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1627崛起南海》2445.第2445章
  第2445章
  軍方對待東北亞局勢的看法肯定與執委會有所不同,對執委會來說,國際形勢走向、地緣政治關系,以及海漢在這一地區的利益是首要考慮的因素,其次才是軍費開支、後勤供應、人事安排等等問題。但在前線帶兵打仗的將領們看法其實要簡單得多,有沒有作戰任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這不但會影響將領們的仕途發展,更是會直接關系到麾下部隊的待遇和士氣。

  如果戰爭就此停止,各國進入到和平時期,那麽現在部署在東北亞地區的幾支精銳部隊就完全沒必要繼續駐守在前線了。類似特戰團這樣的部隊,日常駐防的軍費開支要較普通軍隊高出不少,將其長期部署在戰爭風險較小的地區並不劃算。而且像錢天敦、王湯姆這樣的將領,肯定也耐不住寂寞,不會甘心自己麾下部隊的戰鬥力就此慢慢荒廢,就算國防部不作出調動,他們自己也會根據形勢變化主動提出調防申請。

  錢天敦聽到這兩人的對話也絲毫不覺意外,他支持和談的原因之一,也是希望能夠將軍中的精銳部隊從北方戰場解放出來,因為遼東距離海漢本土實在太過遙遠,國家也無力支撐他們在這裡大展拳腳,繼續駐扎遼東頂多也就只是維持當下的對峙局面而已,實在是浪費了這些精銳部隊的戰鬥力。

  不過目前談判還尚未開始,究竟能不能談成,陶東來其實也半點把握都沒有,所以對於這兩名將領的暢想,他還是得表示出謹慎的態度:“你們也不用急著謀劃下一步,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再說。我有什麽考慮得不夠周全的地方,你們一定要記得提醒我。”

  王湯姆應道:“陶總,現在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我們手上,雖說是四國磋商,但實際上另外三國都得看我們的臉色行事,所以我個人是很看好這次會談的結果。”

  “也不要高興得太早,保持謹慎的樂觀就行了。”陶東來的態度還是很保守:“我們不知道他們能夠接受的底線是哪裡,只能在會談過程中再慢慢試探了。”

  南關嶺大營外對滿清使團的叫罵仍在持續,而圍觀的人群也從前幾天滿清使團剛到這裡時的幾百人增長到了上千人,不過由於海漢軍加強了戒備,倒也沒人敢采用更激進的措施。但這些隔空叫罵的聲音,卻不可避免地順著空氣傳入到營區內,飄進滿清使團所住的帳篷裡。

  “王爺,海漢故意放任這些刁民在外叫罵,我等為何還要忍氣吞聲?就算不能殺了這些刁民,也總得給他們一些苦頭嘗嘗!”

  帳篷內,一名清軍軍官正在憤慨地抱怨外面的叫罵聲,聽其言語口音,顯然也是個漢人。他一隻手按在腰間的佩刀上,似乎只要上司一聲令下,他便要出帳去找那些刁民的麻煩。

  在他對面的椅子上坐著一個三十來歲精壯漢子,身著藍色錦袍,長臉黃膚,掃帚眉八字胡,正是此次代表滿清參與會談的尚可喜。從外貌倒是看不出他是一個殺伐果斷的將領,更像是一名身家不菲的商人。

  尚可喜的情緒顯然要比這名手下平靜得多,不急不慢地應道:“就讓他們罵罵又怎麽了,難道能罵掉我一根頭髮?要急也是外邊那些無知之徒急,你跟著急什麽?”

  那名軍官仍是十分氣憤:“他們對王爺如此不敬,海漢人卻不加以管束,實在可恨!”

  尚可喜微微搖頭道:“你想得太簡單,海漢人何止是不加管束,很可能這出戲本來就是他們安排的。要是我對此表現得氣急敗壞,那就正著了他們的道了。這些年來,明裡暗裡罵我的人還少了嗎?若是沒人罵了,那反而會有問題了。”

  尚可喜要說起來也是根紅苗正的大明漢人,祖籍山西洪洞縣,祖父那一輩人才遷到了遼東海州定居。尚可喜十八歲的時候,母親死於後金入侵遼沈的戰亂,然後父子先後加入了明軍。他父親尚學禮隨毛文龍去了皮島服役,後來尚可喜在加入明軍水師後,也去了皮島尋父,並且被毛文龍收為養孫。

  尚可喜的父親後來也同樣是死於跟後金的戰事中,可以說他與後金之間其實是有著極深的仇恨,但後來因為在東江內部的權力爭奪中失敗,尚可喜叛逃投敵,卻是為了生存便將國仇家恨全部拋諸腦後,這樣的行為自然是招來了一片罵名。

  但話說回來,如果不是大明對他罵聲一片,全國上下恨不得用口水淹死這個賣國賊,皇太極又豈會相信一個父母都死在滿人手裡的大明將領會真心實意地向自己投誠,更別說後來還封賞尚可喜為智順王,將其出生地海州賜給他做封地了。

  尚可喜其實很清楚自己的價值所在,他現在就是皇太極禮賢下士,尚待漢臣的體現對象,至於有沒有帶兵打仗的能力,那倒是其次。皇太極要吸引漢人人才為自己效力,那就得有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之流作為示范榜樣。他們這些大明叛將降臣在滿清得到的禮遇越高,今後滿清征服大明時所將遇到的阻力就會越小。

  但既然這些人能背叛大明,當然也很難說他們是否能對滿清保持忠誠,除了給予高官厚祿之外,肯定也會監控他們與大明之間的關系,以防哪天局勢不對,這些家夥又跳回大明那邊去了。

  大明官方和民間對其恨意越重,態度越是敵對,皇太極對這些人就越是放心,畢竟他們沒了別的退路,也就只能為滿清賣命了。尚可喜只花了十幾年就從無名小卒爬到一國王爺的位置上,腦子自然不差,這中間的道理早就已經想明白了。所以來到金州之後,雖然營地外天天有人指名道姓地叫罵,但尚可喜卻沒有什麽壓力。他知道這些情況都會有人匯報給皇太極,自己在金州挨罵受氣越多,皇太極才越是會對自己放心。若是來了這邊就受到盛情款待,沒有人將他視作一個叛國者對待,那才真的會有麻煩。

  這中間的複雜道理,別說他手下的軍官了,就算是像錢天敦這樣的對手也未必能立刻想明白。所以盡管錢天敦故意不對營外的叫罵行動加以阻止,但這種行為其實對尚可喜造成的影響很是有限,甚至越是罵得厲害,他反而越是心安。

  真正讓尚可喜感到不安的事情,還是此次談判的前景。去年冬天清軍南下入關,一方面是對一直不願和談的大明實施一次重擊,向其進一步施加軍事壓力,另一方面也是想看看海漢與大明的所謂軍事同盟到底是什麽程度,海漢軍是否會直接進入大明作戰,就如同之前他們在朝鮮國所做的那樣。

  雖然清軍的這次南侵行動可以說是砍瓜切菜一般順利,而且也沒有在大明境內發現海漢軍的蹤影,但海漢軍還是在這個冬天對遼東半島沿海發動了新一輪的洗劫,這仿佛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既不打算與滿清停戰,也沒想要在正面戰場上交手。皇太極和手下大臣都認為海漢早就具備了出兵大明參戰的能力,但最終沒有出兵,只是在遼東半島做了些小動作,這只能說明海漢與大明這兩國間的關系並不是對外宣稱的那麽親密。

  而這也就成為了皇太極決意與海漢議和的契機,他認為既然海漢沒有出手拯救大明的意願,那麽完全可以用海漢人最喜歡的通商貿易或是其他可行的條件,來換取海漢停止在遼東半島的一切軍事行動。

  有鑒於海漢軍的將領其實都是漢人,皇太極也很用心地挑選了尚可喜作為停戰和談的負責人。在皇太極看來,尚可喜人很聰明,又有東江鎮的經歷,對遼東歷史、人文、地理都比較了解,與海漢將領溝通也沒有語言文化方面的障礙,應該比較適合完成這項任務。至於三順王中同樣是漢人的另外兩王落選,是因為他們之前就已經帶兵在大黑山防線上與海漢軍交過手,卻幾乎沒有佔到半點便宜,皇太極認為他們要是坐下來與海漢談判會有心理劣勢,所以最後還是挑了尚可喜來負責此事。

  但尚可喜認為皇太極選中自己的原因其實還有一個,那就是自己在投靠滿清之前曾在東江鎮效力多年。如今東江鎮上下其實也已集體叛國,選擇投靠了海漢人,那麽尚可喜到了金州也不會有壓力。畢竟以前掌管皮島的總兵沈世魁、副將金日觀之流,如今也都在海漢人手下做事,要認真說來也並不會比尚可喜更加高尚。

  不過令尚可喜略感遺憾的是,在這次進入金州之後,他還沒有跟以前的同僚們碰過面。特別是當年一心想要置他於死地的沈世魁,聽說如今已經主動放棄了兵權轉行做買賣去了,若是能夠與其會面,尚可喜肯定是要好好嘲諷對方一番——都是背叛了大明投靠別國,老子已經在大清國當王爺了,你沈世魁卻越活越回去,如今連兵權都沒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當初的選擇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可惜海漢並沒有給他安排這樣的機會,使團到了金州之後便被領到南關嶺大營住下來,外面的閑雜人等根本進不來,他們自然也出不去。這金州本是戰區,限制他們的行動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本地的海漢將領似乎也沒有立刻接見他們的意思,只是讓他們安心住著,等待各方到齊之後再開始正式會談。

  好在吃住待遇方面並未打什麽折扣,每天好吃好喝供著,特別是海漢所產的各種美酒,更是立刻成為了滿清使團的最愛。既然只能整日在所住的帳篷內外活動,無聊之下,使團這些人也只能喝酒聊天混時間了。

  不過這些美酒並非無限供應,每天只有不多的額度,喝完之後就只能自掏腰包再買。海漢人的理由也很充分,這些酒是從幾千裡之外的南方運來,光是運費成本就十分高昂,當然不可能全都免費供應。無奈之下,他們也只能自行再購買一些,但這些酒價格十分昂貴,饒是使團這些官員都有些身家,也還是不免會感到肉疼。

  尚可喜年少入伍,人生的一半都是在軍中度過,自然也喜歡喝酒,但平日所能喝到的酒大多釀造工藝粗糙,口感遠遠達不到海漢酒的水準,更別說海漢酒還有多種口味可選,讓他大呼過癮,甚至感覺自己前面這二十多年的酒都白喝了。短短幾天下來,他花出去的酒錢就有上百兩銀子了,微醺之余也不免感慨這海漢人的確如傳聞一樣,精於商賈買賣,連停戰和談期間也不忘抓住機會賺銀子。

  但要說海漢人貪圖錢財卻也未必,使團這些人借著買酒的機會跟海漢兵套近乎,嘗試用銀錢收買這些人,卻全都被嚴詞拒絕了。

  尚可喜認為這就只能說明一件事,賣酒給使團是來自海漢高層的故意安排,而對使團嚴防死守杜絕打探消息才是這軍營中正常的狀態。換個角度來說,如果真有人泄漏消息給他們,也極有可能是海漢人的手段,假作真時真亦假,他們在這種封閉環境中根本就無從辨別信息的真假,就算能買到消息,可信度也會存疑。

  海漢人為什麽特地做出這樣的安排,尚可喜認為這並非出於善意。但要說故意要把使團這些官員灌得醉醺醺的,似乎也不合理,真要那樣做就不必限制供應量,還要讓他們額外掏錢購買了。尚可喜想來想去,只能認為海漢人這是在為今後的通商貿易做準備,畢竟這些酒真是好東西,如果能販運到清國境內,就算價高也會有很好的銷路,肯定有大把的王公貴族願意花銀子買這些美酒。而他們這些使團官員,大概就是為這些美酒作義務宣傳的最佳人選了。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