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升官發財在宋朝》升官發財在宋朝_分節閱讀_20
然而壞心眼的陸辭在調侃夠他了後,根本不打算給他任何辨說的機會,笑眯眯地牽著他,就往前走了。

路途並不算遠,燈會上肯定熱鬧非凡,屆時人山人海,既需要能夠靈活地穿行在人流中,還要講究個沿途悠閑觀燈的情調……

考慮到這幾點後,陸辭直接連驢都不準備騎,決定就這麽邊走邊看了。

而燈會帶來的瑰麗夜景,也確確實實地未叫任何人失望。

他們去得比較晚,卻又算趕了巧,燈會正進行到最熱鬧的時候。

明花歸千樹,玉壺光轉,魚龍舞罷,星落如雨。

一百多年後的辛棄疾在觀燈會盛況後文思泉湧,洋洋灑灑地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同樣在一百多年後的南宋畫家李嵩,繪下了廣外人知的《觀燈圖》;因這佳節盛景而誕生出的詩篇,可謂數不勝數。

只可惜十幾年後定將揚名於世的范公范仲淹,在頭一回見著如此如夢似幻的燦麗場面的情況下,除了目不應暇,心笙蕩漾外,壓根兒沒想著費神去做什麽驚世詩作。

在他過得乏善可陳的前十幾年裡,哪怕窮盡言辭,怕也難描繪出如此盛美的畫面:街道兩側遍布提前扎好的燈山,當它們齊齊亮著時,幾乎要將黑夜都照得亮如白晝;棚樓裡正上演著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鼓吹樂聲不絕於耳,而且哪怕隔得老遠,也能清晰地聽到一陣陣歡呼叫好聲排山倒海而來;最後是數之不盡的鋪席,街上羅綺如雲,多是平日難得出門的姣姣;跟在她們身邊的,則是打扮得胡裡花哨的風流少年;倚在闌乾上咯咯嬌笑的,則是媚態橫生的妓女……具匯在一起,構成了最繁盛浩鬧、生機勃勃的畫卷。

相比之下,陸辭就要淡定多了,不但能時不時拽一把快撞人懷裡的朱說,還能隨時觀察周圍。

他可沒忘記,那位頗有幾分難纏的楊小娘子,也會來燈會。

在摩肩擦踵的洶湧人潮中,陸辭沿途果真就遇見到了無數拖家帶口出來看燈的熟人,為避免出現被一堆人拉住敘話、寸步難行的狀況,他明智地一早就在一家攤販處買了兩個精致的面具,一個戴自己臉上,一個扣給了朱說。

這麽一來,總算能順順利利地逛完這場燈會了。

盡管朱說沒比自己小幾歲,陸辭潛意識裡卻總忍不住將吃過不少苦頭的對方當小孩兒看——別看來之前他還調侃對方莫買多了漂亮的花燈,結果朱說只顧著看了,卻是他但凡見著什麽有意思的小玩意兒,就挑著買了下來,隨便編造各種理由,總之就是要塞到朱說手裡。

結果剛走完一條街,朱說不僅兩手沒了空閑,就連臂膀上都快掛滿了。

陸辭終於收手,不再亂買一氣,還良心發現地幫朱說拿了幾件在手裡:“你累不累?”

朱說起初太過興奮,並不覺得疲累,便立即搖頭。

於是陸辭又跟著他逛了整整一個時辰,看著原來無比擁擠的人群,漸漸變稀變薄了,朱說面上也難掩倦色,便適時道:“逛這燈會,也是頗費體力的事情。既然離得近,不若我們先回去一趟,將買的東西放好了,再回到這來。”

朱說搖頭,理智回爐後,頓時對顯然是為了陪他才多逗留了這麽久的陸辭充滿了愧疚:“多謝陸兄,我已逛夠了,不必再回來此地了,你也早些好好安歇才是。”

陸辭莞爾道:“既然你都堅持了大半宿了,何不聽我的,再撐片刻?定不讓你後悔。”

朱說雖然不解,但見陸辭是真想回來一趟,便毫不遲疑地點頭同意了。

二人將手裡東西放回家中,再回到之前舉辦燈會的場地時,人已走了絕大半,然而大街小巷上,卻多了行為古怪的一些孩童,一直躬身,往前慢慢走著,時不時俯身去拾了什麽,明顯不是為看這殘燈來的。

朱說心念微動,未來得及細想,陸辭已給他分配好一條沒別人找的路了。他往朱說手裡塞了一盞燈,笑道:“方才鬧元宵時得了燈趣,現該得些拾趣了。你不妨仔細點找,若是運氣不錯,怕是一年的房租都能有著落了。”

因來觀燈的女子眾多,又多戴翠佩珠,穿金戴玉,她們在人潮之中,哪怕是被輕輕擠了幾下,也極容易遺落首飾下來。

這樣的墮翠遺簪,皆被當做無主之物,即便官府知曉,也盡縱容這份‘拾尋遺寶’的小趣,並不對它的新歸屬是否正當做出任何仲裁。

陸辭早不比初來密州時的拮據,自去年起就不再參與‘尋寶’,不去發這靠運氣的小財了。

這回只是為帶朱說來體會一下諸多樂趣,也是想幫朱說一把。

若能拾到一些好的,起碼能讓對方手頭寬裕一點,不用老過得緊巴巴的。

陸辭並未認真去尋,然而墜飾太多,他粗略一撿,也得了十來件。

他隨手收入小布兜中後,就去跟朱說會合。

只不過,等看清楚朱說的大收獲後,陸辭竟難得地失語了。

少頃,又忍不住笑著感歎:“你這運氣,可真是不錯啊。”

——怕是兩年的房租都夠了。

作者有話要說:注釋:

1、唐時白帝城的“萬竹蟠”和竹筒取水法:

杜甫的《引水》詩為證:“月峽瞿塘雲作頂,亂石崢嶸俗無井。雲安酤水奴仆悲,魚複移居心力省。白帝城西萬竹蟠,接筒引水喉不乾。人生留滯生理難,鬥水何直百憂寬。”瞿塘峽山石堅硬,無法打井,人們便以成千上萬的竹筒連接成一個引水網絡,將城西的長江水引入城內。這種“接筒引水”的技術自然流傳至宋代。

蘇軾也提了類似的建議,他給廣州的好友寫信,說城外蒲澗山(即白雲山)有泉,可在“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續處,以麻纏之,漆塗之,隨地高下,直入城中。又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為小石槽以便汲者”。這個供水網絡,跟白帝城的“萬竹蟠”一樣,有點像今天的自來水管道了。

(《宋:現代的拂曉時辰》)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