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誰讓他做謀士的?》121.第121章 他所佔的位置,左右逢源
  第121章 他所佔的位置,左右逢源
  曹操轉過臉來時,已經是又是愁容滿面,但是卻隨著一口氣呼出來,肩膀松動了不少。

  荀彧見狀,放開曹操的手臂,後退半步,雙手相疊執禮,深鞠一躬,鄭重道:“主公,彧深明其理,滿堂諸公欲讓主公任司空,便有此意。”

  “若主公取兗州、徐州之財以大興土木,則內必耗損嚴重,或需加收稅務,如此百姓怨聲載道,他們必定大進讒言,再行罷免,而接任者,則可趁此時機,再續土建之事,得主公之便。”

  “這樣,罵名就是主公背上,卻總有人能坐享其利。”

  “若是主公不用兗、徐之財,則會立即向天子進言,力斥主公怠慢聖命,不思奉公,將所得錢糧盡數收歸兵馬之中,甚至會暗中詬病主公意圖不軌,行董之法。”

  曹操深吸了一口氣,定定的看著荀彧,俄傾方才開口:“文若,我不在乎他人之言,我在乎你對我的看法。”

  “若非是,你也有所動搖,這些話,怎會現在才說?”曹操自嘲的笑了笑。

  這讓荀彧如遭雷擊。

  他登時搖頭,道:“主公,文若絕非動搖,無論他人如何讒言相勸,以名節相逼,在下就只看見忠君體國、以德服人的主公。”

  “只是,在權衡朝堂、與主公之間的關系。”

  “在下命人多方查探消息,尋當初長安諸將去向,便是為主公分憂;同時不斷協同各部,縮減衙署建造,同樣也是為了主公。”

  “文若,”曹操微微松了口氣,臉上重新有了笑意,道:“聽你這番話,我便受些委屈,也無妨了。”

  “那伱現在覺得,應當如何?”

  荀彧拱手道:“在下自不會讓步,而今在許都,非是以土建擴城為主,仍有余地可以周旋,只要覲見陛下,曉之以理,陳之以情,陛下應當會明白。”

  “何以周旋?”曹操耐著性子聽下去,他本想告知荀彧天子的決議已經改變,此時不會逼得這麽緊了。

  不過,荀彧在這時做了哪些排布,他卻還想再聽一聽。

  荀彧道:“掃蕩長安舊將,可是秋收之後當務之急,在下查探到,李傕郭汜逃亡長安,欲西出關外回涼州;楊奉、韓暹逃至汝南,又走汝南向淮南,投奔袁紹;河內郡太守張楊不曾有異,可出兵拉攏,而當初護衛有功的張濟,卻南向去南陽郡。”

  “張濟?”曹操臉色一凜,南陽乃是百萬人口的大郡,地勢要衝,扼曹操地盤之南部,稍有不慎,則會令後方遭到突襲。

  哪怕是他不動兵,若是借道給其他諸侯,也屬隱患。

  文若的意思,無非是令滿堂諸公明白,現在並不安全,需要先行收攏各地的叛將和不肯奉詔的諸侯。

  但這怎麽看都只是緩兵之計,在數年之後,如果相繼掃蕩,外無強敵環伺,他們還會繼續拖後腿,企圖讓曹操力有未逮,繼而下任。

  最好的辦法,是在不斷立功的同時,清換掉這些官吏,保持良好的建制,若能達成,日後又有天子道義之名,同時還能令朝堂安穩不亂。

  這條路,需要走許久,否則必會內外生亂,導致隱患叢生,混亂不堪。

  “是以,在下將會進言,以秋收之糧用於軍中將士,先護衛許都周遭,收歸當年長安舊將,絕不會任由他們如此大興土木。”

  荀彧神情動容,認真無比,這些事他本來打算日後再說的,但今日既然主公已經來問,自然也就不得不說了。

  而且,他現在甚至害怕即便是這麽說,也無法消除曹操的怒火。

  主公所受的委屈,荀彧同樣也是看在眼裡。

  此時,曹操臉色如常,卻仿佛在思索著什麽,片刻後才微微點頭,看向荀彧道:“文若所言極是,穩固朝堂固然是重要,但攻伐出去,更為重要。”

  “在外逆賊極多,仍需要大軍不斷征討,將不尊漢廷之命者,一一收服。”

  荀彧的這番話,讓曹操注意到了另一個解決方式,不必和天子與諸公在朝堂之上周旋,帶兵出去打仗亦是一種選擇。

  以此,可以讓在內的這些大臣無話可說,也可將錢糧真正用在該用的地方上。

  “主公放心,我這就去上書於陛下,將此事進言於聖駕前。”

  “不必,明日朝堂上,再說便是,我相信這些公卿之言,未必是陛下的想法,”曹操歎了口氣,語重心長的道:“有文若在,後方可堪無憂也,否則我在外征戰,後方卻被這些公卿暗害,呵,又該向誰訴苦。”

  “公卿之意,應當就是陛下旨意吧,”荀彧忽然嘀咕了一聲,引來了曹操的哂笑。

  “未必,文若你是君子,但不代表滿朝公卿都是君子,他們心裡要的是權勢,想要一手掌控朝堂,將我驅逐出去,或許仍舊羞於與我同朝為官呢!”

  曹操的話,讓荀彧陷入了深思之中,他沒有反駁,卻將曹操的話聽進了心裡,故而拱手相送曹操離去,回到衙署正堂之後卻久久不能平靜。

  一開始,荀彧隻以為是這些舊臣因為李郭兩人攬權當真,濫殺無辜,因此害怕主公曹操也是這樣的人,所以才會這般提防、威逼,但到此時來看,又並非如此。

  他們或許真的與主公所說一樣,想要的是權勢。

  但,這時候來爭權奪利,撇開主公,難道不是忘恩負義?要知道若沒有主公去營救,靠二袁緩慢來兵,恐怕在半路就要遭遇不測。

  李傕郭汜兩人的兵馬在當時可是緊追不舍的。

  荀彧的心裡,留下了一些審視的種子,他會在今後去觀察朝堂上的官吏。

  “若真是滿朝庸碌之輩,或許我該做出抉擇……”

  荀彧深深地歎了口氣,他心中也有些失望,而且今日看到曹操如此生氣委屈,不知為何也有些憤怒。

  ……

  第二天上朝,在荀彧想要進言討逆的時候,伏完、董承先行發難,再次提及將秋收之後兩州錢糧稅收用於擴建許都。

  修建宅邸、佔地而興建,讓百官的衙署可以林立繁榮,令各部官吏能夠征辟從屬助手。

  來興許都之昌盛,可井然有序的進行治政上衣,讓雒陽的政景可以重現,讓各地湧來的士子有辯經、學習之地。

  畢竟,潁川本就是文匯百年、淵源極深的一方大郡,也該重現當年的文盛之風。

  但是說完之後,很自然的被天子破口大罵。

  “爾等皆是庸碌之輩!可知當下是何境況!?”劉協把眼前案牘上的物件一腳踢到了地上,指著董承罵道:“朕一直以為你是忠臣!但你這等進言,卻將朕至於昏君之地!”

  “眼下時局紛亂,各地戰事不休,今年若有錢糧,應該是減輕賦稅,讓百姓得以安寧,如此才能資長遠,宮牆衙署,難道不夠華麗你們就不能處理公務嗎?家宅庭院,難道不夠富麗貴氣你們就不能收歸從屬?”

  “朕,不是昏君,天下一旦萬民離散,當以百姓為重,司空可調用國庫之財,徐徐擴建便是,數年之內能有各部衙署、宮牆院落便好,朕並無那般要求。”

  “若是,他們再要求司空,盡可告知於朕,哪位官吏嫌棄我大喊衙署艱苦,不肯為官,也自可辭官離去。”

  “陛下,聖明!”曹操在下首之位笑得合不攏嘴,直接轉頭去看董承等人,看他們吃癟的模樣,心中暢快不已。

  這些人,以為劉協年幼,隻知享樂,對雒陽舊都的懷念乃是想著哪些金碧輝煌、醉生忘死的金玉生活。

  其實不然,他雖年少,但卻也是大漢天子,祖上十幾代流傳下來的史書,記載了各皇帝的事跡。
    有好有壞。

  劉協不怕史官記錄他的好壞,他怕的是大漢在他這裡戛然而止,終於此代,故他所要的,或許是漢室能夠重獲穩固於世,而非是受製於人。

  天下逆賊,不可不討,萬民根基不可不顧。

  董承被一通臭罵之後,整個人都陷入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憤怒之中。

  之前您可不是這麽說的啊!就在前幾夜,我們來覲見進言的時候,您還說應該國體為重,當興修擴建以昭告天下,大漢仍舊昌盛。

  怎麽現在,全變了?!
  難道是,先駁回,而後再讓我進言相勸,這樣的話,顯得陛下仁德?讓我來背負曹操的仇怨?
  應當是如此。

  陛下,已懂得了禦下之道,看樣子這數年之久的漂泊,也讓他成長了不少。

  當時董卓就是看中劉協少年聰穎,自小就比劉辯更出色,才會和太傅袁隗商議,另立陛下。

  董承想到此,覺得極有可能,於是又試探性的拱手而下,滿臉賠笑道:“陛下的確是仁心仁德,可是,這大漢的國體卻也不能不顧,唯有建成一座宏偉的都城,方才能彰顯我大漢之威德,才可令無數賢才爭相來投。”

  “一派胡言!!”劉協在座榻上眉頭緊皺,指著董承大罵,“你再說一次!”

  此刻的劉協,氣得渾身發顫,方才已經多次暗示他不要再提及此事,否則必將讓朕成為萬民怨恨的昏君,他居然還要大放厥詞。

  “陛下。”

  “滾!朕不許你再進此言!”

  董承剛要開口,又被喝罵,此刻已經是滿心疑惑,不知為何。

  這都是此前已經商量好了的,而且是諸公到您面前說過,為何又變卦了?

  “陛下……”

  董承還想再說,但是卻被一個眼神製止,不敢再隨意開口。

  當天的晨議,幾乎是以曹操進言為主,他所主張之事,劉協無不答應,而秋後的錢糧,則放大權交由曹操自行統籌,於是在一派祥和之中,結束了早朝。

  回到司空府,曹操深感輕松,於是下令追查宛城張濟殘黨,並且傳令三軍,隨時做好征討的準備,不可令張濟在南陽和劉表達成什麽協議。

  “按照軍情,張濟到南陽宛城駐守,用的是平叛之名,但他沿途收攏了不少西涼舊部,包括自李傕、郭汜等兵馬散逃的西涼人。”

  “所以,他的糧草並不足備,只能以劫掠為生,如此定會和荊州劉表衝突,”郭嘉聽到了這些軍情之後,只是一瞬間便判斷出了張濟的狀況。

  “是以,秋收之後,只要糧足,便可選精兵征討,以天子之名討逆,至於袁術那邊,我料定他在拖延時間,對太傅馬日磾、侍中趙溫之事,絕不會那麽快給予回應。”

  “我們既然在先機上,可以佔據優勢,那就該當趁機,收各地諸侯,他們麾下還有兵馬,就算是不會歸降,也應該結為盟軍,用天子詔書號令,讓他們駐守我方南部。”

  他這話,說的其實就是張濟,這位西涼諸侯曾在護衛天子東歸的途中,破天荒的送來了糧食、錢財以資助,而且還曾在一段時間內調停過李傕、郭汜兩人之間的爭鬥。

  因此,陛下一直記得張濟的恩情,對他頗為照顧,即便是他不奉詔來拜,也沒有責怪,只是隨他去。

  所以想要征討張濟,當然不是血戰到底,而是搭著陛下恩情的這條線,去拉攏。

  “哼哼,”曹操輕笑了兩聲,接著戲志才拱手道:“張濟的功績,是陛下親表過的,所以也是記錄在案,令我感覺驚喜之處就在這。”

  “張濟在逃走之前,還知道賣陛下一個天大的人情,而後立了功績再走,此時又在南陽平叛,目光可謂深遠。”

  “便如此刻,若是袁氏兄弟想要與主公為敵,可以拉攏買通張濟,而劉表只需視而不見,便算是暗中相助,讓二雄相爭。”

  “若是主公想要拉攏,則需付出更多誠意來說動他。”

  “嗯……”

  曹操眼眸微微一凜,志才洞若觀火,一眼可見此局勢要害所在。

  張濟,真可謂選了一個可左右逢源之地。

  “好,此事擇日再議,密切注意來自南陽的消息。”

  曹操沒有立刻決定,先行放下了此事。

  又過了十日左右,等到了秋收時,百姓開始忙碌於田土間,曹操又收到了一道情報。

  張濟已在荊州佔據一城,但果然因此前收容的西涼散兵太多,陷入了糧草之危,不知向何處要糧。

  而荊州襄陽,堅城駐守,並不開門迎接,劉表將之視作虎狼賊寇,不予禮儀相迎。

  曹操知曉此情,於是決定不出兵,轉而讓曹洪、曹純領兵進入汝南,駐守汝南行屯田之策,靜待時局發展。

  於是以出征討逆為名,讓天子再向各州郡下令請資,同時催促袁術,奉詔送太傅、侍中回城,責令其怠慢之情。

  還向他再要六萬石軍糧一同運輸回來,以資討逆,詔書之中,曾暗示有當初袁術阻撓曹操去迎奉漢帝的事,此詔一經發去,袁術頓時勃然大怒。

  ……

  揚州,壽春。

  “贅閹遺醜曹孟德!今日竟敢以天子號令來製衡於我!”

  “還要給他送糧食!讓我把境內有功之人的功勞送上去,讓朝堂封賞!?他想得美!”

  袁術直接摔了詔書,將前來送詔的人軟禁於淮南。

  與此同時,他現在覺得不可再等了,傳國玉璽在手,坐擁江南肥沃之地,又有四十余萬眾追隨,兵精糧足,何須再奉漢帝之名。

  我可不尊曹操,命人暗暗準備才是。

  袁術心想著,站在他下放的金尚卻歎了口氣,道:“此時,天子欲封賞有功之臣的告示發布全城,公如何抵擋悠悠之口呢?”

  “若是封賞,便可分化公之勢力,不如讓我等回到長安,為你周旋如何?”

  袁術冷笑了一聲,看著他苦大仇深的模樣,輕蔑道:“當初你們來時,我便說過,為我所用則可共謀大事,若是不願,其實你等作用也就是贈予符節而已。”

  金尚面如死灰,心下一沉,點頭道:“好,既如此,我不便不再多言。”

  他已經萌生了死志,但在此之前,不能讓袁術好過。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