲傷。
為這即將罹難的苦痛,又似乎只為這個男人。
上官驚灝在不遠處,被軍士護圍著,輕輕的在笑。
此時,上官驚鴻正在抵禦數十個兵士,上官驚灝眼眸一暗,抓起馬腹上的弓箭,緩緩將弓拉滿。
嗖的一聲,劃破夜色茛。
皇帝等人各在打鬥,卻有泰半的人看到了向著上官驚鴻疾飛而去的箭。
眾人俱驚,卻誰都有敵在前,不可相救。
突然,林間一聲厲嘯,一人躍到半空,橫刀一斬,將羽箭砍成兩截。
一隊軍馬呼嘯而出,為首兵卒,高舉軍旗。
「八爺,幸虧你等在大路之上,此處燈火通明,微臣方能及時循光趕到。」
火光照耀,上官驚灝臉色一凝,只見旗上,一個「郎」字飄揚奪目。
……
榮瑞二十八年秋,江南一夜伊始,東陵爆發建國數百年以來最厲害的內戰,其後數十場戰爭,史統稱奪嫡之戰。
這場戰爭在東陵史上留下了最重要的一筆,其中一個原因便是那戰況戰果往往出人意料。
首先,江南一役,睿王將敗,遠在變觀的大將——郎延平領數萬兵士如天兵降,敗太子於野。
可郎將軍亦無法一舉拿下太子。
在追趕太子時,為東陵另一員大將領兵阻於江南郊。
那員將領卻是秦將軍,一直為寧王馬首是瞻的秦家。
原來,太子早在圍場狩獵,已與秦家大小姐秋雨交好,秦家也在之後暗中改投太子。
後世在研究這段歷史時,認為秦將軍所以叛寧王,只因寧王獨寵正妃不肯與秦家結親,且其相助睿王,即便睿王登基,秦家得記大功,終疏兩層。於太子而言,秦將軍卻是國丈,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兩位皇子同樣遠慮,早便致信秦、郎二將。秦將軍接信即赴邊關,將自己部分兵馬調出趕來。郎將軍亦然。
包括太子在內,各人都是小規模調兵,開始之初,並不想引起大轟動,一切秘密進行,似乎誰都認為可以不動聲色將對方擊垮,卻誰又都旗鼓相當。
郎將軍相助睿王一事也多為後人道。
實際上,此事看似古怪,實則不然。
郎家與睿王鬧翻並非虛假,但與睿王決裂的是郎相,郎將軍實則暗中一直支持睿王。到最後一刻,這位將軍成為睿王最強的後盾。
據史學家研究,睿王雖深寵側妃翹楚,但與郎家決裂之始,已於一深夜遣家僕老鐵派人送信至邊關。
後來,年月久遠,信的內容已不考究,只能從郎將軍的手記窺得一二。
史學家普遍認為,睿王打動郎將軍的原因有二。
一,睿王的親筆信在決裂之初已送到郎將軍手上。睿王是有誠意的,且這誠意落在郎將軍身上,這讓郎將軍感到欣慰,認為睿王比賢王更懂得,真正掌握郎家命脈的是誰——兵權在郎將軍手中,而非郎相。
當然,並非說郎將軍忌諱自己的父親,但上官驚鴻對戰將的看重,讓他認為,上官驚鴻對戰爭的把握比賢王深厚許多,且上官驚鴻本身便有實戰經驗,這樣的皇子更可能取得天下,護住江山。
郎家需要傳世,這是郎相選擇賢王的原因,郎相認為上官驚鴻不愛郎霖鈴,日後必定怠慢郎家,但這位老相爺在緊要關頭裡卻倒置了本末,郎家要傳世,首先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在爭鬥中脫穎而出又肯提拔郎家的君主。
對郎家再好的人,沒有戰和守的能力,也是枉然。
二,信中睿王言明自己所愛是誰,但必不負郎家。
這不欺瞞不卑亢,闡明相互倚侍利害干係,反比任何奢華承諾來得實誠。
後太子整頓兵馬率先回到朝歌,並用兵符調出邊關剩餘九萬兵馬,將朝歌約三萬禁軍入編,秦將軍亦將自己十萬兵馬調出。二十三萬大軍封鎖朝歌並皇城,太子請出金鑾殿上詔書,詔告天下,言皇帝被睿王所擒,以清君側為由討伐睿王。
另一邊,軍力稍在秦將軍之上的郎將軍,十五萬大軍擁皇帝和睿王於朝歌毗鄰都城鄴。
而讓這場奪嫡之戰更添上一抹色彩的是——另外兩名親王的加入。
其一是賢王,郎相擁賢王於南,南燕翔國世子燕紫熙請兵十二萬為賢王押陣,以太子詔書乃假偽,皇帝為睿王所囚等為由,輔助長子一登大統。
最讓人意外的是,割據於西北靠近邊境的夏王。
太子回到朝歌之後,曾派人抄了夏府,卻發現王府中昏迷的夏王是假夏王。
一招金蟬脫殼,瞞過所有人,上官驚驄不知什麼時候竟已帶著夏總管和銀屏離開了朝歌,並以半邊兵符調出邊關十萬兵士。
至此,邊關防守澄空。
賢王和夏王一直很安靜,割據一方,而在入秋的一個多月內,上官驚驄和上官驚鴻卻進行了十多場戰爭。
二人用兵皆極為小心謹慎,是以死傷不多,互有勝敗。
當然,上官驚灝以人勢之優,勝多。
實際上,僅以戰略位置而言,朝歌亦是大利。
它位於東陵最東,前靠鄴城,後臨山脈。東曉郡為界,將鄴城和朝歌分開。東曉既為朝歌外邑——保護朝歌和皇城最重要的關卡,城牆堅厚連綿,多個城門,城門堅固難摧,可攻可守。
上官驚鴻數次發動攻城,亦無法拿下此郡,更莫說進入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