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重生〕臣有本要奏》第7章
  第7章 【零柒】前太子

  除了自己,沒人知道孫蓬藏在心底的人,會是一個僧人。

  這個僧人法號「常和」。

  他還有另一個名字——謝忱。

  而這個名字所代表的身份,則是已故元后的長子,曾經的大褚儲君。

  前太子,謝忱。

  ※※※

  永徽六年,天狗食日,太后忽然病重,一時間司藥局內無人能治。眼見著太醫們毫無頭緒,熙和帝為救太后,不得已下旨,命天下百姓廣尋名醫。

  然而,因重病不起的是太后,一時間天下竟無人敢輕易嘗試,生怕一個不小心,叫人砍了自己的腦袋。

  太后並非是熙和帝的生母。

  熙和帝的生母熹妃,早年不過是後宮之中,碌碌無名的一個小小婕妤,後來憑藉兒子才從婕妤成了妃嬪。生下小皇子沒幾年,她便染病離世。又過幾年,據說是當年的皇后偶然遇見了被遺忘在後宮的小皇子,引得無兒無女的太后大為心疼。

  於是彼時已經十歲的熙和帝,就這樣被帶到了皇后身邊撫養。在皇后的教養下,少年熙和帝奮發向上,從一個曾經被遺忘的小皇子,慢慢長成了為人和善的青年,並被冊立為太子。

  多年之後,先帝故去,皇后力排眾議,輔佐熙和帝登基,並為他迎娶了太子太師裴季景之女為妻。

  自此,大褚的天子已經到了第五代。曾經的皇后,也成為了太后,被沒有絲毫血緣關係的皇帝,恭恭敬敬地贍養在皇宮之中。

  熙和帝與元后裴氏的感情極好。儘管後宮中也有其他嬪妃,甚至,元后嫡親的妹妹也在宮中為妃,都不能阻撓帝后之間的感情。

  元后終此一生,為熙和帝誕下三子。

  長子謝忱,面容與熙和帝極其相似,極得帝后的寵愛。但因是長子,身上註定要背負更多的東西。熙和帝對此子從小寄予厚望,才六歲,就獲太子,入主東宮。

  次子誕下時,熙和帝正御駕親征。不等熙和帝班師回朝,次子突發惡疾,未能賜名即夭折。

  三子謝禹是元后被打入冷宮,降為舒嬪時生下的。

  因在冷宮生產,元后未能得到很好的照顧,不幸染病,被熙和帝抬出冷宮照顧不過半月,最終撒手人寰。

  那時,坐上皇后之位的人,已經成為了王皇后。

  那一年,元后長子謝忱已經十三歲了,而就在一年前,也就是永徽六年,他從太子之位,被人扶下,轉手送入了深山古寺。

  永徽六年,天狗食日,太后病重。苦尋天下名醫無果的熙和帝,不得已將目光投向了廟宇道觀,只求神佛保佑,能挽回太后性命。

  就在此時,尚書令王大人向熙和帝舉薦了一名游方僧人。

  說來也巧,那僧人才入太后所居的慈英殿,一直病重昏迷不醒的太后就昏昏沉沉地醒了過來,依稀還能說上幾句話。

  僧人甫一見太后,便道黑雲自東來,太后鳳體有恙,帝星晦暗,皆因東側有雲遮霧繞,輕則傷人,重則國將傾覆。

  不日,司天監也冒死上奏,說那帝星星光漸暗,怕是宮中有不妥之事。

  熙和帝本不信鬼神之說,可此時的太后時而清醒時而又陷入昏迷,在偶然得知僧人說的話後,悲從中來,握著熙和帝的手不住流淚。

  熙和帝無奈,只好請教僧人解救方法。

  僧人道:「貧僧得佛祖托夢。佛祖道,太子本是佛祖座下蓮座上的一顆蓮子,意外投生,不想竟錯投皇家。因身具佛禪,齊運強勢,蓋過大褚國運。若想保太后長命百歲,大褚社稷江山千年不絕,只有請太子剃度出家,遁入空門。」

  僧人這話並非私下與熙和帝說。此話一出,與僧人共處一室的文武大臣們,無一不驚得忘了言語。

  熙和帝震驚地說不出話來。

  然而,以尚書令為首的大臣們卻在短暫的錯愕後,最終選擇了勸說熙和帝聽從僧人之言,送太子出家。

  這一年,太子謝忱十二歲,已經是位人人稱讚的好太子。

  他容貌佳,才學亦是極好。東宮屬臣無一不唯他馬首是瞻。朝堂內外都期盼著,這一位能最終成長為一代明君,帶領大褚走向更加輝煌璀璨的明日。

  但,僧人的那一番話,卻如驚雷一般,砸在了少年天子的頭上。

  在史官的筆下,永徽六年冬的那日早朝,年少的太子低眉斂目,無悲無喜地站在了宣政殿正中,一撩下擺,重重跪下,毫不猶豫地磕了一個響頭。

  「兒臣遵旨。」

  熙和帝到底不忍養育自己多年的太后躺在床上受苦。哪怕他本不信鬼神,也不得不委屈曾經寵愛的長子,親自將人送出皇宮,送往京城外的深山古寺。

  之後不久,太后果然如僧人所言,病情有了起色,漸漸可以起身下地,重新康復如初。

  這年,距離正月還有半月有餘,熙和帝改年號為儀鳳。

  同年,元后嫡兄遭人誣陷,裴家上下死罪能免活罪難逃,被流放西州。元后大病不起,太后以不吉為由,命熙和帝廢后,並送入冷宮。

  儀鳳二年,廢后裴氏在冷宮誕下幼子,太后命王貴妃撫養此子。不久,熙和帝冊封王貴妃為后。

  儀鳳五年,王皇后之子,二皇子謝彰冊立為太子。

  至此,前太子謝忱,徹徹底底成為了深山古寺裡的一名僧人。

  ※※※

  孫蓬其實已經不記得,自己幼時是否在宮裡遇見過謝忱。這位前太子出宮那年,他不過才四歲,多半在宮裡是曾碰見過的,但年紀太小,不記事,也就忘了當時的情景。

  但孫蓬記得自己十歲那年,隨祖父出行,路經山寺恰逢大雨,不得已借佛門淨地暫時避雨。

  那時,他第一次,見到了已經剃度的謝忱。

  也第一次知道,曾經高高在上的太子殿下,有了一個聽著十分尋常的法號。叫常和。

  「多謝大師出手相救。」孫蓬雙手合十,克制地行了一禮。

  謝忱聞聲,腳步微頓:「無礙。到底未能幫到令姐。」

  謝忱長了一雙寒潭一般的眼睛,仔細對視,便叫孫蓬微微變了臉色,只好別開臉,避開視線。

  「雖然沒能保住孩子,但不管怎樣,還是要多謝大師。」

  在孫蓬自己的記憶中,少時與謝忱的相識,不過只是代替父輩,偷摸上山的幾次相處。

  真正令他將此人放在心頭,卻是因為寶應四年孫府蒙難,他孤立無援,又遭人追殺受傷,是謝忱將他救回寺裡照料了整整一年。

  也就是那一年,他把這個男人放在了心裡,緊緊貼在心頭,沉默地想著念著,至死都盼著能再見一眼。

  如此,孫蓬依稀見又回想起亂葬崗那日,被風雪裹夾著吹來的一襲檀香,眼眶不由發紅。

  「怎麼了?」

  謝忱的聲音就在耳邊,孫蓬驀地回過神來,愣怔地看著面前的僧人,面上忍不住露出一絲苦笑:「沒事,只是嚇壞了。」

  孫蓬如今十四歲,已不是少時,這話一出,冷不丁帶了幾分撒嬌的意味。

  他自己尚未察覺,謝忱的眼底已猛地劃過一絲淡笑。

  「七郎,改日可上山,貧僧近日新得了些野茶,你若喜歡,可帶回去品一品,靜心養氣,亦能強身健體。」

  聽到這一聲「七郎」,孫蓬先是一愣,隨後心中一澀,歎道:「大師竟還記得我。」

  「貧僧並非三歲稚子,不過時隔一兩年,又如何會這麼快忘記一人。」

  謝忱雙掌合十,宣了聲佛號,「早幾年,七郎倒是時常上山,如今不過才一年未見,竟與貧僧生疏不少。」

  謝忱雖已出家,但畢竟仍是皇子。只要他一日活著,便有一日可能還俗,與太子爭奪帝位。孫府這些年,一直在暗中照拂他,但為著不叫人抓一個「結黨營私」的罪名。大多時候,都是孫蓬與他的庶兄一道進出山寺。

  直到一年前,謝彰看中了孫嫻,想娶孫嫻為妃,孫府不得已暫停了對謝忱的照拂。

  好在那時的謝忱,早已不是孤立無援的幼子,孫府的無奈他也能理解。

  聽到謝忱的話,孫蓬的心突突跳動起來,可心底卻有一個聲音不斷地在說:

  不對,這個時候的謝忱,應該還在山裡青燈古佛,而不是回宮……

  「大師這次回宮,可是有事?」

  與其自己在心底胡亂猜測,孫蓬更願意直接詢問。仗著少時的情份,他輕咳兩聲,不閃不避地看向謝忱的眼睛。

  謝忱微微一怔,雙眸澄澈平靜,一副溫雅模樣:「陛下壽誕將至,方丈想與各大寺廟聯合在京城中佛像巡遊,為陛下祈福。因不知陛下何意,故遣貧僧入宮,望陛下能應允。」

  孫蓬愣愣地聽著,一時也難以從謝忱的話中聽出真偽。

  寶應三年,熙和帝壽誕,的確曾有過盛況空前的佛像巡遊,但那時謝忱並未……

  但,也許是因為他重生的關係,所以才會讓一些從前不會發生的事情,有了不一樣的走向。

  「走吧。」孫蓬還在出神,謝忱突然道,「陛下與孫大人該要派人找我等了。」

  他才說完,孫蓬果真瞧見熙和帝身邊的小內侍急匆匆趕了過來。

  「大殿下,太子回來了,正在棋室被陛下訓……訓話,殿下與孫小郎君進屋時,還請當心。」

  孫蓬聞言,臉上露出詫異。

  熙和帝當年最寵愛長子,後來長子出家,便又將王皇后所出的謝彰捧在了手心上,這麼多年從不曾聽聞這位太子殿下曾遭陛下訓斥。這頭一回,多少叫他有些驚詫。

  然而,身側的謝忱卻十分平靜。

  「太子妃小產,太子卻留在皇后宮中安撫外臣之女。陛下為君為父,總歸是要在令尊面前,留一絲顏面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