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宋帝國征服史》第121章
大宋帝國征服史 第三十七章 島南(下)

趙瑜坐在樹蔭下,自己搖著把蒲葵扇在那兒扇著風,而親兵們卻都在忙碌著。幾十匹坐騎被牽到路邊,鞍韉都被松開,就著溝渠中的流水,一口接著一口被喂食著由豆餅、麥麩和干草拌合成的馬糧。

另有幾個親兵,從馬鞍下的袋子里取出一些紙包,里面裝的都是制式的軍用干糧。把煮熟曬干的粳米磨碎后,壓制成型的米餅《齊民要術中稱之為糗,配上兩塊咸魚,再加上一小包豆豉干,就是一個士兵一餐食用的軍糧。本來依照趙瑜的想法,制式軍糧中還應該放些果脯、糖塊什么的,以給士兵們補充足夠的熱量,不過趙文把算盤一打,立刻就否決了這個提案。現在,憑東海的財力雖然還可以支持,但若是將來擴軍后,兵力達到二三十萬,那再多的錢也不夠這樣花的。

這種便攜式軍糧的制作,并不是出自趙瑜來源于后世的靈感,而是這個時代大宋軍隊里的一直通行的做法。除了糗等攜帶干糧的制作,大宋軍中,還有粗布浸醋法,等粗布浸透了醋液后,曬干隨身攜帶,需要用時,剪下一小塊放入鍋中,就可以喝上帶醋酸味的湯水。也有制取隨身用的鹽塊、醋餅以及代替醬菜的咸豆豉的方法注1大宋軍隊的后勤思路,已經遠遠超越于時代的局限,幾近于現代化了。

親兵隊長從手下那里接過一份軍糧,檢查了幾眼。才恭恭敬敬的雙手呈給趙瑜。趙瑜抬手接過。直接張嘴就啃了起來他和親兵們吃得東西都是一樣,按舊日地定規,東海軍出戰時不論地位高低,軍中地伙食必須一視同仁,但現在的軍規更為森嚴,只要軍隊出了營地,所有食物配給,官兵們都不會有任何區別。這等軍規,除了使軍中上下一心,保證軍官們的威望。同時也是為將來戰時的后勤考慮。趙瑜并不希望看見未來哪一天,出現輜重車隊不送軍糧,而為軍官們送水果的情況不過這干糧的口感其實并不好,又干又澀,難以下咽。正常情況下,應是放在鍋里,加水煮過。再摻些能食用的野菜,才會端給士兵們。但趙瑜今天只是出巡,不是行軍作戰,當然不可能攜帶炊具,就只能喝兩口葫蘆里的清水。把咸得跟鹽塊沒兩樣的魚片和干餅一起沖進肚里。

親兵們忙完了雜事,也便分散了坐下來用餐。幾十個人坐下的位置看似散亂,但隱隱地,把趙瑜護在中心。那個農夫哆哆嗦嗦地坐在不遠處,想走不敢,留著卻也害怕,附近的幾個親兵圍著一圈,則從不同角度虎視眈眈地盯著他。趙瑜在旁看著,笑著搖了搖頭。不過這些也是親兵們忠于職守的表現,若是他們大大咧咧。隨意的把陌生人放進防御圈。那趙瑜也坐不安穩。

趙瑜把干糧幾口吃完,對那農夫招了招手:“那位兄弟。過來說話!”

農夫猶豫著,一個親兵在后面推了他一下,“大當家喚你,還不快過去!”

農夫忙不迭的爬起,走到趙瑜面前,跪下磕了幾個頭:“小人見過大當家!”他當然知道,東海上,能被喚作大當家的只有一人。面對趙瑜,他頭也不敢稍抬。

趙瑜笑了,示意親兵把人扶起,溫言道:“這位兄弟,不知如何稱呼?”

“小人姓張,名喚大牛。”

趙瑜挑了挑眉毛,這張大牛的鄉音,他十分地耳熟:“聽張兄弟的口音,老家應是在兩浙罷?”

“回大當家的話,小人正是臺州寧海人!”

“就在明州邊上啊!那就是老鄉了。”趙瑜笑道,拍拍身前的地面:“來,坐下來說話。”

張大牛謝過了,誠惶誠恐的坐下。趙瑜便指著附近地田地,問道:“這里應是屬于興洋四村的地兒罷?怎么我看了半天,這片地里就張兄弟你一人?”

“俺半月前才來,誤了農事。村里的其他家都已經把地種上了,”張大牛見趙瑜說話和氣,倒也放松了心情,他指著那塊過火后的黑地,“而俺家的地才燒過荒。這幾日要把地翻耕好,等秧苗出土,才好趕得及拋秧。所以現在忙啊!若是耽擱了日子,今年就只能種一茬了。”

“哦,是這樣啊!”趙瑜點了點頭,又問道:“不過其他家的地,這么大一片,總得有幾個人來干活罷?除草施肥什么的,都不用做嘛?”

“大當家有所不知,插秧之后,農活就沒那么重了。除草、施肥的活計,隔三岔五做一次就夠了。像今天太陽這么毒,大伙兒都是大清早把農活做完,等太陽高了,就回去休息了。到了午后,就很少有人再出來忙。何況……”

“何況什么?”

“俺聽村里的老人說,這島上地力甚足,插下秧后,只要按時澆水,連肥也不用施,到時候就能開鐮收割。并不需多費心力。據說有些人家,都是花錢雇了奴工來插秧,中間放放水,等到了收成時,再雇奴工來開鐮,從頭到尾,根本就不用下地的。”張大牛絮絮說著,聽他地口氣,都充滿著羨慕。

“原來如此,倒長見識了!”趙瑜笑著點頭,眼神卻冷了下來。難怪每到農忙時,島上地奴工都忙得不歇腳。原來他費盡心力,花下大本錢找來的竟是一群懶漢。什么都是奴工來干,那招募他們作甚。此風不能長!趙瑜心里盤算著,等回去后,要同趙文、陳正匯好好合計一下,怎么把這些懶漢趕出來做活。招募這些人來臺灣,可不是讓他們來享福地。

趙瑜冷冷想著,嘴里卻笑著問道:“張兄弟家中有幾口人?”

“就四個。俺一個,還有俺渾家和兩個小子。本來還想著讓兩個小子打個下手,但里正和村學的先生都說了,小孩子必須要讀書識字,都被趕著去上學了。”張大牛半帶抱怨的說著:“兩個小子,每年給先生的束修,再加上買書本和筆墨紙硯的錢,說是要近十貫。俺過去辛苦一年都掙不了這么多!這學費,真真實在是太高了!”

“讀書是好事。學了兩年,能寫能算,懂了些道理,日后也不懼被人誆了。若是學得好,考入義學,將來有個出身,光宗耀祖,不比土里刨食要強?!再說了,哪有家有幾頃田,還不讓小子讀書的道理?”趙瑜說得語重心長。

臺灣島上共計八十七個村寨,各村寨的戶口在兩百到四百戶之間。每個寨子都有一個村學,視學生人數多寡,安排下幾個義學出身的先生,教授村里的孩子識字和算術,兩年學制下來,一般能認識三四百個常用字,和基本的加減乘除。不過村學不是義學,上學都是要交錢的。就像另一個世界,十九世紀開國后日本,雖然學著德國普及教育,但由于沒錢實行義務教育,就硬性規定父母們必須讓子女入學,同時繳納學費,如若不從,就會直接關入監獄。而東海也是如此規定,若家中有年滿八歲還未入村學的子女東海的村學也招收女孩子,但更高一層的義學卻只收男性其家中貸款的利率就會加倍收取,三年免賦的政策也會取消,待其子女入學后,才會回復正常,若是不能為子女繳清學費,也一樣會照此施行。盡管這種強制性的做法時有怨聲,但教化百姓是儒家最主要的理想之一,趙瑜占著大義的名分,推行起來也有足夠的借口,根本不俱百姓們反對。

趙瑜說話,張大牛哪敢反駁,頭點得如小雞啄米:“大當家說的是!大當家說的是!是該讀書,是該讀書!”他嘆著,“俺家的兩個小子也不是多聰明,俺也不求他們能讀出個什么樣,也不指望能考個進士什么的。只求他們在學校里,跟先生們多學些些道理也就夠了!”

“當時如此!”趙瑜笑笑,環目四顧,又見著兩頭耕牛在附近吃草,有些奇怪,便問道:“張兄弟你家的牛怎么就只有兩頭?”

“回大當家話。其實共有四頭。但兩個小的不頂事,所以只帶了兩頭大的出來耕地。要是剩下的四頭能早些發下來就好了,光靠兩頭牛,要耕完三頃地,還是有些難吶。”

趙瑜搖搖頭,嘆道:“這也沒辦法。這幾月,有五六千戶來到島上,前兩年積攢下的耕牛一下都派發光了。不過最近,倒有個新政策,如果不要或少要耕牛,每少領一頭就可以抵換五貫。張兄弟,你若是放棄剩下的四頭,就可領上二十貫。”

張大牛眼睛一亮,“是發二十貫給俺?!”

“不,不!”趙瑜連連搖頭,“不會直接發錢。而是用下發憑條,等雇傭奴工,或是繳還貸款時,都可以用這個憑條沖抵。”

“哦!”張大牛有些失望。

趙瑜一笑:“等實際下來你就知道了。這憑條跟錢一樣用。”

旁邊的親衛隊長看看天色,“大當家,時候不早,也該上路了。再遲些,就得走夜路了。”

趙瑜一點頭,站起身,拍拍張大牛的肩膀:“張兄弟,后會有期!”

注1:這些可參見《武經總要第五卷,賚糧條。如果拋開裝備不談,單看武經總要中記述的各條各款,林林總總,宋代的軍隊應可算是世界上第一支完全正規化、有嚴密條章可循的隊伍。 大宋帝國征服史 第三十七章 島南(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