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升官發財在宋朝》升官發財在宋朝_分節閱讀_221
聽完李夫子喜氣洋洋的講述後,陸辭既是好笑,又是感動,還有幾分心疼。

“先生們一路行來,實在太辛苦了。”

他不由張開雙臂,溫柔地抱住了這位明明一大把年紀了,還千裡迢迢地趕來,隻為親眼見證自己的榮光,對自己親口道一句賀的恩師。

李夫子隻穿著一件洗了無數次的舊襴衫,抱上去時,更是能清晰地感覺出對方的清瘦,仿佛只剩一把骨頭。

李夫子被陸辭突如其來的舉動弄得一愣,下意識地掙了下,又還是不動了。

他輕輕地在陸辭背上拍了拍,趁著陸辭此時看不到他的臉,飛快地用粗糙的指腹擦了擦不斷往外掉的眼淚珠子。

擦完之後,李夫子才抬起頭來,剛想說點什麽,就對上了目睹父親友人掉淚珠子的滕宗諒,那副既是不知所措,又很是欲言又止的微妙眼神。

李夫子:“……”

他一時間有些惱羞成怒,被陸辭放開之後,反倒把這尷尬瞬間化成了中氣十足:“你看看你,難怪已經二十好幾,還是第二次考了,都還不如攄羽!就這沒眼色的勁兒!乾杵半天了,都不知給攄羽倒杯茶嗎!你你你——”

在柳七幸災樂禍的注視中,被噴了滿頭唾沫星子的滕宗諒一邊跟朱說搶倒茶的活兒乾,一邊覺得這位根本不講道理的夫子簡直偏心偏到沒邊兒了,隻知對攄羽噓寒問暖,卻害他滿腹冤屈。

真按齒序來算,怎麽說都該是陸辭給他倒茶,而怎麽都輪不到他給陸辭倒茶吧?

作者有話要說:北宋官製還是很複雜的……說實話我看完幾本書後還是很多地方沒搞懂,而且因為官製在不斷改革,就更容易讓人困惑了。

現在把我看到的一些相關內容逐步放注釋中,你們一時間記不住也沒關系,反正陸辭升級的時候你們會看明白的。現在只是一筆帶過,我也更不方便在文裡進行科普,以免佔用字數。

注釋(今日的全出自《兩宋文化史》一書):

1.選人一般又稱幕職州縣官,是低級文臣階官和地方官的總稱。

選人須經磨勘(考核)和一定員數的舉主推薦,根據本人有無出身和達到規定的考數(任職滿一年為一考),才能升為京、朝官。選人改為京、朝官,初任必須擔任知縣。

2.升朝官乃指可以朝見皇帝和參加宴坐的中、高級官員的總稱。北宋前期,文臣自太子中允,武臣自內殿崇班以上為升朝官。

3.一般官員都有“官”和“差遣”兩個頭銜,有的官員還加有“職”的頭銜。“官”是指正官或本官。宋初利用唐朝的三省六部等官名組成官階,在成為官階的名稱後,失去了原有的意義,變成了官階的一個資級,不再擔任與官名相應的職務。

這些官名隻用以定品秩、俸祿、章服和序遷,故稱正官或本官,又稱“階官”或“寄祿官”。

4.階官按年資升遷,如果不擔任差遣,一般不能領取俸祿,而差遣則根據朝廷的需要和官員的才能,進行調動和升降。所以,真正決定官員實權的不是階官,而是差遣。當時士大夫“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勳、爵邑有無為輕重”

5.升遷:

北宋前期,京官以上分為三大類:自將作監主簿到秘書監為一類,自左、右諫議大夫到吏部尚書即兩制、兩省官為一類,宰相和執政官又為一類。

第一類官員根據出身、卿列館職、蔭補人、雜流等大致分為四等;同是一官,遷轉不同。前二等人可超資轉官,後二等人逐資轉官。第二類官員,因“論思獻納,號為侍從”,“皆極天下之選”,所以不再分等,共十一轉。第三類官員,須曾任宰相者才能升轉,可超等升資,宰相每次超三官,執政超二官。

6.至於差遣,也有一系列法度,如自監當官升知縣,知縣升通判,通判升知州,都以兩任為限。這種升轉方法稱“關升”。選人升為京朝官,須經專門機構的“磨勘”手續,才能“改官”為京朝官。

7.成資:所謂資,即官員升遷的等級,一般是指官階;同時,官員任職期滿也稱“成資”。

8.磨勘:

宋朝稱官員升遷本官階時的考課為“磨勘”。京朝官升轉都有一定年限,在任期內每年由上級長官考查其功過,再由審官院、吏部等專門機構複查其考績優劣,而後決定升轉本官階。

考查的標準因職務而異,一般用“七事”考查監司,七事是“舉官當否”、“勸課農桑,增墾田疇”、“戶口增損”等。用“四善”、“三最”考查守令。四善是“德義有聞、清謹明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三最是“獄訟無冤、催科不擾為治事之最”,“農桑墾殖、水利興修為勸課之最”,“屏除奸盜、人獲安處、振恤困窮、不致流移為撫養之最”。考查分成三等,七事中達到五項列為上等,達到三項列為中等,其他為下等。選人須經磨勘合格,才能改為京朝官,稱“改官”。

9.館職:

秘書監在一般情況下,只是徒有其名而已。而館閣職務卻是個肥缺,不僅聲名顯要,而且是擢升高級官僚的重要途徑。因此,從北宋到南宋,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如歐陽修、包拯、王安石、司馬光等,大都曾廁身於館閣。

館職的工作,主要是編校三館秘閣的藏書,擔任官修書籍的編纂,參預朝廷大典及政事的討論。

在官階升遷方面,館職人員也有特殊照顧。宋代文官,無出身不帶職的,三四年不犯錯誤才只能提升一級;若帶職的,則可以破格越級提升,甚至有提升五級的。特別是中央高級官員,大多從館閣中挑選任用。館職人員在中央,可升到兩制(翰林學士、知製誥)、兩府(政事堂、樞密院),攀登統治集團的最高層。

歐陽修在仁宗慶歷三年(1043)上疏說“臣見比年外任發運、轉運使、大藩知州等,多以館職授之”,可見一為館職,便得為一路一州的大員。從館閣選拔官員的原因是“國朝館閣之選,皆天下英俊”。仁宗皇帝就曾說過“設三館以育才”、“館職所以待英俊”。

擔任館職非同小可,“一經此職,遂為名流”,但不是可以容易得到的。宋代前期,授予館職要經過考試。就是進士及第、高中狀元,也必須擔任一段時間官職後,才能應試入館;至於一般官員,須經大臣推薦後才準考試。應試科目,元豐以前“試詩賦各一”

館職的授予,真宗以前比較嚴格。程俱在《麟台故事》記載:真宗鹹平(998-1003)年間,“王曾為進士第一,通判濟州,代還,當試學士院。時寇準作相,素聞其名,特試於政事堂,除著作佐郎,直史館”。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十二月,王欽若、陳彭年等抄校崇文院書籍,朝廷為補充館閣人員,命吏部從京官和地方官有才學的人中選送,然後先初試挑選,送學士院試詩賦論,合格後才能擔任館閣低級官員。授予館職後,還要接受考核,成績優秀者才得以升遷。但真正擔任要職的究屬少數,多數另行派往地方任職。然而仁宗以後,卻越來越寬松。

10.俸祿:

宋朝官員的俸祿,包括正俸(錢)、衣賜(服裝)、祿粟(糧食)、茶酒廚料、薪炭、鹽、隨從衣糧、馬匹芻粟、添支(增給)、職錢、公使錢以及恩賞等。宋初官員俸祿較低,且部分給實錢,部分折支其他物品。如三班奉職月俸僅七百文、驛券肉半斤。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第一次普遍增加文武職官俸錢[注釋]:三師、三公、仆射各增加二十千,三司、禦史大夫、六部尚書、中丞、郎、兩省侍郎等各十千,京官、大使臣各兩千,小使臣各一千五百或一千;文臣中幕職州縣官等依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