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玩宋》第196章
第一九六章 趁機自誇

 歐陽修這次目的明確, 找到王雱就把討論稿塞他, 又與旁邊的官家說起此事是王雱起的頭, 這西南之策理應由他來寫。

 官家一聽,是把好事留給王雱, 點頭應了下來。

 歐陽修了卻了這事, 便想起一開始的來意, 問起王雱是不是又出了什麼新主意。

 官家心裡也好奇,和歐陽修一起望向王雱。

 王雱和官家抱怨:“肯定是阿頊給您講的,他總憋不住話!”抱怨完了, 他才接著往下說, “我這想法還不太成熟, 準備琢磨琢磨再把摺子遞上去,免得我岳父又說我胡來。”

 官家樂道:“沒關係, 你不用怕你岳父,只管先和我說說。”

 歐陽修見王雱又見縫插針地告司馬光的叼狀,感覺司馬光嫁女兒可嫁得真糟心!

 官家都開口了,王雱自然不再推搪,簡明扼要地把這報紙的設置給兩人講了。

 王雱還把活字印刷術也提了一嘴。這東西的應用面並不廣,畢竟民間識字率還是需要好好提高, 但這對朝廷來說不成問題,朝廷不缺每天划水不干事的讀書人,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讓他們排個版還是可以的。

 之所以搬出這個更適合英文操作的利器, 主要是要頻繁印刷的話恐怕用不了幾天雕版就堆積如山, 浪費至極。

 歐陽修聽說有這種東西,很快想去觀摩一二。官家也動了心思,著人取來便裝換下,三人一起出了宮前往方氏印坊去觀看活字印刷技術。

 活字選的材料自然是鉛合金,原理人人都可以看懂,只不過鑄字過程要經過漫長的摸索才能完善。

 王雱給官家和歐陽修都戴上和工匠一樣的防護套裝,領著他們去看原始的鑄字機。這鑄字機內有字模,將鉛合金放進去燒開熔爐,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就能夠把整批大小均一的活字鑄成。

 官家與歐陽修都是頭一次近距離接觸這種接近工業生產的場景,都感覺新鮮又好奇。等聽王雱說裡頭用了鉛做原料,官家才明白為什麼工人們都要做好防護措施了:他還記得上回慘死在太醫局的泥鰍!

 看完鑄字,王雱又帶他們去看新型印刷機。這印刷機設計精巧,配合活字使用很是便捷。

 王雱讓人現場排一篇《醉翁亭記》給官家兩人示範一下。

 歐陽修一陣默然,也不好叫王雱別排,只能站在官家身邊看著工匠們熟門熟路地開始編排。歐陽修奇道:“怎地他們都記得?”

 王雱神秘一笑:“自然知道。”這些工匠並不是普通工匠,而是他們的專業研發人員,還是十幾年前他們弄的那個蒙學出來的。當年那批人之中,想考科舉的考科舉,不想考科舉的便投身科研工作。方氏給了他們極好的研發環境,他們既不用入工匠戶籍,又可以申請足夠多的專項資金!

 最重要的一點是,只要是走這個途徑上來的,就曾經背過王雱劃出來的《義務教育必背篇目》,《醉翁亭記》就在其中!

 正有條不紊排版中的研發人員裡頭還有人能分心回一句:“因為這是必背篇目!”

 聽聽這小夥子痛苦不堪的回應,就知道他曾經經歷過“朗誦並背誦全文”的苦難!

 歐陽修對這必背篇目很感興趣,不過眼下要緊的是看看這活字印刷術的應用。幾個年輕人手腳麻利地排好版,用上特製的油墨開始印刷,歐陽修嗅見空氣裡的油墨氣味,問王雱:“這用的不是尋常的墨吧?”

 王雱道:“那是自然,這是特製油墨。”他簡單地把這種新型油墨添加的材料與歐陽修講了,要讓普通的墨均勻分佈到活字上並不容易,所以方洪讓人用各種油料反覆嘗試,才琢磨出這種方便好用的新型油墨。

 便是放到雕版印刷上,這油墨也好用得很。

 當然,若沒有沈括研究和推廣多種優良油料作物,想要大批量生產這種油墨也是不可能的。

 官家和歐陽修聽著王雱介紹每一個環節匯聚著多少人的心血,等分別捧起一篇剛剛印刷出來的《醉翁亭記》時就感覺心中百味翻騰。官家感慨:“朝廷養著許多工匠,卻不曾做出這樣的事物!”

 王雱聽官家這麼說,當場又發表了一點小看法:朝廷的工匠是天底下最好的,供給官家、宗室、百官的器物也是天下一絕。他們無論是技術還是見識都遠超於民間的工匠,只是發展路線比較單一,都往求精求貴上面走了,求新求奇的東西往往被稱為奇技淫巧!

 事實證明,這些“奇技淫巧”正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發明!所以可以做做規劃,求精求貴要鼓勵,求新求奇也要鼓勵,只要能做出對朝廷、對百姓有用的東西,就該多加獎賞!

 宋朝也有技術崗位,不過這些伎術官的特點是地位低、薪水低、陞遷空間低!雖然入職門檻低,真正優秀的人卻不會看這些崗位一眼。

 至於官用工匠,那就更是底層的存在了,一般有三個來源:第一,廂軍,這是骨幹力量;第二,罪犯或奴婢;第三,僱傭的民間工匠。

 一般來說,民間工匠的日子比官用工匠的日子要舒坦,因為宋朝的商品貿易非常發達,只要有一技之長總能賺錢。相比之下,官用工匠領著固定工資,主要以完成上頭的任務為主,不需要經受市場的考驗,自然不會鑽研各種新奇的技巧。

 隨著格物學的推廣,洛陽那邊培養出來的技術人才也逐漸到了進入朝廷的時候。王雱領官家過來親眼看看這新式印刷技術,為的就是讓朝廷更重視技術人才!

 要是學校培養的方向是死方向,對學校未來的發展可不好,肯定要把技術人才的前程擴寬點才行!

 還有什麼僧侶道人,各地一抓一大把,往往只要出家為僧就能免賦稅徭役,各地佛寺道觀還有寺田觀田配給。這些也都是潛在的科研人員苗子,尤其是道人還搞煉丹,一看就是學化學的料!若是能說動他們幹點活兒,也不算白白送他們田免他們賦稅徭役!

 王雱帶著官家兩人觀看完印刷過程,乖乖巧巧地和他們一起往回走,沒立刻提什麼“提升工匠地位,大搞生產變革”。

 事情得循序漸進地來才行!

 歐陽修回去後已經快到下衙的時間點。

 韓琦道:“讓你別一去不回,你反倒去更久了。那小子又拉你去做什麼了?”

 歐陽修也賣起了關子:“過兩天你看看《國風》便知道了。”歐陽修回來的路上已經與王雱商量過,打算先在《國風》上為報紙和活字印刷術造勢。

 歐陽修沒管韓琦他們的心情,兀自琢磨起文章的寫法來。這文章大致就是寫他在印刷工坊的見聞,略過技術細節,直接開誇此技術之巧妙,“活字印刷”的“活”字讓他感覺文壇將注入無限的活力!

 王雱這邊得了官家的許可,積極地籌備著報紙的前期準備工作,務必做到摺子呈上去後立馬能投入運作。

 在信息滯後的時代,報紙的用處還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對於官員和商賈來說。官員可以從報紙上得知朝廷的風向,商賈則能夠看到政策和各地商品盈缺!前提是,報紙能做到它應有的真實性和時效性。

 這一點普通人很難做到,得依賴於龐大的朝廷機構才能獲得足夠多的、及時的資訊。

 而想要把這些資訊提取出來,又需要專業人士處理浩如煙海的“原材料”。

 王雱要做的,就是挑選出適合的人手。

 王雱這邊日常忙碌和回家陪媳婦,《國風》編輯部卻已經炸開了,都是選編過《國風》的人,哪會不明白報紙這一新載體的意義。它的文學性肯定比《國風》低,更傾向於面向大眾的撰寫方式,這就注定了它的受眾會比《國風》要廣。

 歐陽修還在文章裡提到朝廷會用一種全新的活字印刷術來印刷這個報紙,寫得噱頭十足,連用的墨都比尋常墨要香多了!這可把眾編輯撓得心癢無比,有心想要去觀摩一二,卻又覺得這種要求太唐突,不好提!要是人家這活字印刷術是機密技術,怎麼好給你隨便看?

 蘇洵也是《國風》編輯之一,他看完文章後立刻蓋上自己的戳表示這文章自己覺得可以刊出。

 其他人給出了同樣意見。

 新一期的《國風》下印之際,蘇洵去尋老朋友司馬光說話,和司馬光說起報紙和活字印刷術的事。

 司馬光道:“那小子也沒和我提過。”他想了想,讓人去把司馬康喚來。

 司馬光親自發問,司馬康不好不說,只能老老實實交待王雱早把他們編入實習生隊伍,要他們學著處理各方資訊!

 司馬康跟著王雱歷練久了,少了幾分同齡人會有的稚氣,多了幾分穩重老成。他說話也有條有理:“姐夫說這東西其實不新鮮,朝廷每天都會收到各地邸報,其中如果有重要的消息會貼在宮門外公示。許多官員懶得去看,經常花錢僱人去把邸報內容抄回去,現在我們只是把這些邸報利用起來而已。”

 這個司馬光也是曉得的,因為就連台諫之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人,反而是親自去看邸抄的人顯得比較奇怪。

 司馬光道:“他倒是什麼腦筋都敢動,才去集賢院沒幾天就打起了邸報的主意。”

 蘇洵對報紙這個新事物很感興趣,從司馬光那兒離開後便回家與蘇軾商量起來,他想不干《國風》這邊的職務了,去搞這個報紙!

 蘇軾一聽還有這樣的事兒,眼珠子一轉,勸蘇洵說:“爹您才去《國風》那邊沒多久,這麼快提出換地方怕是對不住歐陽公的推薦。”

 蘇洵想了想,覺得蘇軾說得有理,便歇了這念頭不再多提。

 蘇軾勸好蘇洵,回院子裡和王弗說了一聲,大搖大擺地抱著酒尋王雱去。他目前的職務和王雱沒什麼交集,因此都不曉得王雱最近又搗騰了新東西,聽他爹那麼一提他肯定得摻一腳啊!

 蘇軾和王雱熟悉得很,見面就把酒開了,倒滿兩杯和王雱抱怨:“你說你,有好玩的事也不叫上我,要不是我爹回家後提了一嘴,過幾天就要和其他人一起擠破頭了!我不管,反正你得給我留個位置,我也要一起搞這個報紙!”

 王雱哪能讓蘇軾訛上自己,堅決不承認自己把蘇軾忘了,有板有眼地說:“那肯定少不了你,畢竟你當初讀個信都能分析出一本書哪些內容是我寫的,讓你來把關再適合不過了!我是想著準備停妥之後再尋你說這事兒!”

 蘇軾聽了便高興起來,洋洋得意地與王雱說起自己忽悠蘇洵的事。

 王雱送走蘇軾後給王安石寫信,毫不猶豫地把蘇軾賣了,趁機自誇一句“您看看,和蘇子瞻比起來我真是好兒子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