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吳大帝太傅抗敵,緩行軍司馬往事
年初吳主孫權逝世後,太子孫亮按製登基為帝。
群臣為孫權上諡號“大”,是為吳大皇帝,立廟號“太祖”,安葬於蔣陵。
最初的吳太子並不是孫亮,而是孫權長子孫登,孫亮是七子。
可惜孫登在孫權稱帝第一年就因病早逝了,這就使得儲君之位突然就空了出來。
而孫權次子孫慮無意儲君之位,便請求外放,被孫權封為建昌侯,以示與儲位無緣。
於是孫權就順位任命三子孫和為太子,四子孫霸為魯王。
可是孫霸並不甘心只因為年紀小一兩歲,便錯失儲君之位,內心欲望的支持下,他開始不斷拉攏朝臣,想要與孫和爭鋒。
兩人的矛盾也在不斷激化。
漸漸地朝中大臣開始分為兩派,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
其中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支持太子孫和。
而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支持魯王孫霸。
這場儲位之爭,持續了九年,一直到吳國赤烏十三年,也就是漢宣武十二年。
孫權見儲君之爭已經影響到朝政的基本運轉,幾乎所有的大臣都卷入其中,不得不親自下場,製止這場鬧劇。
於是於當年的八月,廢除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
跳過五子孫奮,六子孫休,重新立諸子中較為聰慧的七子孫亮為太子。
如今劉璿發動南征,也是看在孫權逝世,多位東吳大將也不在了,想要欺負孫亮新君繼位,一舉平定東吳之地。
“據線報,漢帝意圖趁先皇崩逝,國內動蕩之機三路齊發,南侵吾國,其中最重要的東路大軍,有多達十萬之眾,是為重中之重,諸卿可有對策。”
太傅諸葛恪立即出列道:
“今我吳國與漢國的防線,大致與大江相同,最東邊為丹徒,最西邊為江陵。
然由於大江入海口不利於渡江,且距離建業太近,我國駐軍十分密集,漢國不可能強行渡江。
因此最東邊的防禦重心應該是先帝在時,於濡須水上所築東興城,然後就是於樊口所築武昌城,以及南郡的江陵城。
故而我軍只需要把守好這三座重鎮,即可確保我吳國無憂。
根據陛下所提供之線報,既然漢國重心在東興城,則我軍只需要在東興城屯聚重兵。
如此不僅可以抵擋住漢軍,還能趁著漢軍大敗的機會,反攻淮南郡,奪下令先帝魂牽夢繞的合肥城,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
諸葛恪是東吳重臣諸葛瑾的長子,是孫權逝世前親自任命的托孤大臣。
當初孫權病重,親自任命了多位托孤大臣,有太子太傅、大將軍諸葛恪,太常卿滕胤等。
等到孫亮繼位,任命諸葛恪為太傅兼大將軍,軍政大權一把抓,成為托孤首輔,掌握吳國權柄。
孫亮還想要聽一聽其他大臣的意見,可是聽了一圈下來,眾人說的多與諸葛恪一致,便下令,讓太傅諸葛恪領兵四萬,堵攔巢湖湖水,加固東興城,防備江淮漢軍。
大司馬呂岱領兵一萬,駐守武昌城;鎮南將軍朱異領兵兩萬,駐守江陵城;在建業留駐三萬人,隨時增援三個方向。
諸葛恪領命後,派將軍全端(全琮之子)守東興城的西關,都尉留略守東興城的東關,與自己的東興城呈三才之勢。
九月
漢軍誓師出征,三路大軍緩緩向著兩國交界處開拔。
十月五日
漢軍東路軍抵達東興城,開始攻略。而中路軍此時才剛過襄陽。
中路軍大營,中軍大帳
奉車中郎將文欽、南中郎將薑維兩人聯袂找到司馬師:
“大將軍,大軍從雒陽出發,已經有月余了,每日行軍不過十裡,而且逢雨不行,逢陽不行,如此行軍,何日可到江陵?”
薑維心直口快,直接質問司馬師。
一旁的文欽也是開口道:
“是啊,大將軍,如此緩慢行軍,恐怕等到東路軍攻破建業,我們都還沒到江陵,如何能夠參與得上此次大戰。”
司馬師正襟危坐,平靜道:
“兩位將軍都是宿將,自然是有豐富的行伍經驗,然本路大軍的主將是本將,恐怕還由不得你二人在此指手畫腳吧。
還是回去,若有軍令,本將自會派人傳令到你們營中。”
薑維毫不給面子道:
“大將軍如此緩慢行軍,難道是在坐等東路軍大敗,好趁機撤退嗎?如此畏敵不前,如何能夠指揮一路大軍,我定會給陛下上奏,告你延誤軍機之罪。”
“放肆,薑維,伱只是一個中郎將,難道在你的眼裡,已經沒有上下尊卑了嗎?
本將乃是輔國大將軍,位比三公,是中路軍的主將,要做什麽事,難道還要經過你一個小小的中郎將的同意和認可嗎?”
“大將軍,請恕我無禮,您這種畏敵之行,我薑維不敢苟同,雖然你是一軍主將,朝廷的輔國大將軍,仍舊沒有權利阻攔我上奏之權。
告辭!”
就當薑維轉身之時,司馬師大喊:“慢!”
薑維轉過頭來,看著司馬師,傲骨顯露無疑。
司馬師歎息道:
“這幾日本將故意如此行軍,就是為了尋找一位不畏主將之威,又有機警之才的將領,作為大軍先鋒,為大軍開路拔城。
然多日苦等,竟沒有一位將領敢前來當面向本將提出質疑。
直到今日,伯約前來我帳,痛陳利弊,一心為大軍著想,本將才是終於找到了那個心中最合適的將領。
本將意欲任命伯約為大軍先鋒,領一萬精兵,為大軍開路,本將領大軍隨後押上,如何?
伯約可有如此勇氣?”
薑維抱拳:“有何不敢!”
“好!”司馬師站起身來,將先鋒官的令牌交給薑維,讓他帶著文欽作為中路大軍先鋒,先行一步。
等到薑維領命出帳,一旁的撫軍中郎將王沈出言道:
“大將軍難道真的要聽薑維之言,加速行軍?”
司馬師笑道:
“怎會,只是將其支開,順便迷惑東吳,讓其認為我軍只有一萬人,放心與董允大戰。
傳令下去,行軍照舊,今日烈日炎炎,行軍恐不便,明日再行。”
王沈躬身聽令,退了出去。
等到帳中無人,司馬師仿佛對空詢問道:“東興城方面有沒有結果?”
一名全身籠罩在黑衣中的黑衣人突然出現,施禮道:
“回稟少主,東興城漢吳兩軍,依舊陷入對峙,並無有結束的意思。”
司馬師點了點頭,黑衣人又隱去了身形。
此人是司馬氏家主負責情報的負責人,名為全笠,是原白氏暗衛在河內郡的負責人。
當初司馬懿還未掌握曹韓朝政,只是尚書仆射,時任河內太守的其兄長司馬朗在河內郡破獲了一起奸細案,抓獲了企圖策反他的趙漢奸細。
最後在自己家族的幫助下,甚至順藤摸瓜,發現了在河內居然還盤踞著一個巨大的間諜網。
在請示司馬懿後,司馬朗立即集合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始深度挖掘奸細網,並安插臥底,最後終於在郊外一處無名山中,端了奸細網的一處小據點,抓了一名高級探子。
但是也就僅限於此了,再往下挖下去,也沒有任何結果,而那名探子不管如何也不開口,仿佛一個啞巴。
而得到消息的司馬懿,立即意識到這或許是司馬氏的一次機會。
便讓司馬朗立即將這名高級探子,連夜送往了雒陽,並對外宣布沒有一個活口。
又讓其從牢獄中提了一名死囚,毀其容,丟入無名山谷,將整座密室全部焚毀。
最後在長達半年的各種嚴苛刑法,以及司馬懿的親自交談下,最後以司馬氏下嫁一名嫡女的代價,這名高級探子終於願意開口。
只是一開口,就將司馬懿驚得不輕。
“我是白國全氏子弟,姓全名笠,是全氏第二十一代子弟,負責白國在河內懷縣的情報。”
在三天三夜的交流下,司馬懿終於得知了白國一些最隱秘的東西,才知道為何白氏能夠長盛不衰。
知道了全氏、蘇氏與白氏的關系如此之緊密。
全氏世世代代負責白氏的情報,每一代全氏子弟,都是一位頂尖的情報人才或刺殺天才。
管中窺豹,白氏依靠著雄厚的財力,和影響力,以及全氏的忠誠,在全天下所有地方都幾乎埋有暗探,設有據點,以此掌控著天下的動向。
這個發現讓司馬懿戰栗不已,不是害怕,而是興奮,他知道司馬氏的機會來了。
最後司馬懿反悔了,沒有將原本準備下嫁的司馬氏女子嫁給全笠,而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全笠,徹底的拉攏他。
依靠全笠,司馬懿運用各種手段招攬情報方面的人才,還根據全笠的提議,秘密開始培養死士,散落在各地。
又根據全笠提供的名單,在曹韓全國范圍內,綁架白國的暗衛,將其偽造成死亡,慢慢將其策反,從而得到了很多情報人才。
而依靠著全笠以及手下精銳的密探堂,司馬懿成功擊敗曹真、曹爽等曹氏宗親,得到曹韓大權。
也是依靠著密探堂,司馬懿才能在大漢的朝堂上和漢吳之間,如此輕松的周旋。
不過司馬懿如此吸血式的招收白國暗衛,自然也引起了白國暗衛的注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