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8章 英國突然而至的經濟危機來臨了
遠在歐洲英倫三島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更明白,如果說這個世界,對荷蘭利益最大威脅是哪一個國家的話?英國當屬於排在第一,然後德國在歐洲威脅第二。
畢竟認真說起來,荷蘭在歐洲的4萬多平方公裡領土可是肥沃無比,再加上佔據三分之一的邊界屬於沿海地區,這對於德意志帝國來說絕對乾旱中遇到甘霖,能夠獲得荷蘭,說起來遠比佔領奧地利北部那些內陸地區要強得多。
俾斯麥對荷蘭歐洲領土沒有野心嗎?打死都沒人信,維多利亞女王第一個不會相信。
德意志帝國同意之前,德意志邦聯邦國林立,三十三國加4個自由市,讓那裡亂成一鍋粥。
拿破侖戰爭結束後,德意志境內仍舊還有三十多個邦國,德意志邦聯各邦國在貨幣種類、計量單位等方面都不統一,並且還設立關卡,征收關稅,不利於形式統一的國內市場。這對於德意志帝國的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構成了較大阻礙。
試想一下,如果倫敦人前往愛丁堡或者威爾士、愛爾蘭等的時候,還需要專門跑到銀行兌換一下當地貨幣,是不是顯得很麻煩?顯然,這對英國的經濟是不利的。
維多利亞女王自然明白這是當年德意志邦聯受困的原因。
不過自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在普魯士的領導下,大部分德意志邦聯都加入了普魯士主導的德意志關稅同盟,德意志關稅同盟對內取消彼此之間的關稅,實行統一的貨幣、度量單位等等,統一的商業規則,消除各自之間的貿易壁壘,對外執行統一的關稅。德意志關稅同盟的成立,讓北德意志關稅同盟邦國市場開始走向統一,是現在德意志帝國走向統一的開始,維多利亞女王不得不歎一聲,這絕對是歐洲歷史上會留下濃濃的重要一筆之事。
1867年德意志被普魯士統一戰爭之後,隨著德意志帝國統一大業完成,德國境內的貨幣、商業規則、度量單位等最終也實現全面統一,這有利於推動德國統一的國內市場形成,推動了德意志帝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
此外,德國政府對於鐵路建設的相關問題也是頗為重視,德國統一後,德意志帝國鐵路成倍增長,總鐵路路程已經在1880年超過了60000公裡,德意志帝國也因此成為當時歐洲密度最高的國家。而除了鐵路建設之外,德意志帝國的內河航運都能其他交通運輸業也很發達,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奠定加強德意志帝國國內經濟交流的活動呢,有助於其他德意志工業部門的發展,反過來,又進一步強化了德國市場的統一,從而促進了德意志工業化的進程。
這個時代,沒有幾個人明白,這對於一個國家是多麽的重要。
荷蘭威廉四世帶領的荷蘭之所以崛起,在維多利亞女王看來,就是因為威廉四世一直最注重的就是荷蘭全國統一的商業、貨幣、物價、人員勞資、市場等等,讓荷蘭得以快速的運作經濟,最後在歐陸經濟獨步各國,然後又把瑞典、丹麥、希臘、暹羅,甚至還沒有美利堅等南美等國納入荷蘭這個統一大市場之內,虹吸般的把這些國家成為荷蘭發展的養分。
甚至按照英國內部的說法,這些國家其實就是有別於英國領土殖民,荷蘭對這些國家實行了經濟殖民。
而這些國家還沾沾自喜的意味跟著荷蘭佔到了便宜。
不過維多利亞女王不得不歎的說,就算是英國,也對此無奈,畢竟小國不會有那麽長遠的算計,只看重當前,更何況像美利堅等不少國家,其實國家的總統和首相都是短期執政,如果荷蘭能夠提供足夠資源給對方揮霍,其實這些人又何嘗願意放棄到手的好處呢?
甚至維多利亞女王受到的情報顯示,不少荷蘭的盟國中,那些人在該國下台後,就會到荷蘭進行所謂的進修,年紀大些的,還會以養病為名,到荷蘭著名醫院醫治為由,成為荷蘭實質的公民。
這讓維多利亞女王初聽的時候傻眼了。隨後卻是感到收到了啟發。
不過剛想要在英國也這樣實行,卻還是遇到前所未有的反對,特別是那些英國貴族,反對最強烈,資本家也是如此,畢竟在他們看來,英國這塊肥肉已經夠多人分了,再來一些,英國國內的市場和爵位將會更加的稀缺了。
最後,維多利亞女王不得不眼睜睜的看著荷蘭繼續虹吸全球人才和資源為己用,而英國只能夠乾瞪眼。
女王回到剛才的思緒中,德意志邦聯關稅同盟對外實行統一稅收,統一稅收保護了德意志地區工業發展,這可是奧地利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後來北德意志關稅同盟越來越強大,反觀奧地利切實孤苦伶仃的,最後被打敗,德意志帝國統一被踢出群。
更可惡的是,德意志帝國的政府在1867年統一後開始對來自英國這個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的世界霸主、荷蘭、法國、奧匈甚至美利堅等國的工業品征收高關稅。如此一來,高價格就削弱了英國荷蘭等國產品在德意志帝國市場上的競爭力,這有助於德意志帝國本國工業這一時期的發展。
這是維多利亞女王最痛恨的,因為德國這一政策,使得跟風盛行,法國不到一個月就同步了,之後奧匈帝國、西班牙意大利,瑞典、丹麥、美利堅甚至就連歐洲工業弱者沙俄帝國也實行了這個政策,突然間,英國工業品市場被人硬生生的削弱了競爭力,世界市場被各國分割了。
而荷蘭卻是憑借著盟友和早就準備的自由貿易協議,在瑞典、丹麥、希臘、西班牙等國不止不變,反而因為英國被限制了,荷蘭卻是取而代之。
荷蘭漁翁得利了。
英國卻是世界工業出口供大於銷,產能過剩,工廠減產,工人失業盛行。
國內在野的托利黨推波助瀾,使得執政輝格黨被批判聲越來越響,兩黨的鬥爭越來越激烈。
自1837年親政開始的維多利亞女王44年執政後,首次的經濟危機突然就這麽降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