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1627崛起南海》2446.第2446章
  第2446章
  與形同遭受軟禁的滿清使團相比,金尚憲所率的朝鮮使團可就自由多了,他在朝鮮時便與王湯姆和錢天敦這兩名海漢將領打過很長時間的交道,算得上是老相識了,加之兩國關系如今正處在如膠似漆的時候,他是以盟友的身份來到金州,自然會得到上等的禮遇。金尚憲不僅沒有像滿清使團那樣被困在營地裡,而且還有官方安排的各種參觀活動,根本不用擔心在金州閑得沒事做。

  金尚憲已經不是第一次來到金州做客,不過與上次來相比,他不難注意到這裡的開發建設狀況又有了明顯的變化,離南關嶺大營不遠的地方,他上次來看的時候還全是荒地一片,此時卻已經變成了阡陌縱橫的耕地,隱隱遠處還有農家炊煙升起,這意味著居住在附近的人口已經有了顯著的增長。

  而這個信息便足以讓金尚憲聯想到更多的情況,海漢還在不斷地對此地進行開發,說明已經下定決心將金州劃入到海漢版圖當中,也足見海漢並未將北邊的滿清視作真正的威脅,否則就不會這樣大張旗鼓地在金州投入資源搞建設開發了。

  這讓他對這次的會談結果又多了幾分信心,雖說朝鮮在這種級別的會晤中很難得到比較強的話語權,甚至會遭到另外三國欺壓,但如果真能達成和平協議,朝鮮今後也就不用再擔心會遭受滿清入侵,這可是朝野上下期盼已久的大事。

  至於海漢、大明、滿清這三國的關系會如何發展變化,金尚憲當下也很難做出預判。他並不相信滿清是真心實意想要尋求和平,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滿清的用意應該只是想讓海漢在遼東收手罷了。當然他也相信海漢人不會那麽容易受到蒙蔽,要說精明,滿清那些蠻子就是拍馬也趕不上海漢人,基本上不太可能在這種談判中佔到海漢的便宜。

  金尚憲在海漢軍官帶領下考察了附近的新移民村落,這裡的居民是近期才從山東遷過來的難民。金尚憲雖然也聽說了清軍入侵大明的消息,不過並不知道清軍竟然一路平推打到了山東,所以聽聞這些難民的來歷之後還是不免有些驚訝,暗想大明形勢已經如此被動,卻為何不學學朝鮮開口向海漢求助,只要能讓海漢答應出兵抗清,大明又哪會落得如此下場。

  站在金尚憲的立場上,自然很難理解大明對海漢的忌憚。對朝鮮來說,海漢或許是唯一能抓到的救命稻草,要是不依賴海漢庇護,朝鮮多半就只有亡國一途。但對大明來說,海漢名為盟友,但對自己所造成的威脅卻並不比滿清差多少,甚至在某些地區更甚。

  滿清再如何猖狂,終究只能從北邊陸上打過來,只要在要隘關卡部署重兵設防,其實還是能有效防禦對方的攻勢。但這海漢是從海上投送兵力,來無影去無蹤,大明這幾千裡的海岸線,要如何才能防得住海漢軍?
  自崇禎登基後這十來年間,海漢已經斷斷續續從大明海岸附近搶下了不少地盤,還一直在從大明遷出人口移民海漢,看似兩國間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但這種蠶食方式卻使得兩國的國力此消彼長,而大明也越來越難以約束海漢的種種逾矩行徑。

  假如哪一天海漢突然抑製不住野心,那麽完全可以組織一支部隊直接在距離京城僅三百裡的大沽口登陸,直接威脅到大明的統治。而海漢軍又以善使火槍火炮著稱,其作戰能力遠勝清軍,大明現今可沒有哪支部隊能拉出來跟海漢軍打對台,只能眼睜睜看著海漢軍一路平推到京城。

  金尚憲自然不能想象出大明的這種顧慮,因為海漢對朝鮮似乎並無類似的野心,否則早在抗清戰事結束後就可以用武力逼迫李倧退位了。而之後朝鮮發生宮廷政變,海漢護送王世子李凒回國掌權,也同樣有很多機會奪取朝鮮的控制權,但海漢都沒有動手,這已經完全打消了朝鮮君臣的疑慮,自此便全心全意地依附於海漢了。

  至於海漢在朝鮮享有的種種特權,在金尚憲看來再合理不過,以前大明在朝鮮享有的待遇,如今自然是該全部轉移給海漢。更何況海漢除了向朝鮮提供軍事庇護之外,也在帶動朝鮮的國內建設,讓朝鮮有機會通過對外貿易來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這對於戰後百廢待興,國庫空空的朝鮮來說,可能是比軍事庇護還更為重要的幫助。

  金尚憲雖然不樂意讓海漢干涉朝鮮的內政事務,但他也不會否認海漢所提供的這些幫助,而且在他看來,如果能按照現在的路線發展下去,或許用不了一代人的時間,朝鮮的國力就能超過北方惡鄰,更不用說東邊的日本了,這才是一勞永逸解決外部壓力的最好方案。

  當然要達成這樣的目標,首要的前提便是保證朝鮮能有安心發展的和平環境。如今東邊的日本正在閉關鎖國的狀態中,以前跳得比較厲害的平戶藩也已經被打得元氣大傷,很長時間內都不會再有余力來招惹朝鮮了。如果通過這次的和談再把滿清也搞定,那就基本掃清了朝鮮發展的外部障礙,今後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

  金尚憲參觀完附近的移民村落回到大營,便正好看到了本地百姓在營區外叫罵滿清使團的場景,不禁撫須大笑道:“妙極!這等歡迎儀式,也只有他們才能享受了!”

  陪同金尚憲在這裡參觀的是隸屬軍情局的韋林少尉,聞言也笑著應道:“本地百姓大多吃過清軍苦頭,甚至不少人與其有著難以化解的深仇大恨,故而會有這樣的情形。”

  金尚憲道:“若是這滿清使團到了我國,必然也會遭遇同樣的對待!只可惜這次會談沒設在我國,否則定要讓他們嘗嘗萬人當街唾棄的滋味!”

  話雖如此,但這種意義重大的國際談判,無論如何也不會設在朝鮮,金尚憲也只能在腦中幻想一下國民夾道“歡迎”滿清使團的場景。不過能看到滿清使團在開始會談之前就已經吃癟受氣,這終究是一件令人心情愉快的事情。

  金尚憲回到駐地,便聽留在營中的副手說離營三日的王湯姆已經回來了,而且回來的人馬明顯比離開時多了不少。

  “看樣子海漢果然是另派了高官來金州負責此次談判。”金尚憲聽到這個消息,正好也印證了他此前的一些猜測。

  金尚憲認為,錢天敦和王湯姆雖然都是指揮作戰十分厲害的將領,但終究只是武將,而此次多國和談意義重大,讓他們負責這個任務似乎會有些不妥,因此他判斷海漢應該會另行派出高官來金州赴會。畢竟這些帶兵打仗的將領就是靠戰爭來維持存在感,要往上爬就得不斷地打仗,要是遼東議和了,他們今後可就沒這麽容易撈戰功了。

  金尚憲的想法雖然有些偏頗,但也算誤打誤撞說明了當下局面的微妙之處。海漢的確是另外有人負責此次會談,但原因卻並非信不過錢王二人,只是事關重大,需要陶東來這樣有份量有威望的人物坐鎮,一應事務都可以在會談現場拍板決定。

  金尚憲此前也曾向海漢打聽過此次會談的負責人,不過都被王湯姆敷衍過去,沒有給予正面回應,這也讓他更加確定了海漢是另外安排了人選。只是他的確想不到,海漢這次竟然是由陶東來親自出面,否則金尚憲肯定不會出去轉悠,而是會留在南關嶺大營耐心恭候陶東來的到來。

  兩天之後,大明駐金州特使嶽永壽與錢天敦一起前往大連灣內某處碼頭,接回了秘密到來的大明使團。至此,參與這次四國會晤的各方代表終於齊聚金州。

  楊嗣昌到金州後並未獲得什麽特殊待遇,也同樣是率使團住進了南關嶺大營。安頓下來之後,楊嗣昌的第一件事便是召見嶽永壽,向他詢問目前金州的局勢。

  “大人,建奴和朝鮮國的使團都已經到了好幾天了,當下都住在這大營之內。不過海漢人看得很緊,互相之間也沒法接觸。特別是建奴來的那幫人,幾乎是被軟禁起來了,來了之後就基本沒有露過面。倒是朝鮮來的那位金尚憲金大人,這些天一直進進出出,似乎去了不少地方,看起來應該是跟海漢的關系不錯。”

  楊嗣昌沉吟道:“金尚憲此人當年參與促成了朝鮮與海漢結盟,而當時與朝鮮國王簽訂協議的,便是此時在金州領軍的海漢海軍司令王湯姆,他們二人是老相識了,自然在金州會得到很多方便。對了,這次建奴使團是由誰負責?”

  嶽永壽應道:“還是跟先前收到的消息一致,是東江叛將尚可喜。”

  楊嗣昌冷哼一聲道:“想那皇太極麾下也沒幾個能用的漢人,只能把這等賊子派出來應付!不過此人出身大明,對我國情況十分了解,要對他多加防備才行……此人到了之後就沒出來露過面?”

  嶽永壽道:“一來是海漢看得緊,不許建奴到處走動,二來大概也是他自知沒臉見人,躲起來少挨點罵。”

  楊嗣昌奇道:“難道海漢人還當面辱罵他?”

  嶽永壽搖頭道:“罵他的倒不是海漢人,而是本地民眾。每天中午和傍晚都會在大營外聚集數百人,大聲喝罵尚可喜。卑職去打聽過,這些百姓都是以前東江遺民,因為各種原因跟尚可喜結有舊怨,雖然動不了他,但也總得在外面罵一罵出出氣。這不已經一連叫罵了好幾日了,那建奴使團卻一點反擊的動作都沒有,看來也是在忍氣吞聲。”

  楊嗣昌冷笑道:“罵他這些人不也一樣背叛了大明?不過是一丘之貉罷了!還有,那尚可喜為了一己私利便叛國投敵,豈會是忍氣吞聲之人?他故意不作反應,也不對海漢抗議,便是要放任外面這些人罵他罷了。”

  “這是為何?”嶽永壽不解地問道。

  楊嗣昌反問道:“我問你,尚可喜不過一介叛將,拿什麽去換取皇太極的信任?”

  嶽永壽應道:“漢人的人頭?”

  楊嗣昌搖頭道:“漢人對皇太極來說就是寶貴的勞動力,建奴每次入侵我國,都要擄走大量人口。尚可喜要砍漢人人頭去請功,砍得少了沒有意義,砍得多了,皇太極肯定會認為他是個傻子,所以做這種事其實並無作用。”

  嶽永壽道:“那還請大人指點迷津。”

  楊嗣昌道:“他要的是罵名。在外面罵他的人越多,建奴就對他越放心,這個道理你仔細琢磨琢磨。”

  嶽永壽也不傻,旋即便反應過來,叫了一聲妙。

  楊嗣昌道:“不過海漢人似乎沒有想明白這一點,看樣子他們對尚可喜這人的認識還是不夠。”

  嶽永壽應道:“還是大人見識廣博,一眼便看穿了尚賊的把戲!此番談判,定能馬到成功!”

  楊嗣昌聽到這話卻沒什麽高興的神情,反而顯得有些落寞:“馬到成功,談何容易!若是屢戰屢敗,又如何奢望能在談判桌上佔到便宜?海漢人和建奴商量著弄出這麽一個所謂的和談,無非是想方設法要從我國獲利罷了!一個演惡人一個演好人,邊上還有朝鮮這個醜角,這三家其實是一夥,我國處境的確不是太妙。”

  嶽永壽驚道:“但若能談成,今後休戰,就再也不同擔心外敵,終究還是對我國有利!”

  楊嗣昌點頭道:“正是如此。若是此次能為大明爭取到兩三年時間,讓本官將國內作亂的農民軍悉數剿滅,到時候陳兵九邊重鎮,又何須再懼建奴!”

  楊嗣昌說到壯懷激烈處,卻又忍不住急轉直下:“只是那海漢一向難纏,若是我大明今後要收復建州,也說不得他們也會跳出來從中作梗。”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