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宋帝國征服史》第230章
大宋帝國征服史第三十四章改變(上)

原府。

太原。也稱晉陽。自周代的晉國起。直至唐五代。太原就是天下聞名的雄城。而王昌齡的那句“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中所說的龍城。其實也是指的太原。

不說因周成王桐葉封弟而建立的晉國。也不提從太原起兵一統天下的唐高祖李淵。單論五1十國。其中就有三朝一國是從太原起家。唐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其子李存建立了后唐。割讓了燕云十六州的后晉兒皇石敬也是從河發家。再往,劉知遠同樣以河東晉陽為基礎。當上了后漢高祖。到了后周郭威位。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知遠之弟劉崇又在晉陽自立。史稱北漢。在代和宋初的傳言中。太原府的王氣不在開封之下。

所以當太宗趙光義領軍滅亡北漢后。為防有人再籍此起兵。便火焚晉陽。將周長四十二開有二十四座城門的晉陽城。燒作了一片瓦礫。不過晉陽畢竟地勢險要。所以不不再建一新城。這座新城。土的城墻長十一里。城門僅有四座。就是如今的太原城。

這座自建立時起。一四五十年來便沒有經歷過一次戰火的城池。如今卻被金國的大軍圍的水泄不通。

雖然金人尚未舉進攻。但城外的軍勢已經讓城中守軍肝膽俱寒。

知太原府同時也是河東路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張孝純站在城頭上著金人在城外耀武揚威。城可堪一戰地只三千勝捷軍。其余兵將皆盡老弱。就算征發了城中百姓也只有四萬余人而圍在城外的金軍已多達十萬。這一仗真不知道該如何打下去。

“爹。好像金狗人數又多了一點。”純的長子張浹在他身后說著。

“義勝軍投了金人。人數會多。”一開始的情報金人只有六萬。但現在太原城下卻足足有十萬眾。近一半是投降金人的義勝軍。

提起義勝軍。張浹立刻咬牙切:那些無君無父的逆賊。若非是他們金何能這么快殺到城下!”

張孝純卻半點不怒。他心的火氣這些天來早已消耗的一干二凈聲音平靜無波。卻透著濃濃無奈和疲憊:義勝軍久虜境。早忘了禮義廉恥。入夷則為夷入夏則為夏沒有時間教化他們。指望他們對國朝有忠義之心直如緣木求魚。”

當初燕云雖是歸附。山前山地漢兒仍是不遜作反者甚多。所以從童貫開各任宣撫使都用著百年來故招募這些燕云漢兒從軍。號為義勝軍。并數遷往內地安置。其中在河的有十余萬

為了安撫這些義勝軍。糧餉官中是優加給付。常平倉和義倉這些不的妄自支用地錢糧都聽任其使用。不過一年多的時間。河東錢糧皆消耗一空。再無力供給。被養刁了的義勝軍們因而怒。而官軍又時常與其為敵。兩方結怨。義勝軍起了叛心。

女真軍至朔州。知朔寧府――這是朔州武州和寧化軍合并起來的大府――孫翊領軍出戰。城中地義勝軍開門獻城。孫翊只的逃往寧化軍。等金人到武州。義勝軍又開門獻城金人兵鋒長驅直入。打到代州城下。守將李嗣本率兵守而義勝將其擒下。再一次開城投降。到了州。知州賀權以朔武代三州為鑒。心知就算想守。也是被城中的義勝軍綁了投降地結果。便干脆主動投降。

太原北方朔武1四州地險要。雄關重重。是河東路的第一重防線。若是守軍力奮命。足以把金軍拒之門外。但義勝軍一反。金人兵不血刃。便利的進逼太原。

太原之北尚有石嶺關。是為太地北方門戶。乃天下聞名的險關要。其關橫東西。路縱南北。歷為太原通往代武的咽喉峽口。說是一夫當關萬莫開也不為過。比起城狹小地太原城。石嶺關更易于防守。為了保住這座關。張孝純先遣部冀景鎮守。而冀景以兵少相辭。

當時張孝純還不知道北面諸州失陷的原因故而他派出了義勝軍耿守忠地八千人相助。可惜守忠不忠。張孝純從北四州逃回的士兵口里了解到義勝軍地叛心時。耿守忠就已經開關出降。完顏宗翰的大軍遂直抵太原城下。

不過到了太原城下。金人并沒有大舉攻城。只試探了兩次。見城中守備嚴密。便把城池包了起來。打起了圍點打援的主意。就在張孝純現在所站的南門處。有三枚首級用竹竿高高掛起在百步外。遠遠的看不出面目。但同掛在竹竿上的袍服金盔以及一幅寫著官稱名諱的白綾讓守軍知道了他們的身份――朔寧知府孫翊晉州知州羅稱以及府州兵馬使韓權。

太原是河東重鎮。完顏宗翰。周圍軍州皆全速來援。丟了朔州的朔寧知府孫翊帶了三千人當先趕到。但金軍勢大。這三千人沒能入城。盡數戰死在城下。僅僅過了兩天。因趙瑜的諷刺而被為豬帥的劉延慶之子劉光世率兩萬延安府軍并晉州知州羅稱領三千晉州軍趕來。同時。世鎮府州的折家家主折可求也率兩萬麟府軍來援。

對于名聲臭大街的劉光世和文人出身的羅稱。張純并不是很指望。但折可求的折家軍。當時太原城內是抱著極大的希望。折家與姚家種家。并為西軍世家。而跟種姚兩家不同。折家是黨項出身。自開國時便投向了大宋。世鎮

東路西北部的府\'后世話本《楊家將中的佘老實本姓為折。也即是折家人。折家軍與同黨項地西夏廝殺了上百年在西軍中也是數的著的精銳。

四萬三千人與金軍戰于交城。自早至日中。雙方勝負相當。而宋軍分據各處要點。還占了地利。但這一切只是假象。人的精銳穿山而過。從折可求本寨之后殺出戰局時為之一變。劉光世發揮家學淵源腹背受敵的折軍尚在苦戰。他卻望風而逃金人追之不及他這一跑。折可求再也無法支撐。麟府軍大潰。羅稱韓權皆戰死于陣中。經此一役河外精兵十損七八。短期之內不可能再有新的援軍了。

要抵擋住十萬金軍就只能靠城中的四萬新兵。張孝純雖不通事。但也很清楚這個任到底有多艱巨。金人的確不擅攻城。但他手下地兵將卻更不擅作戰兩相對比。還是他這里更差勁一點。何況金人僅僅是不擅于制作攻城器械。但開挖起地道來卻有足夠的人手。今早當他聽說發現金人開地道地跡象。張孝純的心臟差點都要停跳。

一陣腳步聲在登城的階梯上響起伴著細碎的甲葉撞擊聲。又在在張孝純身后停下。張浹喚道:“爹爹王帥來了。”

張孝純回頭他副手河東馬步軍副都總管王稟在他身后肅然恭立。“末將見過張帥。”自從當年跟童貫平方臘之后。他宣和四年又以宣撫司都統制從童貫攻遼。現在他是河東路馬步軍副都總管。作為太原府中地位最高的武將。主持城防事務。

一見王稟上來。孝純連忙問道:“臣。金人地地道可處置好了?”

王稟笑道:“金人的地道挖淺。很容易就查了出來。對著幾處地道的位置。末將已使人在城內掘了幾條深溝。等金人挖進城中。便會給深溝阻住。張帥不必太過擔心。”

“道對城墻是否有影響?”

“從地下靜來看。人挖地地道并不大。能挖出將城墻陷下去的地道。只有使用頭車注|輔助才能做到。金人的地道最多讓人爬著進來。沒有大礙。”王稟看看城外:“若是城有河。根本就不用擔心地道。可惜啊。若太原能晉陽城一半規模就好了……”

張孝純明白王稟地思。卻不口。倒是張浹他早前游覽過晉陽城的廢墟。深有同感:“是當年晉陽沒有被毀。現在我們就會輕松的多。晉陽城當道而立位置比太原更勝。而規模也是太原數倍。城高深。讓金人攻個三五年都不成問題。”

張孝純瞪了兒子。焚北漢都城是太宗皇帝地命令。現在說這。于是對趙光義不。

張浹不理父親的怒。繼續道:“不止是晉陽城。還有援軍之事。今次各地軍令不一。援兵逐個前來。是給金人各個擊破地機會。若是有人居中指揮。把眾力合一。也不會有現在的結果。都是童貫若他不逃。以他的名望足以使動河東各地守軍。不至于讓他們一個個來送死。”

“還提他作甚?童太師平生作幾許威望。事到臨頭。卻畏縮怯懦。抱頭鼠竄。有什么臉面再見天子!”張孝純回顧長子。長嘆:“再莫提此事。我父子倆且死守此城。”轉而對王稟道:“正臣。這太原的防務一城百姓的性命我就交給你了。”

“張帥放心。王稟必不負所”王稟抱拳回道。頓了一頓。他又添了童大王之舉。某不屑為之!”他是被童貫留下來頂缸的人選。作為西軍名將。他心中也不值童貫的作。

就在半月前。當現任河東河北宣撫使童貫童大王的知金人即將南侵。便打起了臨陣脫逃的念頭。而張孝純聽說后。心下大驚。連忙趕到宣撫使司。對童貫道:金人背棄盟約。大王應該會合各路兵將。全力應付。現在大王離開。人心必將動搖。這是棄河東金人啊!河東既失。河北如何能保?請大王稍加留步。共圖報國。且太原地勢險要。城防堅固。百姓亦是豪勇敢戰。金人不一定能攻下。”

而童貫的回答則是:““貫受命宣撫。非守土也。必欲留貫。置帥臣何為?””――童我地任務是宣撫不是守土一定要留下我童貫。那又何必設立你這個帥臣的官位?丟下這句話。當天晚上。他就趁夜逃回了汴京。

王稟很清楚。童貫自從封王之后――更遠一點。是從燕云回來之后。便如同變了一個人若是當年他在宋夏前線也是今這幅模樣。早被天子下令斬了。官位一高骨頭就養酥軟了。也沒有當年的銳氣。童貫一旦償愿。就再不肯以身犯險。就算他做再好也不可能升做親王何必把自家的性命置險地?

只可惜了河東的百姓遭此大難。

回頭看著城外。雖然已經把金人的地道封住。但他心中總隱隱有種不詳的預感總覺金人地用意不會那么簡單。

“金人不會那么聰明罷?”王稟只希望他的預感是錯誤地。他攻克睦州城的辦法。金虜應不可能學到。

…………

同一時刻。

太原城外完顏翰正遙望著太原城。

“斡離不運氣好啊。河北一帶盡平原。打不下的城池繞過去就可以。哪像河東這太原城不打下來。我也不敢貿然南。”他抱怨著但語氣卻很輕快

“已經夠輕松了。”副將完顏希在他身邊說著。“本以為在武州代州要狠狠打上幾仗現在卻是輕輕松松的就殺太原城下。”

翰笑了笑。頭也不回地問道:“地道挖好了嗎?”

“已經挖到城墻下了。”

“那就別在浪費時間。快點開始罷!不能輸給斡離不。”

“當然不會輸給他!”完顏希尹叫著。轉身走了。

很快。地道口忙起來。完顏宗翰看著手下的士兵們將一包包火藥送地道。須臾之間。每一條地道都塞進了上千斤地份量。

再次抬頭看著太原城上的旗。完顏宗翰哈哈大笑。從今以后。漢人賴以與北方騎兵對抗的城防要塞。再也不是難以逾越地天塹。有火藥在手。再堅固城池也別想在爆炸中幸存。

縷火光沒入地道之中。大宋宣和七二月六日。隨著幾聲驚雷。太原陷落。

在另一歷史中。擋在太原城下。不的不分兵圍城。以保證后路的西路軍

今次只用了八天便順利破城。原一落。河東全陷已是必然。再不用擔心歸路被封。完顏宗翰可以毫無顧忌的全師南下。攻下太原地第二天。宗翰便領軍繼續南侵。渡過黃河。直取封死潼關。堵截西軍救援都城的必經之路。并東向汴梁。

至于東路地完顏宗望。他面對是中山河間真定這河北三鎮。以及附屬三鎮地瓦橋益津淤關三關。大宋河北兩路與燕地本無山相隔。視為一片平原坦途。為了限制北方騎兵的突襲。宋人利用黃河泛濫后形成的黃區。不斷的開挖魚塘溝渠。在宋遼交界處組織起一道河網塘濼屏障。有宋一百五十年。一直守護著河北。乃至中原。但這道屏障自從道君皇帝即位后。便再也沒有認真疏過。往往被泥沙淤塞。不復舊觀。同時金人入又是在冬天。大地冰結。尚未荒廢的塘也無法再抵金人鐵騎的跨越。

在李綱后來的奏疏曾說道:“河北塘濼東據海。西抵廣信安肅。深不可以淺不可以行舟。所以限隔胡騎。為險固之地。而比年以來。淤泥干。不開。官司利于稻田。往往泄去積水。堤防弛

面對這樣的一道漏洞處處的防線。完顏宗沒有在幾座堅城下浪費火藥。能破之城則破。真定府。便是一戰而下。但像中山府這樣的堅守城池。他便繞路而行。很快金國路軍的先鋒完顏宗弼和領路的常勝軍郭藥師便抵達了州。橫跨黃河的三山浮橋便在此處。

此時守衛三山浮橋的是內侍梁方平和步軍都指揮使何灌。梁方平是庸人。但何灌卻是京名將。在趙佶傳位于趙桓時。立了大功。當時與趙桓爭位的鄆王趙楷聽說道君內禪。便想趁大局未定連夜入宮。再爭上一爭。卻在入宮遇上了把守殿門的何灌。趙對何灌道:“太尉豈不識楷耶?”何灌指著手中寶劍:“灌雖識大王。但此物不識耳!硬是將趙楷趕走。

只是何灌這名將成色卻是不足。平日里看起來威武過人。但事到臨頭。卻與梁方平一般模樣。梁方平領兵在黃河北岸。敵騎突至。其軍倉卒奔潰。而在南岸守橋的何灌望見虜旗幟。便燒斷橋纜而逃。陷沒者數千人。而金人損失僅三騎。

當宗望率領騎兵抵達黃河北岸時南岸已無一名軍。借助十幾條船只。花了六天。完顏宗望將女真騎兵全數渡過黃河。而此時。他手下的步軍才抵達黃河岸。沒有再等步兵。完顏宗領軍西行。

靖康元年元月初七宗望軍至東城西北。屯兵駝岡。這里是天監的草料場。芻豆如山。又蓄養了馬匹兩萬。盡被宗望奪取。完顏宗望嘲笑大宋君臣:“南朝可謂無人。若以一兩千人河。我輩豈能渡?”

消息傳到山。趙瑜大驚失色不是因為東京被金人夾擊。而是因為太原陷落的方式。在他的記憶中。人第一次南之所以沒能攻下東京城。就是因為太多未被攻克的城池留在金人身后。讓他們不敢在東京城下久留。等到靖康元年十一月。有了多次攻城戰的經驗。河北河東多數的城市淪陷。金國的東西兩路才能順利的夾擊開封。將城中的趙家皇室一網打盡。但如今利用火藥爆破技術。金人可以很輕易的攻克原來必須繞道而行的城市。論是保州中=還是大名府的城墻。都不可能在火藥幸免于難。就算是東京城也是一樣。

趙瑜的一切戰略規都是以他記憶中的歷史為基礎進行布置。正因為他以為。他才沒有在東海國中下達總動員令。只是讓趙文和陳正匯按部就班的動員預備役。將各個營頭逐個補充起來。趙瑜打算用一年的時間。把東海國的生和生活慢慢轉入戰時軌道。將戰爭對國家經濟的傷害壓到最小。但現局勢脫出了他的掌控。原來看似穩妥的策略已經無法與現實配合……

歷史已經徹底改變!

注|:宋時挖掘地道的專用器具。分為屏風牌頭車緒三個部分。據武經總要載。用頭車掘進至,墻下的地基后。先用木板支撐挖掘出的空洞。然后放焚燒支架。地基毀壞后城便會倒塌。 大宋帝國征服史 第三十四章 改變(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