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275.第272章 抽象的東林孔聖
  鄧志謨說:“來到蘇州我才知道,這地方寫小說的人實在太多,這市面上的報紙和咱們福建不同,倒有一半是寫小說詩文的,咱們的《蘇州旬報》小說寫的再好也不會在市面上顯得多麽出挑。如今八百份的銷量已經是靠建陽你的《狄公案》積累下來的了。”

  王文龍點點頭,為了幫助《蘇州旬報》開拓市場,他專門給鄧志謨寫了一份新的《狄公案》小說,這小說娛樂性遠超蘇州其他報紙連載的作品,但也就把銷量拉到八百份而已。

  看來在蘇州市場依靠發行新小說能做到的銷量也就是如此了,想要繼續打開市場還得需要更新的東西。

  王文龍稍加思索,說道:“若這樣我們不如把《蘇州旬報》的主要力量放在報導時事新聞上。”

  如今在大明因為蠟版油印技術的推廣報紙種類已經非常多,光是報道一些街頭巷尾的奇聞或者寫小說都已經不足以打開知名度,王文龍知道這代表著報紙行業從新聞紙階段要向下一個階段發展——時事類的報刊雜志必然要出現了。

  他道:“蘇州文人眾多,市民力量龐大,時事類的報刊在此發展再適合不過。”

  “辦此等報刊,只怕麻煩。”鄧志謨卻是有些摸不準,他道:“縱論時政,難免引來非議,咱們在蘇州還沒有底層班底,我是江西人,其他的報刊編輯許多也是福建人,對於市井消息並不熟悉。”

  王文龍聞言卻笑道:“怕引來非議就去和權貴結交罷了,我過兩日就要去南京國子監上任,趁此機會可以走走關系,這江南各地的交通可是方便的很呢,橫豎總是攀附一個靠山,面對非議,咱們腆著臉不怕被罵就是了。”

  “建陽若是已下定決心,我也不好反駁。”鄧志謨心中對於將《蘇州旬報》改為時事類新聞雜志總是有些抵觸。

  王文龍笑著說道:“那你便同著同僚們說說,讓大家都做好準備。”

  “我將事情辦好就是了。”鄧志謨說道。

  “這態度可不行,咱們改做時事新聞報紙,也要做到江南一流,就如同旬報在福州一樣,說出去是響當當的頭一號名頭。”王文龍仔細說道,“咱們已經出了福建,來到這天下輿論中心,手中又掌握著報紙這一大公器,難道老哥就不想好生鬧他一場?”

  “建陽野心如此之大?”鄧志謨聞言頗為驚訝。

  王文龍說道:“其實咱們的報紙也不需持哪一派的立場,總是跟著蘇州市民站在一起,為生民立命,將來在史書上也會有咱們一筆的。”

  “或許是吧。”鄧志謨明顯不敢做這麽宏大的夢。

  王文龍也想見見影響輿論,擁有自己的勢力。

  而此時蘇州的市民階級算是整個大明最成熟的市民群體,明朝的中後期,蘇州事實上已經變成了一個手工業城市,是明朝絲織業的中心,“郡城之東,皆學織業”,整個蘇州東北半城全都是經營絲織業的工廠,不小部分的蘇州百姓已經成為工人。

  蘇州的很多百姓識字,且有鬧罷工以及暴動的本事,僅在萬歷年間就有幾次記錄於史書的市民運動,蘇州織工叫歇、葛成抗稅、打殺閹黨的五人墓碑記,都是在蘇州鬧出來的。

  ……

  第二天王文龍就帶著沈宜修一起去往南京。

  南京四牌樓,欽天山下,玄武湖旁,湖上花船旖旎,遠遠還能看到欽天山上的觀星台。

  南京國子監所在的成賢街,街道兩旁遍植槐樹從街北的欽天山一路向南,一條長長的碑林,盡是名家的題詠,遠遠能看到“國子學”大牌坊,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全都賣這些文房賞器,街道之上行走的幾乎全是戴著大頭巾的儒生以及童仆小廝。

  王文龍走進國子監,讓沈宜修先在外頭轎子裡等待,他的公文已經送到國子監裡。

  王文龍原本以為新官上任要有多複雜的流程,問了問沈璟,卻發現他這國子助教的上任儀式其實十分簡單。

  也就是報個名,然後和在場的同僚打通招呼就好了,官服要自己去定做,至於其他官員所要經歷的授印等流程,不好意思,國子助教沒有印,如果很想要的話,王文龍可以自己刻一個,但也沒啥地方可蓋。

  進去點卯畫個押後他這個國子助教就算正式上任了。

  從國子監出來轉個彎王文龍便進了葉向高家。

  這才是今天的正事。

  因為早幾天遞上帖子,今天葉向高早已在家中等待,王文龍和沈宜修進屋之時,葉向高正挽著袖子做丹青。

  一見王文龍夫妻進來,他連忙笑道:“王建陽,久聞君名,終於見面!”

  他開口就是一口福清口音的官話,讓王文龍覺得十分親切。

  王文龍和沈宜修也連忙見禮,“見過葉伯父。”

  王文龍和葉成學是好友,兄弟論交,自然叫葉向高做伯伯,葉向高聞言也頗為高興,連連點頭。

  葉向高是二甲進士,又是東林黨大佬,要不是沈一貫阻攔,前兩年趙志皋請病假後他甚至差點被運作入內閣。
    葉向高和沈一貫的矛盾那可是老黃歷了,萬歷十一年葉向高中了南榜進士二甲,這個名次可以直接入翰林院,當時沈一貫打算提拔同科的泉州人吳龍徵入翰林院將來成為自己的班底,想要把葉向高擠下去。

  結果葉向高卻被其他考官看中,最後推薦到首輔申時行那裡,申時行要求一定錄取葉向高,沈一貫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但此後葉向高就算是被沈一貫關注了,萬歷二十六年,葉向高被推薦擔任東宮講官,名單報到內閣,沈一貫直接高聲大呼:“閩人豈可做講官?”

  雖然葉向高最後還是被推成東宮講官,但隻過了一年,他就被沈一貫給搞走,調到南京開始閑用。

  如今葉向高已經在南京當了五年閑官,沈一貫擔任內閣首輔,葉向高在南京的日子似乎遙遙無期,但是卻沒人敢輕視他。

  葉向高從擔任東宮講官以來就結交東林黨,在南京也已經羅出一張很大的人脈網,明眼人都知道,只要沈一貫走了,葉向高定然前途無量。

  王文龍和沈宜修同著葉向高招呼之後就看葉向高在那兒細細畫了一幅花鳥,放下筆,葉向高抬頭問:

  “建陽,能動筆墨否?”

  王文龍道:“不敢瞞伯父,小侄的字頗為俗氣,倒是我家夫人筆墨之中勝我頗多。”

  葉向高非常驚訝,看了看不過十五六歲的沈宜修,然後便將筆遞給沈宜修道:“敢請一試。”

  沈宜修笑了一下,拿起那支細筆就在葉向高的畫邊上提了一首詩。

  “真奇女子也,”葉向高看著沈宜修的詩和文字連連稱讚,“好文筆,好書法,我真羨慕建陽有此賢妻。”

  “這也是我的福分。”王文龍笑著說。

  葉向高叫仆人道:“將這畫拿到成賢街上叫胡家裱了,精細做來。”

  他轉對王文龍說:“這畫就送給建陽兩夫妻。”

  王文龍連忙道:“多謝葉伯伯。”

  收了畫,葉向高同著王文龍沈宜修一起到邊上用茶。

  說了兩句閑話,王文龍問道:“我如今在蘇州想要辦一份時事報紙,雖然不言朝廷大事,但總怕犯些忌諱,不知葉伯伯有何建議?”

  葉向高喝著茶水笑道:“我如今只是南京閑官,哪裡說得上話?”

  他這就是謙虛了,葉向高作為東林大佬,在輿論場上的能量非常強,但是在他的位置,沒有必要為王文龍辦報紙能惹到的一點小麻煩開口。

  葉向高也不是不想幫忙,他想想道:“不如我幫你聯系一下李道甫,他在江南頗有實權,想來能保你家報紙平安。”

  王文龍知道葉向高介紹的李道甫就是李三才,此君再後來被東林黨力捧為“黨首”,當然他在東林黨內的地位比起在後面操控的顧憲成要低,可架不住這廝確實能跳。

  李三才如今是鳳陽巡撫,這個位置不算高,他另一重身份才真正有力量——右僉都禦史總管漕運。

  從徐州到揚州,整條淮河連帶著部分京杭大運河都是李三才所管的地方。

  李三才用此勢力“撫淮十三年,結交遍天下。”

  後來閹黨寫的《東林點將錄》中李三才直接位列第一名,所謂“開山元帥,托塔天王,戶部尚書李三才”,就算是葉向高也只能位列其後當個“天魁星及時雨”。

  李三才一方面幫東林黨辦事,另一方面自己賊能撈錢,此君妥妥的大貪官,後來東林黨在和這黨的鬥爭中,李三才也是最被挖黑料的那一個,禦史劉光複參李三才盜用皇木建造私宅,把他家拆了,居然抄出了二十多萬根皇木,省著點用能把故宮翻修一遍。

  直到崇禎年間複社後人到鳳陽打聽他的名聲,還不得不在筆記中委婉表示李三才很有才能,就是撈錢撈的太狠,那時李三才都死了十幾年了,可見鳳陽當地士紳對這位李巡撫有何等深切的印象。

  饒是如此後來李三才被浙黨攻擊之時東林黨還要全力以赴的救援,顧憲成大咧咧在上書中表示“三才至廉至淡泊”“勤學力行,孜孜不倦”“甚且比之孔子”。

  所以真別說後來閹黨把魏忠賢比之孔子有多惡心,不要臉如閹黨都隻敢派出一個監生上書稱讚魏忠賢有孔子之德,東林黨直接派出黨首顧憲成封李三才為孔子,比起閹黨還要抽象。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