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升官發財在宋朝》升官發財在宋朝_分節閱讀_869
內侍趕緊應聲,得命去了膳房。

其實蛤蜊在膳房裡還有剩不少,禦廚正不知如何處理呢——早在三天前,掌管內物料庫的監官便有心買了二十八枚,為讓皇帝嘗鮮。

趙禎隨意嘗了幾口,覺得味道不錯,便問了幾句。

但他在得知每枚價格高達千錢後,頓覺奢靡太過,哪裡還覺得美味,隻覺食不下咽,再不願見蛤蜊出現在桌上,立馬叫人端下去了。

被官家認為太過奢侈,不願食用的剩余蛤蜊,就成了所有人眼中的燙手山芋。

雖說在京中多的是好食蛤蜊的富貴人家……可難不成官家都不舍得用的海鮮,他們身為廚子,卻敢私昧了麽?

若將蛤蜊退回,又懼官家會認為此舉擾民。

正當他們進退兩難時,得知官家忽然改口,暗示讓他們將剩下的所有蛤蜊全給烹飪了端上時,對無形中解了這一困局的那位陸節度,最被架在火上烤的那位辦錯事的監官,幾乎快感激涕零了。

當蛤蜊被端上後,一直頗感窘迫的小皇帝總算認為有稍微上得了牌面的菜式,才小小地松了口氣。

他記得清楚,從前爹爹人還清醒,也最寵小夫子的那陣子,不僅調侃了對方的‘饕餮’之名,還頻頻賜下禦膳,一賜便是一席,其中不乏山珍海味。

與爹爹的賞賜相比,他的……實在過於寒酸了。

他一邊招呼小夫子多用蛤蜊,一邊也動了筷,卻自始至終都不願碰那道被他認定過於奢侈的海鮮。

陸辭歎了一聲,非但沒去碰那道菜,反倒將筷箸擱下了。

趙禎愣了愣,不禁有些心虛,低聲詢道:“是菜式太不合小夫子喜好麽?”

陸辭搖了搖頭,低落道:“思及亡母往事,一時悲難自製,還請陛下恕罪。”

趙禎這才意識到,自己剛剛聽得興起,竟是全然忘了之前準備多安慰喪母未久的打算。

他不由感到些許歉疚,正要開口,陸辭已黯然說道:“可憐天下父母心。見桌上蛤蜊……”

他接下來所講述的,正是他年少家貧時,逢年過節,明明家中艱苦的娘親仍堅持要為他縫製新衣,拿自己節衣縮食的錢來備上一桌好吃食,不令他窘迫難過的情形。

見趙禎聽得面上滿是隱忍的傷懷,陸辭忽將話鋒一轉:“尤其是後來日子好過了,娘親也始終不忘節儉,就為多攢些銀錢,以免我哪日沒落了吃苦挨餓,這份好意,著實令我心如刀割……為人子女,見娘親如此節儉艱難,口中縱有山珍海味,又如何品嘗得出好滋味來?”

“那又何必呢?”

趙禎感慨了句,還未回過神來,就見小夫子微微一笑,極自然地夾了兩枚蛤蜊,放入了他的碗中:“天下黎庶,皆為陛下子民,就如子女待父母一般。哪怕只為了讓下官不再戰戰兢兢,用這蛤蜊多幾分心安,也請陛下兢兢業業之余,待自己略微好些。”

未及冠的少年郎,正是意氣風發,肆意妄為之時,趙禎卻因一早身居高位,始終謙抑包容,唯一的小小奢侈,不過是讀一讀柳七的話本。

看著碗裡的蛤蜊,趙禎才恍然明白過來,小夫子拐彎抹角地講了這麽一件往事,究竟是為了什麽。

——是小夫子在心疼他。

他眼眶微燙,微不可察地點了點頭,低下頭來,將蛤蜊夾起放入口中,細嚼慢咽間,隻覺蛤蜊比上回所嘗到的還要來得美味百倍。

作者有話要說:注釋:

關於蛤蜊和仁宗-《原來你是這樣的宋朝》,‘宋仁宗寬容對待謠言’一章,摘抄如下:

“電視劇《蘇東坡》中有個情節,說蘇軾、蘇轍進士及第後,參加製科考試(一種為選拔人才而特設的考試),蘇軾提交的策論將矛頭直指宋仁宗:“陛下近歲以來,宮中貴妃已至千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坐朝不聞諮議,便殿無所顧問。”蘇轍認為兄長說得太過火了,恐怕會惹來禍端。果然,宋仁宗看了策論後,龍顏大怒,欲治罪蘇軾。

這個情節確有所本,但首先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其實是弟弟蘇轍(而不是哥哥蘇軾)在策論中抨擊皇帝“歌舞飲酒歡樂失節”、生活奢侈糜爛。蘇轍中進士時十九歲,四年後參加的製科,也才二十三歲,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紀。大概他又在坊間聽到了一些人對宋仁宗的議論,“聞之道路”,覺得應該告誡一下皇帝。

蘇轍的言論,在朝中引發了一場小小風波,有大臣提出,“陛下恭儉,未嘗若是。轍言狂誕,恐累盛德,乞行黜落。”建議仁宗罷了蘇轍的功名。大臣說宋仁宗“恭儉”,倒不是溢美,因為仁宗對自己的私生活確實是比較克制的,曾有一年秋天,京師的市場剛剛出現海鮮蛤蜊,內廷尚食局也買了二十八枚給皇上嘗嘗鮮,仁宗問:“其價幾何?”答“每枚千錢”。仁宗很不高興,說道:“我常誡爾輩不可侈靡,今一下箸便花費二十八千,吾不堪也。”遂不食蛤蜊。又有一次,正是深夜,仁宗“在宮中聞絲竹歌笑之聲”,便問:“此何處作樂?”宮人說:“此民間酒樓作樂。”宮人又說:“官家(指皇帝)且聽,外間如此快活,都不似我宮中如此冷冷落落也。”仁宗說道:“汝知否?因我如此冷落,故得渠如此快活。我若為渠,渠便冷落矣。”宋仁宗顯然明白,為君主者,最大的美德乃是克制、節製。

蘇轍稱宋仁宗“近歲以來,宮中貴妃已至千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應該是失實的。仁宗在位期間,至少有六次放遣宮女出宮,每次放遣從五十幾人至數百人不等。不妨再來看一個例子——某日仁宗退朝,回到寢殿,讓宮女替他梳頭。那宮女梳頭時發現仁宗懷中有文書,便問:“官家,是何文字?”仁宗說,“乃台諫章疏也。”梳頭宮女又問:“言何事?”仁宗說,“淫霖久,恐陰盛之罰。嬪禦太多,宜少裁減。”宮女聽了便發了一句牢騷:“宰相大臣家中都有歌妓舞女,官職稍如意,往往增置不已。官家稍多幾個宮女,他們卻言陰盛須減去,隻教渠輩快活。”仁宗不答話。久之,宮女又問:“台諫所言,一定要實行嗎?”仁宗說,“台諫之言,豈敢不行?”那梳頭宮女自恃受皇上寵愛,便說:“若果實行,請以奴家為首。”未久,仁宗喚來掌宮籍的內侍,傳旨:放遣三十名宮女出宮,名單的第一個就是那名得寵的梳頭宮女。皇后問他:“掌梳頭者,是官家所愛,奈何作第一名遣之?”仁宗說:“此人勸我拒諫,豈宜置於左右?”

蘇轍承認他的策論乃是“采道路之言,論宮掖之秘”,並無實據。用今日的話來說,雖不算造謠,卻是信謠、傳謠無疑,而且傳的又是皇帝的謠,那宋仁宗是不是因此震怒呢?沒有。電視劇《蘇東坡》說仁宗龍顏大怒,還拍了案子。這是編劇的無中生有,並不是史實。史實是,當大臣建議罷黜蘇轍的功名時,仁宗卻極力回護少年輕狂的蘇轍:“朕設製科,本待敢言之士,轍小官,敢如此極言,特與科名,仍令史官編錄。”並未降罪,反而授予蘇轍官職。皇帝也沒有要求蘇轍交待謠言來自何人,也未叫人深究坊間何以有謠言傳布。一樁小事,就此翻過,風輕雲淡。宋仁宗是自信的:“轍雖妄言,果能誑天下之人哉?”所以他能夠包容小蘇的妄言。仁宗又是謙抑的:“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所以他又不敢不包容小蘇的妄言。”

第三百六十三章

飽食過後,趙禎便拉著陸辭說道起近日朝中、最令他不快活的一些事來。

卻說在收到陸辭先派人寄回的國書後,他第一時刻,就召來了政事堂重臣進行商議。

經過幾日研判,即有了命禦輦院挑選四十歲以下輦官、充入禁軍,以備趕赴宗珂,對李元昊作戰的詔書。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