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稱號
左夢庚從來沒有想過,勸進這種事情居然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他一直都以為所謂的勸進,不過是野心家的演戲而已。
明明很想稱王稱帝,偏偏還要裝作不情不願的樣子。等著下面的人三請三讓,擺出眾望所歸的德性。
此時看到萬民書,不得不說,那種震撼的感覺令他畢生難忘。
真的要更進一步嗎?
他不禁猶豫起來。
此時大家的視線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他的任何一點神情變化都會被看在眼中。
張宗衡趕緊道:“一直以來,咱們都自稱山東、山東的。可是如今咱們的疆土不光只有山東一地,已經涵蓋兩淮、江南,遠及奴兒乾都司。再以山東自稱,不符其意啊。”
傅豫孫說到了另一個現實的問題。
“隨著黃台吉建國稱帝,各方人馬都已經亮明旗號,野心昭然若揭。咱們再不建極的話,未免甘於人後,弱了氣勢,也會令天下萬民投向他人。”
這段勸告,說到了左夢庚的心坎裡。
他當然知道,群雄紛爭的局勢中,不能太過於弱勢。
雖然在政治上、軍事上山東都很強勢,但是一旦黃台吉也稱帝的話,山東這邊還沒有與之相抗衡的旗號,不免令本陣營中的人心生墮氣。
不過他也有顧慮。
“倘若咱們也建國封號的話,大明那邊會不會全力來攻?”
雖然黃台吉正在建國稱帝,但論起後果,遠遠不及山東。
後金雖然是大敵,而且令大明上下痛徹心扉。可是說到底,遼東還是太遠了。
那邊不管發生什麽,反應到中原萬民的身上,都會弱化不少。
這就好比後世的普通人,對著俄烏戰爭高談闊論,但實際上感受並不真切。
這個時代的大明百姓雖然對後金恨之入骨,可是並不認為後金有能力入主中原。
可山東不一樣。
就在漢家故土之上,毗鄰大明中樞和中原。
山東要是分疆建國,幾乎等於宣告大明失去正統。
亡國之憂迫在眉睫,就算崇禎和大明文武知道山東強大、不可相抗,也會選擇拚死力爭。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在山東的既定計劃中,並沒有到取大明而代之的時候。
侯恂頗為靈活,立刻想到了辦法。
“我們完全可以退一步,暫不建元稱帝。”
黨還醇反應過來,撫須微笑。
“劉邦以漢王為進階之基,建立強漢;李淵以唐王為號,坐擁關中龍興之地;朱元璋先稱吳王,定鼎江南,進而北伐暴元。統帥當稱王立號,昭告天下。”
這個辦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
稱帝的話就等於和大明徹底決裂,必須要分出生死勝負。而只是稱王的話,看似低了一頭,但已經有了封疆裂土的資本。
古往今來,所有爭奪天下的雄主,都沒有一步到位,稱帝建極的。
不僅如此,先行稱王的話,還可以隱藏實力,埋首發展,積蓄力量。待到時機合適,問鼎天下也不過是水到渠成。
朱元璋以布衣之資,最終消滅群雄、驅逐韃虜,成就帝王偉業,給所有有志之士樹立了榜樣。
最起碼“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已經深入人心。
如今的明末亂世,其實和元末未嘗沒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明身居正統,實力猶存;後金雄踞遼東,咄咄逼人;各路西北義軍此興彼滅,方興未艾。
乍看起來,似乎誰都有奪取天下的機會。
這樣的時候,絕對不能做出頭鳥。否則就是眾矢之的,受到圍攻。就算實力再強大,恐怕也是雙拳難敵四手。
退一步,只是稱王的話,雖然意圖盡顯,但還不至於太過刺激大明。
人在面對得寸進尺的試探時,忍耐力是十分強大的。只要力度不太過分,就會慢慢接受。
耳朵裡聽著蹭一蹭、不進去,可是聽的多了,真的進去時,也不會太過於反抗。
對於王朝來說,有的時候其實也是這樣。
假如山東直接稱帝建國,保證大明會變得徹底瘋狂,不管不顧傾盡全力來攻打。
可只要山東放緩力度,一點一點的加碼,大明不能一鼓作氣,就會被慢慢的溫水煮青蛙。
畢竟之前山東獨立之時,大明選擇了忍耐;山東佔據松江府的時候,大明又選擇了忍耐;山東攻略兩淮的時候,大明還是選擇了忍耐。
這忍著忍著,現在山東稱王,好像也就沒有什麽了。
“建極稱號可以,但是人人平等的宗旨不能改變。此王非彼王,隻為國家、民眾之名號,萬萬不能再如封建帝王那樣作威作福,凌駕於國家民眾之上。”
眾意難違,左夢庚明智選擇了從善如流,但是他也提出了限制條件。
好不容易努力了這麽久,將先進的政治理念傳播了出去。要是再回到腐朽沒落的舊時代,豈不是得不償失?
“我等正有此意。”
侯恂連忙敲釘轉角,明確了此事。
其實在山東做的久了,習慣了人人平等的氛圍,他們這些人早已不願意再像過去那樣,對著君王跪拜,猶如奴仆。
就算左夢庚不提,他們也會杜絕這些。
而左夢庚不忘初心,更是讓大家心懷舒暢。
追隨這樣的領袖,何愁大業不成?
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周遊問道:“倘若稱王建號的話,名號該當如何抉擇?”
眾人紛紛愣住,不由陷入沉思。
稱王當然要有名號。
比如劉邦就是漢王,李淵就是唐王,朱元璋則是吳王。
那麽到了左夢庚這裡,應該以何為號呢?
說服左夢庚稱王這一個最難的點已經解決了,剩下的反而要容易的多。
侯恂決定集思廣益。
“不如發文各地,采納眾意,如此方能服眾。”
山東稱王建號的事情,肯定也需要很長的時間籌備,絕對會落在黃台吉稱帝建國之後。
既然有充裕的時間,不如借此機會發起廣泛的討論,還能凝聚人心。
過去了這麽多年,終於要更進一步了。
眾人心情熱切,已經開始籌思,當以何為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