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三國:誰讓他做謀士的?》第353章 打一輩子仗,沒見過這情況!
  南臨縣的主人是劉協,但實際上人們認為的父母青天一定是張韓。

  百姓幾乎都知道,張韓心善,見不得吃不飽飯的窮人,所以能進南臨山的,基本上都是已有田土收成的百姓,每年的糧食收成都有結余,還能賣出去換成錢財。

  這是能進南臨縣為居民的基本條件,換句話說,南臨縣的屯民,都不算在百姓范疇之內,他們是登記在軍籍冊中,立功換身份的。

  而這上萬百姓沒有糧食之憂,自然而然就能有余錢做商販,商販的生意多了,錢財也就更多。

  除了這些之外,在兩年半之前設南臨縣的時候,張韓曾經將已經快要廢棄的五銖錢大量收集到縣內,商戶可以流通。

  現在牙行的商品,更是可以用五銖錢來換取,這樣一來,暫時就可以把五銖錢的效力再拉回來。

  比如曲轅犁,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力,提高開墾、翻土的效率,當年在軍屯時可以由軍隊提供,那時候數量也不多,只有少許人能用上。

  因為工匠技藝精湛者,大多掌握在大匠的手裡,普通的工匠都沒有這能力。

  現在工造營裡,聚積了附近能招攬來的大量工匠,一同傳授技藝,而張韓就是這技藝的佼佼者,甚至很多思維領先於大匠,讓他們歎為觀止。

  蒲風每每提及,都是讚不絕口,稱張韓為奇巧之思當世無雙者。

  他的兒子蒲元,這幾年長大了些許更是見到張韓的時候就會追著他屁股後頭跑,學習工匠技藝,讓張韓幫他鑒定鍛造之物。

  現在這些超前於整個大漢的物品從工造營拿出來流通於世面,最是令人興奮。

  因為只需要打上一個標簽,就可以讓百姓趨之若鶩——宮裡都還沒用上。

  這些生活之物,農耕、水翻車、輪車、木牛馬,都可以有效改善農耕。

  而雞精、大蒜素等,又是非比尋常的超前產物,前者是重要的佐料,後者對於某些人來說,是治病良藥。

  工造營現在還在研究海水曬鹽之法,司農交由工造營司造,其實還是交給張韓,官鹽掌控源自春秋,而後秦製一直集權,不可讓製鹽之法外泄。

  千年間倒是也有聰慧的人研製出了粗鹽的製法,私自販賣私鹽。

  但是這些年也已經被殺盡了。

  現在牙行裡,只需兩件商品,就足夠讓百姓花費大量的錢財在上面。

  一就是官鹽,二就是雞精。

  除了這兩樣,還可以買賣各種藥材,廣招醫者居住,當然,華佗、張仲景本來就住在南臨山上,兩人各自有一座靠北的大山園,有百來人在照料藥材。

  “這麽多東西,我就不信不能讓百姓更為舒適。”

  “能倒是能,這些東西足以引起百姓瘋搶,特別是南臨縣的百姓,”賈詡撚須而笑,左右踱步片刻之後,道:“在外縣的百姓,那就該羨慕了,到時候恐怕又會被人加緊推及。”

  “君侯可千萬要頂住啊。”

  “呵呵,無妨,先換功績,造福鄉裡,而後緩緩推及,越廣則功績越多,這牙行、錢莊的錢財,不是隨便哪個郡縣都能推行得起的。”

  賈詡聽完這話,面色稍稍顯得安穩了許多,這些事他就不擅長了,只是能知曉些許道理,卻不可想得足夠通透,這已經超出了以往的政令和商賈之想。

  人各有所長,君侯所善之事比一般人都要多一些,只是懶得和人去政鬥而已,不願做太多這種勾心鬥角的事。

  “但願如此吧,君侯心中有數就好,接下來數年之內,北方一旦安定,治理富足之法,應該有一個長足的道途,一旦如此,接下來便有了可以沿用之法,持續不斷的發展,一旦冀州、幽州全部歸順,那就是真正的百廢待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賈詡哀歎之下,微微看向了嘈雜之處。

  這個檔口,張銘已經把話說得差不多了,牙行與錢行的意思都告知了百姓。

  不出數日,這些人就會自然把消息傳到全縣,更何況這裡面還有很多張韓安排的人,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托。

  “嗯,”張韓遠遠地看了一眼,回到閣樓之內坐下,在慢慢盤算著。

  “除卻這些,食府、樂坊雅舍,也可以開了,還有澡堂……這些都能用官家身份來開設,我覺得還應該再開一座司建坊。”

  “是是是,君侯說得都對。”

  樂坊雅舍……學府。

  好家夥,這南臨縣不知道還要開設多少外縣沒有的設施。

  日後傳出去,不是削尖了腦袋也要住進來,這正是寧在南臨為民,不在郊縣為吏也。

  ……

  公告發出之後,很快如同潮水一般迅速蕩漾蔓延,很快傳遍了整座城。

  居住在南臨山的長者、學儒亦都知曉,更是思慮萬千,反響不同。

  楊彪在縣郊最靠近河邊的山莊裡,笑開了花,一直照顧起居的門生郭儀在旁不解,“老師為何發笑?”

  郭儀年輕,立志學儒作著,生得儒雅白淨,儀態淡然,拱手而問。

  楊彪大笑著拍打大腿處,樂不可支,微微抬頭仿佛在看天色,道:“張韓一月給我千石錢糧呀,我正愁不知道去哪裡用,南臨縣將有大好光景,我當是有疏財之地了!”

  “老師,老師不覺得……這太過荒廢文業了嗎?”

  “荒廢嗎?”楊彪臉上的笑容稍微凝固了些許,顯得有些悵然,遠看向別處,意味深長的喃喃道:“唉,能有此等光景,何嘗不是我所願呐?能夠取財於國庫,用之於百姓。”

  “又不動軍資、固城之基,天下少聞之事也,我高興還來不及呢……”

  “此盛景之願,出於一後進之學的手筆,無需倚靠士族根基,無需在官學上有所深刻建樹,他甚至沒有師承之門,建德你可曾想過,我這裡真的能教你當世立足之學嗎?”

  “老師教導學生識字學文,能懂理即可,至於君侯之學,學生也並不羨慕。”

  “不是羨慕,”楊彪回頭來看向他,雙眸凜起,已是頗為嚴厲,“而是後進之學,遠超墨守之陳規,所學當進也,年輕人為當意氣風發也,不該囿於學。”

  “我曾經以為,大漢頹喪,已是行將就木,半入黃土,惟有我們這種當世大儒,才能真正拯救大漢,救萬民於水火,青史留名,彰顯百年所學,報數百年之恩情!”

  “學生明白了……”郭儀本是寒門學子,侍奉楊彪有一段時日了,所學頗多,有時候也不明白為什麽這些人總喜歡寵信張韓。

  陛下如此,丞相如此,現在連這位士人領袖般的楊公也是如此,暗中甚至不惜以衣缽相幫,此前一直想不明白,現在算是稍稍看明白了。

  因為他真的能帶來繁華,帶來平靜。
    ……

  又二十六日。

  牙行開設之後,接連火爆,南臨縣人均入其中,求取各類商品。

  錢莊也開始有人存錢入其中。

  牙行收五銖錢為主,金銀、黃金等同價換算,錢莊亦是收五銖錢為準。

  城內糧行中可以把多余的糧食換成錢財,而且可以接受價格的浮動。

  南臨縣縣衙之中,有張韓大量的家資,根本不會有短缺壓力。

  就在這個時候,衙署推出了第二道告示,引起了全數人的圍觀,那是招工的告示,管家開設衙署居多,牙行需要牙人、錢行需要管事,甚至於工造營,也需要大量的人手。

  同時擴建城土、開鑿水河,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來進行,預計所缺的公職達數百個位置。

  需要的人力更是有上千人,除卻糧食之外,能參工之人都可領到五銖錢為俸。

  此告示一出,更是讓南臨縣周邊的人均踴躍起來,家中有田土者,可以分一些人力照看田土,而多余的人丁就可以在縣內做工,來換取錢財,錢財可以在南臨縣流通,買到肉、米、酒甚至是官鹽。

  如此連通之後,人人都自發去求工來做,根本不是當年被抓去做壯丁的光景,這都是有錢賺的,讓他們出多少勞力,都願意。

  而那些識字懂算術的白丁之身,亦或是寒門之人,也不必在家中苦讀,到處走親訪友,都能在牙行、錢行找到工作,朝堂又派遣清正廉明之士,來督南臨縣之運轉。

  如此一來,此城內外,可謂是日夜繁華,人山人海,熱絡不休,百業興旺也。

  做工的人多了,小商販的日子自然也好過,張韓開設的許多鋪子也都人來人往,消耗錢財以流通,形勢一片大好,如此人越是多掙錢財,就有越多的錢存入錢行,同樣牙行的收入也更高。

  周邊的良田、桑陌也沒有荒廢,輕工還得到了發展,建立了不少坊市,人人熱鬧。

  以至於秋收到來,都依然是做工擴建、固城挖河多於田土之中勞作的百姓。

  許都的官吏一直都關注南臨縣的狀況,如何不驚歎。

  “南臨縣已有五萬余人,求落戶者更是絡繹不絕,許都府尹的門檻都踏破了,這是好事……”

  一名門客打聽了消息,在內城華府之中告知了華歆,但他口中說的是好事,表情上卻還是頗為忌憚的在打量華歆的臉色。

  “嗯。”

  華歆並未作何回應,只是一隻手在坐榻的扶手上緊緊地捏著,一時間有些迷茫,心情也十分緊張不安。

  他也想說這事好事,可心底裡卻總覺得形勢十分危急,張韓能在殿上堂而皇之的說出勸進之言,現在導致本來與我走動過多的人,都已避而不談,乃至暗中責怪我是背信棄義,暗投張韓麾下。

  我已在許都沒了黨友,暗中還要投效他處,而丞相府,暫且還沒有第二個勢力出來,這倒是頗為艱難。

  此前,如此行事本事一招妙棋。

  卻沒想到……

  華歆是真的沒想到,荀彧、賈詡、楊彪等人,都在暗中相助張伯常,連陛下都是心向著他,這個人身上不知到底有何魔力,能讓這麽多人都願意扶助於其身。

  倒也是頗為奇怪。

  此刻,華歆的臉色發寒,心裡百感交集,他總覺得此前的事情還沒完,但是又看不到什麽苗頭。

  “張韓應當不會看出來吧?”

  “我只是身在禦史之位,在職所言罷了,乃是職責所在,張韓從以往的經歷來看,他對政事並不是那麽擅長,他最擅長的應當是內治和軍事。”

  “此事,他就算是看出來了,日後要責怪,我也好去登門拜訪,求得原諒,道明當時之想,若是要一個大氣寬宏的名聲,他一定會原諒我。”

  “否則,日後如何還會有賢才名流之家的人,到他門下去做門生?”

  華歆按照以往的經歷去思索,知道張韓現在最缺的就是門生故吏,不過是因為這位君侯現在還很年輕,是以不會過多需求,但接下來很可能編織的,就是此等羽翼了。

  他日後肯定是要做權臣的,而且是大公子身邊的權臣,丞相之業不知會否有黨爭,但按照幾位公子的才學,或許會有所選擇,譬如袁氏,如此門楣依舊有賢長之選,在丞相府也未必不會有。

  故此,張韓一定會做此安排,嗯……他絕不會對我下手,或許我華歆當下還不能對其構成威脅,依舊能夠隱藏於群臣之列,待日後立功再做打算。

  “不對……”華歆又忽然想到張韓在朝堂上進言時,乾脆利落的自嘲自罵,那些話分明就是衝我來的!
  他已經罵舒服了,恐怕就不會再繼續了吧?!

  他直接罵我不要臉來著。

  華歆覺得,這句話對儒生來說已經很重了,伯常君侯的氣也應該發了,或許不會。

  ……

  在許都各官吏收到消息之後,反應亦是各有不同,這時候,曹操傳來的班師回朝的消息。

  與此消息前後傳來的,還有一道大勝的戰功。

  一月之前,不知為何袁軍忽然間退守魏郡附近,又分派重兵去把守各個要道,當時曹操得到消息,查明了袁軍的進退變動,當即判斷出定是張韓私自出兵,威脅到了魏郡附近。

  於是按照以往兩人默契配合的經驗,直接多方出兵,直取黎陽。

  大戰之下,一夜攻破三座堅城,幾乎將魏郡南部的所有縣鄉全部收取,只剩下鄴城一座孤城,袁軍重兵節節敗退,整個戰場在分割之後接連在一起,讓袁尚、袁譚不得不把大軍縮到鄴城之中。

  此戰,收取十三座城池,乃是今年最大的勝利!

  曹操原本打算派出一萬人做引,去吸引袁軍注意,那一萬人他是打算不要了的,沒想到省下了,以極少的犧牲,便攻下了袁紹大片領土,賺大了。

  等他大勝回來,發現張韓根本沒來。

  回軍的路上,曹操都還在迷茫。

  打了一輩子仗了,這是怎麽回事?!(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