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釁發蕭牆(一)
郭嘉的提議和在場的所有謀士都起了共鳴,眼下的形勢非常明了。曹、袁之爭時間拖的越長對自己就越有利。
而郭嘉的相互幫助的方法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一個延長時間的戰術。只要把握分寸,不讓他們一方壓過一方,就可以直接的影響到他們實力的發揮。
大夥兒一起商議具體的細節,然後,就對外宣佈袁紹意圖謀反,廢帝私立的罪行,支持曹操的義舉。
未時,柴桑孫策也打起了正義的旗幟,支持曹操。
對於曹操、孫燦、孫策三人的舉動,作為當事人的袁紹,表現的異常憤怒。
鄴城,議事大廳。
“回稟大人,曹操已經向大人發出了討伐亂臣的昭文,並且已經得到了孫燦、孫策的響應。”袁紹麾下掌管情報的郭圖,將如今的形勢說給了袁紹。
袁紹聽後,大為憤怒,在殿上走來走去,怒罵連連:“該死的曹孟德,當年他幾次差點被別人消滅,都是我挽救了他。今天他卻以天子的名義將我推入亂臣賊子的行列,氣死我也,氣死我也。”
當年曹操實力不濟,東有徐州呂布、西有宛城孫燦、南有淮南袁術,皆虎視眈眈,為了利益,曹操數次跟袁紹合作,所以素有‘袁曹一家’的說法。
曹操這時的“反叛”實在讓袁紹憤怒不已。
“孫燦小兒,也饒他不的。”罵完了曹操,袁紹心裡由不解氣,再度罵上了孫燦,
此刻在他的眼中如果不是孫燦多事,他陳年的舊帳是不會被翻出來的。
其實,他這是錯怪孫燦了。當年袁紹年輕氣盛,許多事情他都喜歡一步登天,一時糊塗,就跟當時的心腹董昭、許攸等謀士商議拋棄獻帝,另立新君一事情,就寫了封信給袁術,徵求他的同意。
不過,袁術一心向自立,就沒有同意,而袁紹另立的人選劉虞是一位仁義忠貞的賢者,也沒有同意袁紹的想法。
袁紹見劉虞不同意,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可他沒有想到,他的心腹董昭會投奔曹操,並且將這些事情告訴了他。曹操見有機可趁,立刻讓董昭將袁紹信中的大致意思說了出來,並且讓文人造了封假信,最後,冠以孫燦的名望,增加那封信的可信度。
而袁紹並不知情,他只道自己那個白痴弟弟沒有將自己的信件燒燬,讓孫燦搜出,將這不可告人的秘密信件交給了曹操。
袁、孫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是不和,新仇舊恨一起算。此刻袁紹對孫燦的憤怒竟然不弱於他對曹操的憤恨。
自我發洩了一通後,袁紹才發覺自己聚集文官武將,是要商議如何對付曹操的事情,立刻坐了下來,讓麾下眾臣發言。
袁紹軍麾下的謀士沮授率先說道:“公主,我軍剛剛花了長達六年的時間,一統北地,其間所經歷的戰鬥大小加起來以有千戰。此刻,正是休養生息的時候,不宜發生大規模的戰役。
主公要做的並非出兵,而是先派人去遊說孫燦,想盡一切辦法,讓孫燦收回成命,擺脫主公亂臣之嫌疑,以誤判了之。再並藉口河北鄴城土地富庶,物產豐饒,是建都的決佳寶地,讓曹操獻出天子。
如果這種辦法不成,就以曹操獨霸天子,居心叵測為藉口,派兵屯於黎陽,在黃河的主要渡口增設船隻,佈置強將精兵,等待他年豐收之日,時機成熟之時,便可揮軍南下,直搗許昌,一舉消滅曹賊。”
“那麼我們就應該忍氣吞聲,甘願背上亂臣賊子之名,任由曹操在我們頭上利用朝廷為非作歹?”郭圖向來就嫉妒沮授的才華,見他意圖和曹操講和,立刻譏諷說道。
辛評向來和郭圖一個鼻孔出氣,也附和說道:“憑藉明公之文韜武略,憑藉明公軍隊之強大,舉兵討伐曹賊是易如反掌之舉,何必去等猴年盼馬月。臣下之見,應該高舉‘清君側’,兵發許昌勤王,簡單、快捷,而且還可以顯示出主公強大的實力和威嚴,讓天下英豪,莫敢仰視。”
袁紹心裡一動,想起了《項羽本紀》裡的一段話,“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當年,楚霸王項羽鉅鹿戰秦大將章邯,項羽破釜沉舟,三日內,九戰秦軍,殺蘇角,虜王離、燒涉間,破敵三十萬。諸位諸侯軍作壁上觀,不敢出戰,事後,項羽召見所有諸侯,各路諸侯畏懼項羽之霸氣,竟然個個跪地而行,不敢仰視項羽的威嚴。
袁紹想到這裡,心裡一陣激動,暗道:“若我真能向項羽一般威風,那我袁紹就不枉此身了。”
想著,袁紹挺起了胸膛,學著項羽努力擺出一副很威嚴的樣子,說道:“仲治(辛評)之言,正和袁某之意,我宣佈……”
袁紹剛想宣佈出征一事,堂下就傳來一聲“不可!”袁紹眉頭一皺,不悅的尋聲望去,出聲之人,正是他麾下的重臣田豐。
田豐傾向於沮授的主張,他想了想,提議道:“如今兵災連年,百姓疲弊,我家糧倉積蓄不多,無法支持大規模的戰爭。
豐之見,我們不妨依照則注之意行事。接著,在利用冀州山河之難攻易守,先為不可勝之勢。然後,再憑我軍擁有四州之地的強大威勢,對外廣結英雄豪傑,將他們收為己用。
而我軍內部加強耕種糧食及著重軍事訓練,去雜存精。並挑選最精銳之奇兵,乘虛侵入,以困擾曹軍領地。利用黃河天險,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攻其右,讓對方窮於應付,疲於奔命。
如此一來,我未受其勞而彼已受其困,不到三年,我軍便可輕易坐而克之了。如果放棄這個周密而成功率極大的策略,反去賭一戰之勝敗,爭鬥匹夫之武勇,萬一不盡如意,到時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