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帝國風雲》第二百七十五章 空頭支票
  羅斯福不是不明事理的人,非常清楚放棄澳大利亞要比死守澳大利亞更有利。

  說白了,就算美軍撤離了澳大利亞,中**隊也會攻打澳洲大陸,而美軍完全可以把武器裝備留給澳洲軍隊,讓其與中**隊交戰。即便澳洲軍隊的戰鬥力並不強,可是不管怎麽樣也能讓中**隊多花些時間。

  對美國來說,此時最缺的就是時間。

  此外,撤回來的一百六十萬美軍中,除掉非戰鬥人員,有數十萬戰鬥人員,而這些軍人可以補充到其他戰場上去。

  至於省下來的作戰物資,就更加重要了。

  要知道,當時美國僅有的兩個盟國都嚴重缺乏作戰物資。冬季即將到來,紅俄在丟掉了五分之四的國土、四分之三的人口之後,所剩的戰鬥力已經沒有多少了,如果不能及時獲得美國的援助,紅俄在這個冬季結束之前就有可能戰敗。英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其平民的配給標準已經三次下調,成年人的日均糧食配給額還不到一千克,攝入的卡路裡已經接近最低限度。英**隊更是一直缺乏足夠的彈藥物資,甚至因此不得不降低對德報復性轟炸的作戰強度。顯然,英國也急需來自美國的物資。

  可以說,在正確的時候放棄澳大利亞,美國能夠獲得不少好處。

  問題是,並非所有人都認為應該放棄澳大利亞。

  這其中,最主要的反對者就是麥克阿瑟。

  在麥克阿瑟的阻撓下,會議進行了好幾天,依然沒有得出最終結論,而且使羅斯福的處境變得非常尷尬。

  問題是,這還沒完。

  就在羅斯福想方設法說服麥克阿瑟的時候,英國首相丘吉爾突然站了出來,橫著插上了一腳。

  當時,丘吉爾明確提出,如果美國願意守衛澳大利亞,英國也將貢獻一份力量。

  這下,羅斯福為難了。

  嚴格說來,澳大利亞與英國的關系更加密切,因為澳大利亞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獨立之後也是英聯邦成員,而且其元首是英國國王委派的總督。此外,澳大利亞的大部分白人公民都是英國人的後裔。在經濟上,澳大利亞與英國的關系也極為密切,澳大利亞產出的大部分商品都銷往英國。甚至可以說,大部分澳大利亞人都與英國有著關系,有的是在英國有親戚朋友,有的是在為英國服務,有的是與英國有經濟往來,有的是有懷舊情節,因此在英國人看來,澳大利亞依然是英國的一部分。

  雖然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英國沒有做出多少貢獻,但是放棄澳大利亞,肯定會讓英國上下備受打擊。

  更加現實的是,現在的英國更加需要澳大利亞。

  這就是,來自澳大利亞的農牧產品幾乎養活了半數英國人。如果丟掉了澳大利亞,英國的糧食就更加沒有依靠了。

  也正是如此,丘吉爾才迫切的希望美軍能夠死守澳大利亞。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當時正是麥克阿瑟把羅斯福想要放棄澳大利亞的消息通報給了丘吉爾。

  其實,丘吉爾眼中的問題,在羅斯福眼裡根本就不是問題。

  比如,在糧食問題上,羅斯福根本就不認為沒有澳大利亞,英國人就得餓肚皮。道理非常簡單,美國生產的糧食,在滿足了所有美國人的需求之後,至少還能養活五千萬人,而英國的人口總量總共也不到五千萬,且糧食缺口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因此美國有足夠多的糧食來養活英國人。

  至於其他的問題,大多只是礙於面子。

  真正聰明的政治家,肯定會在現實面前放下面子思想,而不是為了面子而導致現實利益受損。

  羅斯福有理由相信,丘吉爾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問題是,丘吉爾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而是堅持認為,不管在什麽情況下,都不應該主動放棄澳大利亞。

  當然,丘吉爾也是一個現實的政治家,因此他也知道,僅僅提出要求,肯定無法讓羅斯福回心轉意。要讓美軍繼續堅守澳大利亞,英國就得做出表率,至少得在守衛澳大利亞的戰鬥中做出貢獻。

  為此,丘吉爾非常直接的提到,只要美軍守衛澳大利亞,就可以把之前派駐英國的戰艦全部抽調回去,而且英國皇家海軍將為保衛澳大利亞提供一支遠征艦隊,其中至少包括兩艘艦隊航母與兩艘快速戰列艦。

  只是,丘吉爾沒有忘記更重要的事情。

  這就是,在沒有了美國海軍的支持,以及組建遠征艦隊前往西南太平洋之後,英國的本土艦隊將被嚴重削弱,甚至喪失針對德意志第二帝國公海艦隊的微弱優勢,因此英國本土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針對這個問題,丘吉爾提出了兩個解決辦法。一是盡可能的支援紅俄,讓紅俄至少再堅持一年。二是增強針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轟炸行動,而且重點打擊海軍、以及港口、造船廠等對海軍作戰有幫助的基礎設施,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作戰能力,使其無法挑戰皇家海軍的本土艦隊。

  美國要做的,就是向英國派遣更多的重型轟炸機。

  可以說,丘吉爾的提議,確實讓羅斯福動心了。

  要知道,堅守澳大利亞,美國也不是沒有好處,而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在西南太平洋上拖住中**隊。

  更重要的是,在英國參與的情況下,美國需要付出的代價降低了很多。

  也就是說,堅守澳大利亞,已經變得有利可圖了。

  具體怎麽打,羅斯福不是軍人,也就做不了主。

  當時,存在兩個較為嚴重的問題。

  一是丘吉爾的承諾能否兌現,特別是英國皇家海軍有沒有能力及時向西南太平洋派遣遠征艦隊,以及這支遠征艦隊的規模是否像丘吉爾保證的那樣充實。要知道,在第二印度洋艦隊覆滅之後,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公海艦隊面前已經沒有明顯的兵力優勢了,要不然美國海軍也不會把兩艘剛服役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派往英國。如果丘吉爾的決策遭到皇家海軍反對,那麽英國遠征艦隊就不可能出現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即便派出了遠征艦隊,其規模也有可能大幅度縮水,其不到實質作用,最終依然得由美國海軍承擔主要作戰任務。

  顯然,美國海軍根本不可能在西南太平洋上承擔主要作戰任務。

  可以說,這正是尼米茲等美軍高級將領最為擔憂的問題,而且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這絕不是杞人憂天。主要就是,丘吉爾在提出派遣遠征艦隊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前提條件,即英國本土受到的威脅大幅度降低。問題是,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前提條件?在皇家海軍本土艦隊被削弱之後,達到這個前提條件的唯一辦法就是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國公海艦隊,而能用的辦法就是提高戰略轟炸的強度。

  這樣一來,就牽扯出了第二個問題。

  這就是,美軍能在什麽時候把對德戰略轟炸的強度提高到讓英國滿意、或者說是讓英國感到安全的程度?

  要知道,對德戰略轟炸並不是美國總統與英國首相商量後就能決定的簡單事情。

  當時,美國已經在英國部署了近兩千架重型轟炸機,佔到了英美轟炸機總量的百分之六十五。問題是,受缺乏遠程護航戰鬥機影響,加上美軍機群主要負責晝間轟炸,因此作戰效率並不高,戰鬥損失卻高得嚇人。在過去的一年間,美國已經在歐洲戰場上損失了一千五百多架轟炸機,出動損失率高達百分之七。也就是說,一架轟炸機在出動十三次的時候,就會被擊落。

  可以說,這是非常驚人的損失率。

  當然,這也沒有什麽好奇怪的,因為在白天活動的美軍轟炸機不但無法得到己方戰鬥機的全程掩護,而且還要面對由四千多架戰鬥機、近八萬門高射炮與兩百多部防空雷達組成的防空。

  當時,按照高炮、防空戰鬥機與防空雷達的部署密度來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本土防空僅次與英國本土防空。

  按照陸軍航空兵司令阿諾德上將提出的評估報告,就算把今後生產的所有重型轟炸機都派往英國,而且不存在後勤保障與維護保養方面的難題,也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夠通過轟炸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作戰能力。更重要的是,這得重點轟炸海軍、以及為海軍服務的目標,從而得降低、甚至是取消針對其他目標的轟炸行動,使對德戰略轟炸的戰略價值大幅度降低。

  換句話說,阿諾德並不讚成重點轟炸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

  在他看來,主要轟炸目標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工廠,特別是生產戰鬥機、坦克、火炮的大型軍事工廠。

  這下,問題就變得嚴重了。

  說白了,連麥克阿瑟都不相信英國皇家海軍會及時派遣遠征艦隊,丘吉爾開出的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

  問題是,在變成事實之前,誰也不會去質問丘吉爾,而且就算質問了,得到的肯定也是與現實相反的答案。也就是說,沒有人能夠證明丘吉爾在說大話,也就沒有辦法直接否決丘吉爾提出的建議。

  這下,難題交到了羅斯福手上。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