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朱元璋教導淮西諸將,宋濂驚歎義軍組織力!
“章先生說,這兩者不衝突!”
“弟兄們想求富貴,與願意打造一個造福天下百姓的新中華,皆是合乎天理人情的。”
“只是,人富貴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可以不受監督、進而不思進取就能安享尊榮的富貴;一種是需要接受監督,需要承擔責任,需要進取才能得到國家與社會尊崇的富貴。”
“前者不能長治久安,會因為安於現狀而被將來又活不下去的百姓給重新推翻,進而即便稱得天命,有世襲之資,然亦難免消亡;”
“後者可以長治久安,即便不能不稱得天命,不世襲,也能靠合法財產的保護與遺產繼承制度的明確,乃至使天下人人進取使國家和社會財富一直增長一直興盛而能綿延太平,即便偶有一代子孫不肖,地位降等,亦能因社會在總進步,沒有安於現狀,而有重新光宗耀祖的機會。”
“這是因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天本自然,是沒有貴誰賤誰的意識的,而只有客觀存在的自然之道在決定我們的貴賤!”
“所以,我中華之道應該是什麽樣的道,則在於,我中華之地所居之人民,所選擇的道是什麽樣的道,其貴賤之別也一樣,在於我中華所居之人民,所選擇的貴賤之別是什麽樣的貴賤之別。”
“總的來說!”
“我們不能再隻用儒表法裡的一套求富貴治天下,因為我中華以百家爭鳴啟天下人智慧,而不只這兩門智慧,故當取百家之長,才能讓我們自己富貴,也讓中華之地人人可富貴,人人能富貴!”
“若我們依舊隻用儒法兩門學問來定富貴之道,則富貴不能長久,甚至會為了能夠盡量長久而不恥於列邦或被輕於異族,乃至舉族皆為他族之奴,進而所謂貴也就不貴了,只有全族皆賤也!”
“眼下,佔少數胡人能統治我中華多數之漢民,使我漢人也很難再為王侯顯貴,乃至外來的色目人都比我們貴一等,便是明證!”
滁州。
朱元璋的家裡。
徐達、胡大海、吳良、吳禎、唐勝宗等沒有離開滁州的朱元璋嫡系將領,以及李文忠、沐英等朱元璋家裡子弟,此時也都圍坐在火爐旁,聽著朱元璋講著,他和章誠達成一致後的一些關於為何要設立大同社的觀點。
這段時間,因為元兵暫時難以再起兵來攻,而徐達等朱元璋嫡系又在城內沒什麽實職,所以都很閑,也就幾乎可以天天被朱元璋叫來討論時局、交流思想,使得朱元璋有機會把他從章誠那裡得到的見識傳達給這些人。
因而,這些還沒接觸到儒家禮教綱常那一套理論的農民起義者們,也就幾乎天天在朱元璋這裡接受他的思想灌輸。
正因為此,這些人大都聽得很認真,也沒有抵觸,畢竟他們跟此時的朱元璋一樣,幾乎都是一張白紙,思想上還是樸素的底層百姓價值觀。
“難怪要驅除韃虜,革新禮教。”
胡大海這時就忍不住說了一句。
朱元璋則道:“沒錯,是這個意思,但怎麽驅除韃虜,怎麽革新禮教,怎麽重定貴賤之別,咱和章先生商量後覺得,應該設立一個大同社!”
“之所以要設立大同社,是因為要大家在都是想追求富貴的基礎上,達成都是想天下大同、百姓越來越富足,而有一個大家都可以富貴的共同理想。”
“這樣,我們這些義軍兄弟,才算是求同一種富貴的自己人!而不只是想騎在兒孫百姓頭上作威作福,卻不為兒孫百姓的求富貴之心謀福祉的自私自利之輩!”
“眼下快要過年,大家都沒什麽事,就去想一想,要不要入咱和章先生設立的這個社,如果要入這個社,就寫個申請書,說一下自己要自己求富貴也會為兒孫百姓求富貴機會的想法,如果不願意,以後就大道朝天,各走一邊!”
朱元璋這麽說後,徐達等人在接下來都選擇了入社。
因為,在如今滁州這種沒人知道朱元璋讓出滁州後還能不能重新成為一方諸侯的情況下,這些人都還選擇跟隨朱元璋,沒有接受郭子興的招攬,本身就已經說明現在的他們對權力的欲望還沒那麽大,也還沒那麽利己,所以對朱元璋要他們入大同社的要求,也就沒有那麽抵觸。
朱元璋眼下,除了在滁州與還跟著自己的人講各種他從章先生取來的經,還在州學裡親自孤幼們授課。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而朱元璋也按照章誠制定的教學大綱,給州學學習的孤幼們以傳授利於確立“恢復中華”之志的學識為主,哪怕教他們背習的詩詞也以愛國詩詞為主。
畢竟,朱元璋本人是不知道“恢復中華、解救百姓”這樣的目標能不能在他這一代人手裡完成的,所以,他也知道要加強對後繼者的培養,讓他們遵循自己這些人的志向而努力是很重要的。
因而,在郭子興來州學視察時,就也聽到學子們念的是“不教胡馬度陰山”這種詩。
郭子興對此也頗為讚許地點了點頭。
他雖然是地主階層出身,但對驅除韃虜恢、恢復中華還是很接受的,願意看見胡人驅趕出中華之地。
因為歷史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句話本就是朱元璋北伐時,以宋濂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文人所原創的話。
所以,郭子興對此沒有反感,只有支持。
因為眼下元廷還沒有被覆滅,所以,即便是在瓦梁壘的章誠,也是讓義軍以進行推翻胡元為目的的民族鬥爭為主,對地主官僚也就倒還比較溫和,只是讓他們讓一些利於貧民,不能克削貧民太狠。
宋濂此時也是一樣。
他在來到瓦梁壘後,也因為沒有看到地主大寨被義軍攻破洗劫的場面,而只看到大量“減租減息”與“驅除韃虜”“為民造福”的標語,而頗為高興。
所以,宋濂也沒有對瓦梁壘的義軍沒有升起反感之心。
畢竟,他隻擔心的是,義軍對地主們直接洗劫抄家,至於讓地主們“減租減息”,適當讓利於民,他是讚成的。
要知道,地主們最在乎的除了利益外就是穩定。
故而,宋濂這種開明士大夫,願意看見義軍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而讓地主豪強們讓一些利益於百姓。
而更令宋濂高興的是,他看見,在大冬天的這片土地上,居然還有大量麥苗出土、一望青蔥,而非他經過的江南江北其他地方可比!
須知。
他在來這裡的路上,只看見其他地方都是大量田地荒蕪、處處蕭索的場景。
所以,宋濂不禁笑著感歎道:“如今有臘雪滋養,明歲麥熟,此地必然豐壤可慶!這支義軍實力著實可怕,短短數月,就將這一帶恢復得如此生機勃勃。”
宋濂感歎之余,也在給劉伯溫寫的信中提起了此事,且說道:
“眼下這支義軍,無疑目前看來,的確是最有可能得天下的!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有厲害的火器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能在這麽短時間內,恢復農耕,可見其政權內部政令暢通、上下如一、組織嚴密,所以才能最大的調動民力,這樣的政權很可怕,非連征稅都只能外包的元廷可比。”
宋濂因而也更加對章誠產生了好奇。
但是,宋濂很快也發現,這裡雖然在大興教育,但所開辦的學校不是儒學學堂,而是一座叫講學院的學堂,而這講學院講的學科有很多,不只限於理學。
這讓宋濂頗為驚愕:“這裡不獨尊理學?”
然後,宋濂也發現了《中華報》,而因此在《中華報》上看見了“大同社”的內容,而因此不禁皺眉說:“也就是說,要加入這大同社,才能為義軍官?”
說著。
宋濂就不禁自言自語說:“可這大同社,否認天命之說,無疑是否定我儒門牧民之道,這樣無疑不利於安天下啊!”
“卻利於救天下!”
這時,楊憲走來回了一句,且向宋濂拱手:
“潛溪先生來見我,是為何事?”
宋濂也回了一禮,道:“自然是因你給伯溫那封信,讓我頗為好奇這裡不知道是有什麽樣的人物,能讓你楊希武選擇投了這裡。”
“自然是因為這裡最能調動民力!”
“潛溪先生想必已經通過這《中華報》知道,我們這支義軍所作的事是正在讓天下漢人百姓皆被動員起來,進而可以真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楊憲笑著說道。
宋濂則擰眉問道:“但不提天命是不是太過了?”
“恐將來,即便奪了天下,也不利已江山穩固!”
“畢竟,我中華本就民間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和‘兵強馬壯者為天子’這樣的想法,而害得天下常常大亂,所以我儒林中人,才主動認為得天下者乃天命所授!”
“可如今這位章先生,卻要棄這天命之說,這無疑是在自掘墳墓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