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宿誼很想提前把先進理念引入昱朝, 但學過中學政治課本的人都知道不可能。
中學政治課本上有一段話, 大概意思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就是腳和鞋的關係,鞋小了腳會傷,鞋大了會摔跟頭。
昱朝的生產力遠遠沒達到需要改革生產關係的時候,或者說,現在正是封建社會走上坡路的時候。封建社會還未引來鼎盛時期, 哪來的積累進入新社會?因此宿誼即使有一腦袋的新東西, 也拿不出來,也改變不了昱朝的現狀。
宿誼即使不是一個文科生, 都能預言,昱朝未來到了土地兼並和各種矛盾激發,威脅統治的時候, 也沒有足夠的積累改革社會關係。不過現在的積累和思想上的變革,若是能被下一任王朝繼承下去, 那麽在下一任王朝, 可能繼續走在世界前段, 甚至率先完成改革。
未來的事誰說得準呢?宿誼遺憾過,也想憑一己之力改變什麽,終究他膽子是慫的。他想起王莽,王莽的許多改革放眼現代社會來看, 是很先進的。但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反而引起了社會動蕩。
宿誼只是一個技術宅,不是社會學家, 不是經濟學家,更不是政治家。與其那不確定的可能會崩盤的改革,宿誼覺得,自己還是著眼於打造眼前的封建社會的盛世王朝吧。
有時候宿誼也覺得自己是不是膽子太慫了些,但看著街道上那些老百姓臉上的表情從苦悶麻木漸漸充滿了希望和笑容時,宿誼的膽子就大不起來。
這不是小說,不是遊戲,不是臆想中的數據,而是真真正正的鮮活的生命。宿誼能感受到,他對皇帝、對太子,甚至對許多大臣的影響力都與日俱增。他說的話不多,每次正式提出的東西,沒有一次不被實施。
這次戰爭,更是提升他的影響力和神秘度。宿誼知道,現在他真的可能有能力影響到政策的實施。而且看太子這模樣,或許皇帝還會有自己的考量,但太子很可能只要自己點頭,就會去放手去幹。
宿誼嘆氣。
他雖更喜歡一個人默默做實驗,但就算是前世,能成功的做一隻人見人愛的米蟲,在各種心機深沈的大佬中如魚得水,宿誼看人挺準。而他所處的環境,也讓他見過形形色色心態各異的人。
現代社會,大家族之中,人們更容易出心理問題。
太子的心理問題,宿誼早就發現了。太子對他過於信任了,對其餘人和事又顯得太過淡漠。宿誼甚至發現,太子對皇帝老爹和皇后老娘,都只是表面上的敬重,或者說是,他理智上覺得應該敬重和信任,於是做出了敬重和信任的樣子。
這讓宿誼很擔心,但他擔心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太子長大之後,或許情況會有改變吧。宿誼又覺得自己不會搞出什麽事來,所以太子這心理問題說小也小,應該不會引發什麽矛盾。
小孩子,中二期,有點叛逆難免。只要我是一個好哥哥,小弟聽自己的也沒什麽。宿誼安慰了一下自己之後,繼續跟太子聊天。
生產關係改變的事,目前做不到。宿誼終於把話題轉到教化上了。
宿誼跟軍中將士所說應該在高句麗實施教化的事,其實在昱朝,才更應該實施。
老百姓對國家的認同感,不是憑空產生的。你得教導他們。
民族認同感是怎樣產生的?同樣的文字,同樣的語言,同樣的傳說,以及同樣的生活方式。
後者很難,但文字和語言,以及傳說,都是可以人為幹涉的。
秦始皇為什麽要做統一度量衡等事?這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所必須的。
其實除了少數朝代,大部分朝代都知道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質對統治的好處。這並不是說要讓老百姓的文化素質達到什麽高度,會識字,能明理,在封建社會而言,就差不多了。
教化之功,是古代地方官很重要的功勞。
對於太子這種統治者而言,民眾認識統一的文字,不但有利於政令實施,有利於政策推廣,還有利於民眾對這個朝代心理上的認同感。一旦心理上認同,在沒被逼到絕路上時,地方豪族再想搞分裂,民眾內心是不認同的。雖然他們不一定會反抗,但朝廷想要平亂時,會少許多事。
可中華民族的文字,可能真的是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之一,甚至在宿誼看來,連之一都可以去掉了。要推廣文字,很是有些困難。
太子聽了宿誼的話之後,對推廣文字一事十分感興趣,他也提出了許多自己的想法。其中有兩點,和宿誼的想法一樣。
第一點,就是簡化現在的文字。現在文字是隸書,許多讀書人已經自發的開始改變“隸書”,將其變得更簡化。
宿誼曾經聽人講過漢字的歷史。漢字不僅僅是新華國建立的時候被簡化,從古至今,它一直都在被簡化。從纂書,到隸書,再到楷書,這並僅僅是字體的改變,文字的結構也有改變,這改變就是逐漸簡化的過程。
這些都是文化人們一代一代推動的。讀書人是迂腐的這個概念,因為清朝而被許多人植入心中。但其實甚至明朝,讀書人都不是迂腐的。明朝甚至已經出現內閣的雛形,他們的讀書人也是文武雙全,許多名將也是大文人。
古代的文人們一直都在進步,從文字的改革上就可以看出。這文字的改革,都並非最先源自於朝廷從上而下的政令,而是書法家們自己改革創造,然後才被朝廷推廣。
楷書很早就出現了,在當今已經成為一種流行。但還未替代隸書作為官方文字。
太子自己很喜歡,且也擅長楷書,他認為楷書比隸書更為簡潔,易於推廣。若是要向民眾推廣文字,將楷書作為官方正式文字是可行之策,也是易於推廣之策。
而在推廣之時,太子認為,應該進一步簡化如今文字。這樣就到了太子想到的第二點,編纂字典。
字典,或者說詞典,這個時候叫字書。最早的有字書功能的書籍為《爾雅》。《爾雅》書如其名,就是規範語言,使其符合“雅言”。
第一本系統的字書,為東漢時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它首創部首編排法,對字義、字形、字音進行全面詮釋。
《說文解字》為蒙童必學的課程。太子認為,若是要改革字體,定要重新編纂一本字書。
宿誼不斷點頭。
簡化文字,編纂字典等等,他都想過,但這是基於他現代人的理解,覺得應該這樣做。太子則是直接站在統治者角度,基於現在的社會,提出這種理論,宿誼心中連連感嘆。
如果不是經歷過現代社會的教育和資訊大爆炸,宿誼認為,自己比起太子,差得太遠了。
誰說古人是傻子?現代人,也就是眼界寬一些。這還得是本身受過良好教育,且見識較廣的現代人。
太子提出這兩點之後,宿誼覺得自己好似幫不上什麽忙,提不出什麽意見。他絞盡腦汁,終於提出幾點意見,挽回了作為大哥的面子。
宿誼道:“字書可以編兩部,一部是給讀書人看的,盡可能詳細。一部是給不識字的老百姓學習的,盡可能的簡略。只要有常用含義即可。而且字書的字的詮釋和詞的詮釋應該分開,嗯,就叫字典和詞典如何?”
太子想了想,道:“讀音是否應該也單獨列出來?”
宿誼有了過往記憶之後,也就知道了這個世界如何學習的文字的讀音。這個時代教導讀音用的是切字法,即一個字代表聲母,一個字代表韻母。
羅馬字母音韻表是為了和國外接軌,宿誼在考慮,要不要現在拿出來。他將阿拉伯數字拿出來之後,阿拉伯數字很快就替代文字書寫的數字,從青州開始往外推廣。若是他拿出字母表,以他的聲望,要推廣也算容易。
但切字法在現代人看來可能比較覆雜,在這個時代卻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畢竟這個時代的人沒有見過字母。
宿誼思考之後,覺得音韻表的確必須單獨列出,而且應該規範。但簡化切字法就可以了。即像日本簡化中國的切字法那樣,用比較簡潔的偏旁,用來固定標註讀音。華國後世的羅馬音音韻表,可以用簡化字或者偏旁替代。
古代的音韻標註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標註音調。新的音韻表,可以將音調標志出來。
除此之外,標點符號是必須推廣的。
現在的斷句,都是直接空格。若是謄抄,很容易有錯漏。
至於為什麽古代沒有出現標點符號,宿誼猜測,很可能是毛筆不容易打符號。有礙於書面整潔性。
別說古代,就算是現代書法作品,也不會打標點。都是以提行或者空格來標註。
但手寫的文字用毛筆寫標點符號比較難看,但宿誼現在已經在推行印刷術,印刷的書籍上是可以有標點符號的。而告示啊政令啊什麽的,對字句準確性的要求,比美觀性高得多,也最好是用上標點符號。
宿誼還準備推廣硬筆。文化人用毛筆就成了,但普通老百姓不求什麽書法美觀藝術性,就求一個得用。硬筆在民間推廣是可行的。
若是遇上一個文人,宿誼此話可能會讓人覺得心裏不舒服,認為玷汙了書法。
但太子是統治者的思想,且對宿誼又極其信任,他略一思索,就認為這事可行。
硬筆書寫的事,從朝廷硬性推廣肯定有問題,太子和宿誼商量後,覺得可以先從民間開始推廣,讓那些下僕或者市井中人先用,若是好用,漸漸他們自己就會推廣開來。
而那些大文人們是不會在意市間小民用什麽書寫工具。
除了文字之外,宿誼所說的“傳說”“神話”等,也讓太子開拓了思維。
上層階級信鬼神,又不信鬼神。他們有時候會忌憚,有時候又會鄙夷輕視。而越愚昧的人,神異之事在他們心中就越發重要。
比起歷史書,他們或許更相信民間傳說。
若是大家相信一樣的傳說,相信同樣的來源,那麽心理上認同感自然也會提高。
這點宿誼表示他可以提供小說,咳咳,傳說支援。洪荒流小說,又可以拿出來用一用了。
太子和宿誼相談甚歡,蠟燭都換了幾根,直到天濛濛亮,兩人才入睡。
這次太子如願以償,可以跟宿誼躺一個被窩。
................................
太子在宿誼這裏膩歪了一天,然後被皇帝催促趕快跟我滾回來,才念念不捨的離開。
回到宮中之後,太子將和宿誼所討論之事告訴了皇帝,皇帝聽完之後,忍不住敲了太子的腦袋:“這麽重要的事,你為何不昨日回來?”
太子嘴裏道:“兒子知錯。”心裏卻想,今日說和昨日說又有何區別?本就不是馬上就能做成的事。父皇分明是嫉妒自己能見到大哥,他不能出宮。
皇帝又罵了太子幾句,然後才和太子繼續討論此事。
皇帝一聽就知道那所謂“打土豪分田地”的功效,實際上在他到處征戰,建立昱朝過程中,也多次用到此方法,只是沒有這麽鮮明的提出來,也沒有一個具體的章程。
或許是太子還年輕,或許是太子想法和普通人不一樣,也可能是太子在傳話的時候,沒有說的那麽詳細,太子所想到的土地兼並的事,皇帝並沒有想到這一點。
皇帝對教化十分感興趣,宿誼所說的印刷術早就給了他一份,他還沒想好怎麽用。他本來準備等宿誼回京之後交給宿誼決定,或者將此給慕晏,讓其成為慕晏的功勞。現在宿誼已經回來了,就可以讓宿誼著手去做了。
至於宿誼不能露面,這事簡單。以前宿誼要做的事,是借慕晏的名義,現在借太子的名義就好了。太子也長大了,需要有功勞和聲望傍身了。
或許是太子還年輕,或許是他自己的皇帝生涯沒當多久,現在皇帝還是盡心盡力的想要給太子造勢,並未像其他皇帝那樣,猜忌太子,壓制太子。
不過就算是猜忌太子的那些帝王在最初的時候,都對太子非常好,樂於給自己的繼承人造勢,讓其成長。只是當繼承人成長起來,自己又老去了,就會開始猜忌了。
但並非所有帝王都會從猜忌自己的繼承人。皇帝不知道是哪種人,但至少現在他是希望太子快快成長起來。
教化字體,編纂字書,創造新的音韻表的事,皇帝本想交給太子,太子拒絕了。
“此事必須要父皇親自做,才會更有利。”太子道,“即使兒子,威信也不夠。”
皇帝本以為太子是認為此事難度太大,在聽太子所言之後,他也覺言之有理。文字改革一事,的確要皇帝親自督促,才會順利。
畢竟是讀書人的事,而有時候讀書人非常頑固。
不過雖然說是皇帝牽頭,其實也只是名義上而已,最後具體事情,還是交給太子安排。太子也欣然接受,不過表示若是二弟有空的話,希望兩兄弟一起努力。畢竟事情很多。而且太子覺得,可以將幾大世家一些傾向於皇室,不讚同世族以家族為主的觀念的人也拉進來,還有一些學問好,但是政事上不怎麽給力,但在民間十分有聲望的“名士”們也可以加入。
皇帝不斷點頭,十分欣慰。太子的確長大了。
這件事好好操作,的確可以解決許多問題。
比如他最頭疼的,屁事不懂,就喜歡亂指手畫腳,偏偏在世間十分有名的各種“名士大家”。
皇帝為了昱朝的聲望,為了自己“求賢”的名聲,用高規格的儀式將那些名士賢者迎接入京,讓他們做官。但這些人學問好,不一定政事上就給力,而他們許多人都很固執,讓皇帝十分頭疼。
編書的話,的確是這些人很適合的位置,既可以杜絕他們對政務上不懂裝懂的指手畫腳,還能物盡其用。
皇帝和太子為此事討論許久後,才說起刺殺宿誼一事。
不僅僅是宿誼,易苒的行跡也已經暴露,且多次遭遇刺殺。
不過在昱朝的管轄內,易苒自己武力值也很強,他可是打死過老虎的人,即使有侍衛幫忙,也可見得他的武力值。
所以易苒那裏基本上沒有什麽大問題。
但沒有問題,不代表皇帝沒有震怒,不會追究。
太子說起宿誼被刺殺一事,也是心中殺意頓生。若不是宿誼勸著,他理智上也約束著,太子甚至想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把可能會刺殺宿誼之人一個個找其他事弄死。
不過太子也不需要忍耐多久。待慕晏班師回朝,京中軍力更加充沛之後,皇帝就會對一些人發難了。
現在主力畢竟還未到位,皇帝可用的兵力不多,需要考慮別人狗急跳牆之後自身安全。
本來,皇帝還想再修養幾年。打仗這種勞民傷財的事,需要休養生息。
但以宿誼的點子,以戰養戰,皇帝就不用擔心這次打高句麗的戰鬥會給昱朝帶來損失。
俘虜高句麗的官員之後,慕晏聽從了宿誼的建議,專門去找到了高句麗已經開采出來的各類礦產,以及各地特產的圖志。
有這些資料,昱朝不但能彌補戰爭給昱朝帶來的損失,還會得到更多好處。
而高句麗的土地也很適合種玉米等作物,待明年,糧食也會更加充足。
至於那些藥材木材之類,雖然貴重,但都算小事了。
打仗居然能獲得這麽多好處,皇帝本來就好戰的心忍不住蠢蠢欲動。不過他也知道,雖然有好處,但也需要消化了再說其他的。
現在他需要將高句麗的戰果消化了,該種糧食和棉花的地方全種上,該開采的礦產都開采了,待這些都轉化成昱朝的國力之後,再說其他的。
高句麗和昱朝這次戰爭的導火索是高句麗對扶餘的戰爭。本來皇帝覺得自己力所不逮,占太多“蠻荒之地”也吃不下,不如還給扶餘,換些名聲。
後來皇帝在跟宿誼和慕晏通信之後,覺得,還可以,但是不能白還。比如用金銀換,比如商量一下每年的進貢。咱們昱朝為了你們扶餘流血犧牲,怎麽也得有點補償吧?
現在皇帝覺得,這點地,昱朝還是吃得下的,咱們還是不還了吧。
你扶餘不滿意,來打我啊?我們憑本事從高句麗吃下的東西,又不是打你們得來的,憑什麽給你們?
宿誼在得知皇帝的決定之後,心中有一瞬間的無語。
不過在戰爭上,在國與國的利益上,雖然很多時候人們都會憤怒,但實際上理智的人都明白,其實這之間若不涉及屠殺剝削,那麽就並非是什麽正義不正義的事,不過是立場不同而已。
就像是這次高句麗的戰爭,對許多高句麗而言,就是不義之戰。雖然咱高句麗打了本屬於你們昱朝的地盤,打了你們昱朝的屬國,但也不該把咱全滅了啊,給個教訓不就成了嗎?
但在昱朝看來,這就是正義之戰。
宿誼雖然自認為很善良,但是在這種國家利益面前,善良頂個屁用。
若是能對國家有益,若是能對民眾有益,他就算被寫在歷史書中被人天天罵又如何?
不過華國的歷史書估計不會罵他,其他國家的歷史書應該會罵吧。
妖道?嗯,這稱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