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穿到古代當名士》第47章
第47章

  講學大會貼著端午節舉辦,既看了熱鬧的龍舟比賽當開幕式節目,又不用多花錢,兩下便宜。就是在樹下吃酒的時候,也能看到遠處溪上有人打水秋千——蕩秋千的人從河面一次次高高蕩起來,蕩到最高處翻身一躍,就像奧運會上的高空跳水,激起一片水花和叫好聲。

  嘉賓們看水秋千的看水秋千、做詩的做詩,宋時又找人要來紙筆、圍棋、投壺、雙陸等玩物供他們打發時間。漸漸天將近午,陽光熾烈起來,就有早先安排好的車夫趕著馬車而來,載眾人到交椅山前的宋氏書院裏就餐。

  才飲象洞酒,又食武平魚。

  武平縣依山傍水,雖然海味少些,鮮魚河蝦卻隨手可得。更兼本縣的貓竹夏筍味道特別鮮甜,林中傍生竹簟,到午膳時,便都被翻著花樣做出不同菜色端到席上。

  魚自是要與羊湊一席才能得個鮮字。武平縣住戶多是舊朝從中原一帶遷來的,擅長做的是紅湯的燜羊肉、羊肉煮酒,不過這大會上兼請了全武平的才子名士,也專預備了清淡的白切羊肉、燜糟羊肉。

  本地養羊的人少,故而羊肉菜略少一些,豬肉做的菜更些。六月間的小豬已經閹過了,沒什麼腥膻味,膘還沒全催起來,肥瘦均勻而細嫩。

  吃也吃得精細,蹄膀用硝醃了作水晶肴肉,裏脊剔出來掛糊軟炸;五花肉或用酒煨作東坡肉、或大塊紅燒,或蒸梅菜扣肉,或合冰糖燉成櫻桃肉,或打花刀炸熟,澆紅汁做成荔枝肉……還有剁成精精細細的臊子,蒸做獅子頭、本地風味的釀豆腐,哪一道端出來都令人食指大動。

  另有雞鴨鵝肉,粉蒸、白煮、香糟,都是整只端上。如鵪鶉、黃雀等小飛禽或炸焦了整盤上,或剁成泥做點心,拼成攢盒擺在正菜周圍。

  攢盒卻不算正菜,只是佐酒小吃,裏面多是些糟醃或風乾的魚、肉、雞、鵝、幹鮮果品、鹹點心,還有烤制的五香牛肉乾。

  朝廷禁止宰殺耕牛,唯一能吃牛肉的時候便是在牛將老死時,由官府派人屠宰,才能偶爾得一回肉吃。所以每次遇上殺牛,宋時都會買幾塊回來解饞——牛腩當場就燉,腱子肉或做鹵牛肉、或烤成牛肉乾。

  肉乾大部分都是五香味的,照顧福建人的清淡口味,只在他們這桌有外省官員的席面上,攢盒裏帶了用茱萸油浸的辣牛肉絲。方提學老家在湖廣,也是能吃辣的人,打眼看見紅油,筷子便直接沖著浸在紅油中,表面沾著細細白芝麻粒的辣肉絲下去了。

  辣味濃厚,略帶些苦、辛味道,但苦味一入口就被牛肉乾本身鹹甜香辣雜陳的味道壓了下去,微微的苦反倒爽口。這牛肉乾分明是浸在茱萸油裏的,卻清清爽爽,沒有凝成塊的豬油,也沒有菜籽油的油臭,實不知他家是從哪兒弄來這麼個巧手的廚子。

  他怎麼品也品不出這辣油的做法,便指著牛肉問宋縣令是怎麼做的。

  宋大人笑道:“這茱萸油不是豬油煎的,而是茶籽油煎的,味道自然清新。原先下官家愛吃豬油和香油,自從到廣西做官,小兒見有茶油賣,就常買茶油來吃,不大吃豬油和菜油了。”

  菜油有股氣味,比不得茶油清爽,不過豬油還是比茶油香的,要不是兒子管著,他倒寧可多用豬油做菜。

  宋時正在這桌上陪坐,便主動起身解釋:“茶油質輕而清,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能補肝明目、益腸胃,常吃能使人體輕健,不易積鬱痰濕……”

  他當年帶團到江西,有一家合作的旅遊用品紀念商就是賣茶油的,他還背過人家給的一個朱元璋登基之後封茶油為“禦膳用油”的宣傳軟廣,帶團上人家店裏掃貨去呢。

  這要不是大鄭太祖提前穿越過來改變歷史,他現在就能搞明白那故事是真的還是茶油廠家特供的明史了。不過故事可以存疑,茶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油酸、亞油酸倒是真的,比吃動物油健康。

  方提學笑道:“你竟還懂得些醫理?本院家鄉也有人賣茶油,只是不如賣菜油的多,素來也少吃它。若真有你說的這些好處,往後倒該多買它來吃了。”

  宋時連忙謙虛道:“學生哪里懂得什麼醫術,不過是見鄉民種此樹榨油做營生,多問了幾句,又往醫書上查了查罷了。”

  方提學看著那盒紅豔豔的牛肉絲,便不由得口舌生津,一定點要誇他:“朱子曰:論先後,則知在先;論輕重,則行為重。能知百姓艱辛,肯做實學,便不負你這些年讀的聖賢書了。”

  他遵奉的是朱子理學,愛講“知行常相須”。

  下午講學大會召開,登臺講課時,他講的也是朱子的知行論:“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立。”

  知行雖有先後輕重,卻不能拆分,兩者便如人之眼與足,若少一樣便無法窮究天理。

  做學問者須窮天下之理,知天下之事。然而若僅是知之而未親自行之,則其“知”也非真正通透完全的“真知”;只有待親自“行之”之後才能深入理解所求之理。知與行相互推進,知之愈明而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知行之說雖是人人都知道,但方提學講來深入淺出,又引東南三賢中另外兩位的“致知、力行互相發”“知行相須互發”,及其弟子陳淳“知行互發並進”的說法,層層遞進、步步剖析知與行相因相須的道理。

  這一講足有一場大課的工夫,台下寂然無聲,都細細記憶、琢磨著提學所講的道理。

  宋時也在台下拼命記筆記——這可是提學大人親講的,他秋試還要在本省考,到時出卷子的考官仍是方提學,記下提學的理念,考試時才能把握中心思想不跑偏。

  台下不少人都跟他是一樣的心思,提學自然明白此意,只靜靜等著他們。直到講學停下來一會兒了,台下眾生才回過神來,在宋時引導下起身謝方大人授課。

  方大人淡然一笑,朝台主席上坐著的宋縣令點了點頭。

  不一時宋縣端著官袍下擺走了上去,親自作主持人,對台下學子們說:“諸人若有不解之處,可用一幅紙寫下自己要問的問題,密密折好。待會兒將有衙差捧箱過來收取,大會結束時講學的兩位大人、兩位老先生都將于其中各挑三個問題作答。”

  不能按著記者招待會來,讓他們張口就問,得像網路採訪一樣篩選出合適的問題。

  但就這麼個提問機會,平常也輕易落不到這些普通生員身上。台下眾人一片譁然,連筆記都顧不上補了,連忙搜腸刮肚地想著自己要問什麼,或與同鄉好友商量,眾人同問一個問題,好叫抽中的機率更高。

  方提學聽著底下嗡然議論的聲音,卻不下場,而是掃了掃台下,清咳一聲,朗然道:“方才我講的‘知行相須’之理,可曾講得明白了?若已確知此理,問題便可不限於‘知行’。”

  噫!這不就可以圍著四書提問,多打聽得幾分明年秋試的考題了?

  眾生連忙又把剛寫下的“知行”字眼劃去,冥思苦想如何提問才能套出考題。方提學高臺上將他們的小動作盡收眼底,含笑搖頭,緩步走到台下領導席中,回頭敲了敲嘉賓席宋時的桌子,輕鬆地問了一聲:“諸生此時都已知我所講,正思量著該再問本院什麼,你這學生卻只顧書寫,莫非還不曾‘知之’?”

  宋時一心聽提學講課,根本沒在研究考題,是以被點名時也是氣定神閑,心態平穩,站起來應了一聲“是”。

  他不只背過好多篇寫到“知行相須”的論文,還掌握了王陽明聖人“知行合一”的心學理論以及或王夫之“行先知後”的唯物主義知行觀,甚至能現場把哲學理論往前推進六百年。

  不過方提學不是真要聽他報告,他也就以同樣輕鬆的口氣答道:“學生今日聽了老師講課,只算初得‘知之’,此後還須多用功讀書,以行促知,待到秋闈中掙下一個功名,才敢對老師說一聲又深‘知之’。”

  方提學朗聲笑道:“你這學生倒是膽子大,凱有拿聖人言辭作排調的道理?本院倒看看你明年能拿個什麼成績——你莫以為回了京我便追究不著你,這裏還有個桓通判是你親師兄,我到時候只找他要鄉試名錄!”

  宋時低下頭謙恭地說:“老師放心,到時候學生必定親自把名次遞到老師面前。”連卷子都得遞到老師面前,考多少名就全憑老師填了。

  方大人尚不知道他的膽子叫自己養肥了,敢在福建考舉人,只想著順天鄉試易過,他又有個好師兄在身邊指點,蹉跎不了幾年,便滿意地揮揮袖叫他坐下。

  他自己也坐回首席,對身旁的桓凌說:“桓世侄與宋子期相好,來日也替他補習補習。你們師兄弟若都做了少年進士,說出來也是一樁佳話,你先翁面上也有光彩。”

  桓凌應道:“我們也正有這般打算。師弟過完端午也要和我回府裏,到時候還要叨擾年伯,望年伯不棄。”

  他自然地大包大攬,將宋時的事說得像自家身上的事一樣,方提學也沒意識到什麼不對,直接應了下來。

  此時宋縣令正在臺上主持,並不知道已經有人不聲不響地頂替了他這老父的位置,為他兒子的事跟老師溝通,仍是兢兢業業地在臺上主持,請下一位講官,前吏部文選司郎中張大人上臺。

  他們排講座順序是按著在職時的官職順序來排的:方提學雖是七品禦史,卻位卑權重,在京三品大員也要在他面前折腰的,自然無人敢排在他面前;之後便是曾任五品吏部郎中,卻早早拋下實權清貴之職,回鄉作了一位講學名士的張郎中;在湖州知府任上告老致仕的王大人;最後才是見任六品通判的桓凌。

  張郎中自己開書院授課,講學經驗豐富,並不講理學,而是講跟考試有關的基礎理論——立國百四十年來,《大學》《中庸》題都出得差不多了,考題最可能出自《論語》《孟子》,而《論語》又是記錄孔子言行之書,更可能出題,他便摘了一段“八佾”來講。

  而王知府是做了多年親民官的,以實務為先,講的是朱子傳人陳淳的《北溪字義》。

  陳淳講“力行為主,致知副之”,較之朱子的說法更合他的心意。不過之前方提學講了“知行相須”,他不能再接著講知行,便講了《北溪字義》中的“敬”。

  朱子講“居敬窮理”,他便從這個“敬”字講起,給台下眾生講如何持敬修心:無事時心平氣靜,不神遊外物,有事時則心中只裝這一件事,不要被第二件、第三件動搖。

  雖然跟考試無關,也不是教材主編朱子本人的思想,宋時還是很認真地聽了——這個持敬工夫對拖延症也很有用啊。要是真能做到專心一事,不被閒書、雜事、門外賣東西、打球的聲音打攪,學習效率肯定能提高不少!

  回來寫個座佑銘貼牆上。

  王知府講學終了,台下眾人照例起身致謝,然後研究該向他提什麼問題。宋時飛快地寫了一個中庸題折起來,便注目眼前座席,一眼不眨地看著桓凌朝臺上走去。

  終於輪到他師兄講課了。

  他親師兄,學問特別好,能考全國前十的!

  他的腰板兒悄悄挺直了幾分,抖擻精神、抓緊毛筆,只等著記下他整場講座內容。

  作者有話要說:  參考

  評《詮釋與構建——陳淳與朱子學》 熊循慶

  北溪字義 宋 陳淳

  朱熹與王陽明知行關係比較 張慧霞

  再談朱熹的知行觀 傅小凡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