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永琰。奧斯曼。北歐王國。
小燕子在門外引起的風波很快就平息了下去,而且在場的幾個人也不願多談。無論是永瑢方還是永琪方,都擔心事情惹大了對自己不利。而其餘人也不願將所有阿哥都得罪死了,故而也裝糊塗。這樣就算乾隆通過別的渠道得知這些事情,也隻能裝作不知道。要不然隻能將永璋、永瑢和永琪徹底捋幹淨,如果那樣的話,永璿勢必無人可以抗衡。而如果非要牽連到永璿的話,別說永璿自己不樂意,永璿身邊和身後的人怎麽看待乾隆,也是乾隆不願的。
想到這,乾隆不由得在養心殿談了口氣。乾隆一直以康熙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雖然乾隆嘴上還算謙虛,但是內心還是認為自己已經超越了康熙。但惟獨在教導兒子方麵,乾隆不得不承認自己不如自己的皇爺爺。想想康熙朝,自己隨便哪個叔叔伯伯拿出來都是不得了的。雖說大伯父莽撞,但是大伯父在戰場上可是一把好手;二伯父雖然私生活不怎麽檢點,可監國期間也是治國好手,還差點玩死了康熙;就算一直低調的五叔父和七叔父放到自己這個時代,也算得上中上的人物。可自己現在呢?
乾隆開始盤算自己的兒子,可能除了教導出一個永璿(事實上永璿不是你教導出來的啊)讓乾隆覺得老懷安慰之外,其餘的兒子都算不得上怎麽出眾了。曾經他對永瑢也抱有過希望,可問題在於這個永瑢比不上自己的三伯父,就開始出來想奪嫡了,所以自始到終都被永璿壓著翻不了身。
“吳書來,你讓胡世傑去阿哥所傳旨,就讓永琰代替朕去和親王祭奠。”乾隆決定適時推出永琰試試。不管怎麽說,永琰是自己最疼愛的兒子之一,如果不是端慧太子早逝,也許乾隆就不會頭痛了。
因為和親王與乾隆是同輩份,無論乾隆怎麽喜歡這個弟弟(何況他還沒有那麽喜歡)都無法親自去祭禮,但是如果不派一個阿哥代表自己去上香似乎又不符合自己提倡的“親親睦族”,所以想來想去,乾隆還是決定將這個出頭露臉的機會讓給永琰。如果這個兒子聰明的話,應該知道怎麽去做。
按照清朝舊製,未分封的阿哥位同親王,而且永琰又是代表乾隆前來祭禮,和親王府得了消息之後,嫡長子永璧連忙吩咐開了中門迎接乾隆的特使。
永琰站在正院,抑揚頓挫地念著乾隆的聖旨,而永璧等人在跪聽聖旨,包括永璿在內的哥哥們也跪在自己麵前。想到這裏,永琰忽然明白了為什麽人人都想當皇帝,這是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無論你多麽傑出,在這個位置之前你都必須臣服。
雖然永琰虛歲已經十四歲,但是畢竟還是個孩子,一時間居然有些飄飄然。永璿本就是個細心的人,很快就聽出來自己這個弟弟聲音的一絲絲變化。永璿不由得暗自好笑,看來自己的這個弟弟已經知道了權力的好處。權力的**哪怕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都無法抵擋,何況是這樣一個被溺愛的小孩。
一篇天花亂墜的聖旨念完之後,永璧帶領自己的兄弟們謝恩,然後將永琰迎進去敘話。
“老八,看來皇阿瑪又要推一個出來了。”永瑢在經過永璿身邊的時候低聲道。
永璿隻是笑笑,卻沒有出聲。
其實永璿與永瑢之間的默契也是乾隆頭痛的一個原因,別看這兩派人在朝堂上鬥得你死我活,但是牽扯到國家大政方麵,隻要是有利於國家的,兩派人都會選擇對對手保持沉默。就是我不支持你,但是也不反對你。這似乎都有點後世美國人的兩黨政治了,別看民主黨跟共和黨每隔幾年都要互掐一次,但是也沒看到美國垮掉。而寶島人自以為學會了美國人的民主什麽的,可惜隻是將掐架發揮到極致,卻沒有學會美國兩黨在國家政治上的妥協與支持。
想到這,永璿隻能感歎人心不古。這樣融洽的“黨爭”其實在中國曆史上也出現過,宋朝王安石改革的時候,保守派、改革派和中間派雖然在朝堂上是你死我活,但是下了朝司馬光跟王安石照樣是好朋友。而且就算一派失勢,另外一派也隻是將他們趕到邊遠地區去釣魚,絕不會痛下殺手。
但是這樣的局麵是有礙於司馬光、王安石和蘇軾這樣的領導人的個人品質,等王安石無法駕馭自己的改革派,再加上改革派裏的小人太多,在司馬光死後,保守派對改革派的清算也就到了“人身攻擊”的地步。事實上,改革派也對保守派實行過“政治暗殺”。最後兩派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麵,也讓宋朝徹底滑向衰落的地位。
而在如今這個時代,永璿是勢力最大的人,但是無論永璿還是永珹,他們都相對比較克製,大部分時間都是就事論事,不過永瑆則有點“心狠手辣”,所以永璿打算找個時間來教導下這個小弟弟。雖然年輕人有衝勁是好事,但是“過猶不及”的古訓還是在那擺著的。而永璋、永瑢一個出自禮部,一個出自翰林院,自然不會做出有違“君子”古訓的事情來。在兩派核心人物的提倡下,雙方雖然有爭執,但還沒有到不死不休的局麵。
而且最讓乾隆頭痛的是,因為兩派的妥協,所以經常在有的時候會聯合起來抗衡乾隆。乾隆雖然惱火,但也不會糊塗到將兩派都打下去。畢竟損失了這兩派,朝堂上就徹底無人了。
所以永瑢這個時候才出言提醒永璿,他知道無論自己還是永璿登上皇位,另外一方如果妥協,那勢必是兄弟齊心的故事。就算另一方不妥協,那也最多是被奪去職位去花天酒地而已。但是永琰這樣的人物出來,永瑢就不敢保證了。
令妃與當年的純妃、嘉妃之間可謂是水火不容,自然雙方的兒子之間也會有這樣的仇恨在。更重要的是,永瑢對永琰的能力也是嗤之以鼻。永瑆有能力,但是還需要磨練;永璂貴在有自知之明,基本上都沉迷在繪畫上;永琰則是沒有能力還有些飄飄然的人;永璘則歲數太小,尚瞧不出什麽來。所以永瑢也對乾隆在這個時候推出永琰來覺得莫名其妙,他也暗自腹誹,與其找個新人出來讓兩派聯合起來對付他,還不如扶持自己呢。
永璿曉得永瑢是打得什麽算盤,這件事如果自己出頭的話,那永琰自然是再無出頭之日。隻是這樣很容易被乾隆抓住把柄,屆時自己就算不被圈禁也勢必要丟盔卸甲。所以永璿覺得自己犯不著去跟這個在後世不過念初一的小朋友去計較,故而笑笑也就算了。
永琰奉著聖旨而來,自然和親王闔府上下都對他客客氣氣的。永琰也樂得做出一個樣子來,隻不過話裏話外都在暗示和親王應該投靠自己。永璧聽得心裏暗自皺眉不已,且不說自己一係人馬已經徹底被綁死在永璿的戰車上了,就算沒有,永琰又有什麽資格來跟自己談判?一個沒開府的阿哥有什麽能力跟八阿哥這樣權勢滔天的親王鬥?
眾人敘了會話,永琰便告辭了。永璧自然出麵將永琰送走,而內院裏,吳紮庫氏冷笑了一聲,道:“皇帝真是好算盤,王爺走都走了,還不放過咱們家。他自己的家務事,我們去摻和什麽?哪有侄子插手伯伯家家產繼承的事情裏的?這樣無論做對做錯,咱們家都是萬劫不複!”
幾個在旁邊伺候的兒子也隻能默然,吳紮庫氏跟在弘晝身邊,眼力還是有的。永瑸等人曉得自己的母親所說之言不虛,況且和親王也交代過,保持中立的同時盡量站在永璿這邊。如今冒出來一個永琰,還大言不慚地對自己許諾,這都什麽事。
永璿祭奠完之後,便是跟瑞典、丹麥還有土耳其三國的特使談判。這三國特使暫居華夏都已半年有餘,隻是清廷一直對他們若即若離有些讓他們憂心不已。
相較於北歐諸國,土耳其自然有更多關於華夏的史料。漢唐時期,羅馬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與華夏帝國可謂是四強。羅馬帝國占據歐洲,安息帝國占據中東及北非,貴霜帝國占據中亞和南亞部分地區,而華夏帝國則是東方的巨無霸。曾經安息帝國最強勢的時候差點就要滅掉貴霜帝國,但是安息的國王最愚蠢的決定莫過於繼續東進,結果惹怒了華夏帝國。連羅馬帝國都恐懼的安息帝國騎兵主力居然被當時處於唐朝的華夏帝國打敗,而且安息帝國是一敗塗地。不僅丟掉了中亞讓貴霜帝國複國,而且也讓安息帝國一蹶不振,不僅給了羅馬帝國喘息的機會,也最後導致了阿拉伯帝國的崛起讓安息帝國徹底亡國。
所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建立之初便有一條國策,不要去惹怒東方的帝國。何況如今兩個古老的帝國都有自己的敵人,在北方強勢崛起的俄國人。
對於俄國人,無論是華夏還是土耳其都有些瞧不起,曾幾何時,俄國的土地和國民都是這兩個帝國的奴隸,如今居然在北方威脅了兩個帝國。而且最讓土耳其憤怒的是,俄國人居然排除哥薩克人來當先行部隊,而且哥薩克的騎兵非常具有戰鬥力。
土耳其傾其全國之力也不過是在高加索地區依靠地理優勢暫時困住了俄國人南下的企圖,但是土耳其不僅要考慮巴爾幹半島的民族勢力,還要憂慮阿拉伯帝國的野心,於是土耳其因此變得有些力不從心。土耳其國王在思考了許久之後,決定向東方的帝國求助。畢竟聽說東方的華夏帝國也被俄國人弄得很不開心,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策略,土耳其蘇丹穆斯塔法三世派出了自己的兒子塞利姆前往東方。
至於瑞典和丹麥則是聽從了法國使者的建議,與東方的帝國加盟。這不僅符合兩國國家的戰略利益,也符合兩國國家的經濟利益。畢竟華夏的富庶在歐洲一直就是個傳奇,與華夏比起來,歐洲就是個尚未開發的地區。雖然歐洲人瞧不起華夏帝國,但是對於華夏帝國的文化確實崇拜不已。任何一個想進入歐洲社交圈的貴婦人,若是身上沒有一件絲綢的衣服,家裏沒有一件瓷器的擺件,那麽上流社交圈將永遠對她關閉大門。
瑞典國王(當時也是芬蘭國王)古斯塔夫三世派出了他的兒子阿道夫和丹麥國王(同時也是挪威國王)克裏斯蒂安七世的兒子弗雷德裏克一同前往東方。
在克勞德的幫助下,永璿有了這兩個王國的很多資料。其實永璿一直不理解,為何這兩個王國占據了整個北歐卻沒有能力製約俄國,以至於讓俄國能夠東顧。但是看了這麽多史料之後,永璿不得不承認瑞典和丹麥都麵臨著華夏一樣的問題,就是如何從封建時代過渡到資本主義時代。王權與新生勢力之間的鬥爭也在困擾著這兩個王國,何況這兩個王國的當政國王也不算多麽接觸。
古斯塔夫三世還好,算得上是玩弄權術的高手,但是這也造就了瑞典的內部矛盾。而克裏斯蒂安七世則讓永璿無語,用中國的史書來說,他就是一“昏君”,而且還是個軟弱無能的“昏君”。克裏斯蒂安七世前期的政治被他的首相把持,甚至王後還與首相私通生下一個女兒;後期的朝政則被他的繼母把持。
雖然兩國矛盾重重,但畢竟還是有一戰之力。何況兩個國家都需要一場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所以對於法國人傳達的永璿的善意還是非常感冒的。否則兩個國王都不會派出他們的兒子充當特使,向這個東方帝國釋放善意。
阿道夫與費雷德裏克自然是一起的,畢竟兩國離得不遠,也算在社交場合見過。而塞利姆則因為自己的風俗習慣和信仰與北歐兩國完全不一樣,故而則單獨住在一起。永璿心想自己要的就是這樣的結果,如果這三國聯合起來對自己討價還價的話,永璿也要頭痛的。
通過秘密監視人員的回報,永璿自然曉得自己要麵對的主要對手就是塞利姆跟費雷德裏克。阿道夫的性格比較柔和,幾乎都要被費雷德裏克主導全部的事情。塞利姆則是有著土耳其人的好鬥性格,幾次都在京城惹出不小的是非,最後理藩院不得不加派人手跟在塞利姆的身邊,唯恐他又在天子腳下鬧出什麽事情來。
隻不過三個人對清廷的冷處理都有一些不滿,隻是在除夕的時候接到可以參加國宴的請帖。這讓三人看到一絲希望,畢竟三個人身邊都帶了熟悉華夏帝國風俗的人,而且三人又在華夏生活了大半年,他們自然知道這是什麽意思。清廷在釋放善意,暗示他們,談判的時候到了。
在得知這樣的善意之後沒多久很快有曉得是由精通西方諸國事務的永璿來與他們談判。雖然三方都有點頭痛是這個精明人來談判,這樣意味著很難占到什麽便宜。不過和聰明人談判的好處也是很多的,起碼大家都知道各自的底線在什麽地方,這樣反而容易達成妥協形成最後決議。
俄國史學家稱為“東西合流”的北京談判就這樣開始了……
作者有話要說:人名、時間與時間均為曆史上真實存在的,但是文中所敘與真實曆史有出入,請勿當成史料閱讀。
今日有雙更,猜猜下一更是什麽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