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外科教父》第615章 莫名其妙的壞死
  第615章 莫名其妙的壞死

  楊平、宋子墨和徐志良又趕往外科大樓的創傷骨科。

  外科醫生習慣了做事雷厲風行,楊平趕到創傷骨科醫生辦公室時,好幾位主任已經坐在電腦旁調閱病歷資料研究。

  幾個年輕醫生幫忙給來會診的主任端茶倒水。

  張教授和譚主任正在私下討論這個病例,看到楊平過來,兩人立刻對楊平打招呼。

  綜合外科可是三博解決外科疑難雜症的主力軍,今天楊平帶著兩位大將列席會議,譚主任頗為感動。

  其實就是大家順路而已,三人剛好看完肖國強,順便一道過來瞧瞧,究竟什麽奇怪的病例,莫名其妙地出現四肢壞死。

  “有幾位主任剛忙完,正在趕過來,還等十多分鍾,你先去看看病人吧。”張教授抬腕看看老上海牌機械表。

  “你們聊,我先看看病歷,再去看看病人。”楊平帶著兩位助手坐下來,規培生幫忙調出電子病歷。

  會診必須提前預習病歷,再到床邊進行問病史和查體,這是基本規矩。

  沒有看臨床看病人,隻憑病歷資料隔空下診斷給意見的醫生也有,但還是比較少。

  臨床醫生,其中臨床的意思就是站在床邊接觸病人。

  楊平瀏覽病歷,掌握基本病情後,抓取病歷中的一些關鍵詞記在腦海中。

  四肢不明原因出現糜爛壞死,以右手右髖部最為明顯,伴有難以忍受的頭痛及全身疼痛,而且經常冒冷汗,既往體健,沒有外傷史,最近也沒有感染史,沒什麽明顯的誘因,莫名其妙地出現症狀,大概就是這樣。

  這個病例複雜的地方在於,四肢壞死很嚴重,呈現進行性,但是病因目前沒有找到,哪怕一點點線索。

  預習病歷後,楊平來到病房,這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躺在床上,他女朋友陪在旁邊,即使隔著口罩,一股組織壞死的惡臭氣味撲面而來。

  病人的女友坐得遠的,估計受不了那股味。

  病人住的是單間隔離負壓病房,在診斷沒有明確前,不得不考慮一些特殊細菌感染,為了防止交叉感染,只能將他放在隔離病房。

  右側下肢明顯腫脹,幾乎是正常肢體的三倍大,很多地方有水泡,右側髖部幾乎全部壞死,大粗隆骨質外露,因為大粗隆屬於骨突部位,非常表淺,皮膚筋膜一旦壞死就容易骨質外露。

  右上肢也腫脹,只是沒有下肢誇張,右手除了星星點點少部分還有正常顏色,大部分皮膚已經顏色晦暗,呈現無生機的死肉顏色和質感。

  左側肢體比右側肢體稍微好點,左下肢也有差不多兩倍正常肢體大小,幾個死灰色的區域顯然是壞死區域,左上肢也可以看到散在的壞死區域。

  為了讓會診的醫生可以看到壞死的部位是什麽狀況,四肢所有壞死部位是敞開的,兩個規培生守在床邊,隨時協助會診醫生看創面。

  楊平詢問病史,這個病人是從石坡人民醫院轉過來的,七天前,不明原因白天有點全身不舒服,右側髖部和右手有火辣辣的感覺,到了晚上,出現頭痛和全身疼痛,不停地冒冷汗,實在忍不住,來到石坡人民醫院就診,急診科暫時考慮蚊蟲叮咬,沒有找到其它原因,只能給予鎮痛補液等治療,收到普外科住院治療。

  第二天,病人的四肢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腫脹,有些地方出現水泡,然後四肢從右側髖部和右手開始,出現糜爛壞死。

  普外科一頭霧水,沒弄清頭緒,既然壞死的部位在四肢,就轉往骨科。

  這樣病人就轉到骨科繼續治療,石坡人民醫院也組織了會診,骨科、普外科和急診科主任想來想去,考慮蚊蟲叮咬,石坡是山區,急診科對蚊蟲叮咬和蛇咬傷有豐富經驗。

  但這個病人與以前他們遇到過的任何蚊蟲叮咬不一樣。

  以前他們也遇到過蚊蟲叮咬後出現肢體感染壞死,細菌和毒素入血,最後進ICU搶救。

  可這個病人先是壞死,是無菌性壞死,最初沒有任何感染症狀,至於蚊蟲叮咬,入院時發現右髖部右手皮膚顏色有改變,但是沒有發現叮咬的傷口,拿放大鏡也沒看到。

  骨科的苗主任覺得事情不對勁,但是也搞不清楚情況,此病有點詭異,於是向韓主任求助,韓主任憑借病歷資料一時也不能判斷這究竟什麽情況,但知道病情複雜,這樣壞死下去,會並發中毒性休克、急性腎衰等嚴重並發症,會致命。

  為了穩妥起見,韓主任讓苗主任派救護車火速將病人送來三博醫院,由急診科收入創傷骨科。

  按照三博醫院骨科幾個病區的劃分,創傷骨科不只是收治四肢骨盆骨折的病人,發生在四肢骨盆的感染壞死之類的,需要外科手術處理的病人,也是收到創傷骨科。

  病人來省城後,在創傷骨科呆了三天,病因沒有找到,壞死還在繼續,為了避免壞死組織毒素入血,引起中毒性休克,譚主任果斷提出清創處理,對右手和右下肢要進行部分截肢處理,以此保命。

  一個疾病,當矛盾集中到救命的時候,保命是第一位的,其他統統靠邊。

  但是在病因不明的情況下,進行截肢這種破壞性致殘手術,需要醫務處組織全院會診。

  楊平看完病人,洗完手,來到醫生辦公室,各位主任也來得差不多,即使一時來不了的主任,也派已經代理人過來參會。

  醫務處趙主任此時也帶著乾事到,大家在醫生辦公室坐定,投影儀打開,會議開始。

  趙主任主持病例討論,他以幾句官方套話開頭展開會議,主管醫生開始匯報病歷。

  匯報完病歷,各位專家都皺眉,這個病例不僅陌生,有點沒頭沒尾,毫無頭緒,一個年輕人沒有外傷史,沒有感染征兆,突然出現四肢糜爛壞死。

  待管床醫生匯報完,譚主任補充一些資料,說說自己的看法:
  “這個病例我最開始考慮壞死性筋膜炎,但是壞死組織的細菌培養不支持,最初石坡人民醫院的細菌培養,要麽沒有培養初細菌,要麽培養出來的都是皮膚正常寄生菌,轉入我科後,我們取樣培養,很多深部取樣沒有培養出細菌,而且壞死不僅僅局限於皮膚筋膜,而是深入骨質,抽血乳酸水平並不高,紅細胞分布寬度也沒有明顯增高,右側髖部壞死已經深達骨質,大粗隆已經外露,磁共振檢查也顯示四肢壞死組織涉及皮膚筋膜肌肉全層,有些達到骨質。”

  “最近有什麽藥物服用史沒有?有沒有考慮嚴重剝脫性皮炎,有沒有痛風史,有沒有吃過別嘌醇,要排除史蒂文斯-約翰遜綜合征和中毒性皮膚壞死。”內分泌科主任首先想到別嘌醇引起的過敏反應。

  別嘌醇是降尿酸的藥,有1.5%的病人會出現過敏反應,其中有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稱為史蒂文斯-約翰遜綜合征和中毒性皮膚壞死,這種概率為0.1%-0.4%,即每1000人中會出現1-4人。

  這種嚴重過敏反應可引起皮膚脫落和粘膜損傷,還涉及各種器官,一旦發生,死亡率可高達20%-50%。

  所以服用別嘌醇,一定先做HLA-B*5801基因檢測,如果該基因檢測陽性,禁止服用別嘌醇。

  別嘌醇過敏是由延遲免疫介導的過敏反應,也就是說,這種副作用不是在開始用藥時出現的,大多發生在連續用藥1-2個月後,甚至半年左右。

  內分泌科主任碰到過這種病人,所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但是這個病人的壞死已經朝深層次發展,並不是局限於皮膚,但是疾病總有碰到不典型的時候。

  “我剛剛詳細問過,病人沒有高尿酸或痛風病史,沒有服用什麽別嘌醇,其他藥物也沒有服用過。”內分泌科主任自己否定自己的判斷。

  “病人最近接觸過什麽化學物質沒有?”

  普外科方主任邊看手裡的病歷介紹邊問。

  “問過很多次,連清潔劑都沒接觸過。”譚主任回答。

  “你看,結合石坡人民醫院的病歷和我們的病歷,他的皮膚改變和壞死從右側髖部和右手開始,說明右手和右髖部是始發部位,從發病順序很符合有接觸史的案例發病邏輯。”

  醫生診斷疾病,跟警察辦案有點類似,靠的是邏輯推理。

  “如果考慮血管栓塞,這麽廣泛的血管栓塞,不可能彩超沒發現,D二聚體也不可能這麽低,血管彩超和D-二聚體結果不支持這個診斷。”血液科主任發言有點自言自語。

  他考慮的血管廣泛栓塞,彩超和抽血檢查都可以排除。

  外傷?蚊蟲叮咬?過敏反應?化學毒物接觸史?血管栓塞?
  外傷可以排除,有過擠壓傷不可能患者自己不知道,生死關頭,也沒必要瞞住。

  其他幾種情況暫時也可以排除,這樣把常見的原因都被排除掉。

  病史有沒有問題,對疑難雜症來說,真實完整的病史非常重要,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往往醫生很難獲得真實完整的病歷。

  比如病人隱瞞病史,或者因為記憶原因,漏掉一些關鍵信息。

  “病史還可以挖掘挖掘,病史有點簡單,我記得以前有個口腔潰瘍的病人看急診,潰瘍不停地流血,急診行簡單止血收到口腔科,口腔發現這潰瘍不對勁,請我去會診,我一看,這哪是口腔潰瘍,而是發生在口腔粘膜的尖銳濕疣,可能病人自己用銳器取掉疣體,導致粘膜破損出血,病人死活不承認,說沒有,最後病理檢查和病原檢查都確定是尖銳濕疣,病人才承認自己某些特殊嗜好。”皮膚科的康主任是個女的,是個文靜的美女,四十多歲,保養得像二十幾歲的年輕人。

  病史這東西,永遠又可以挖掘的可能,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病人經常會隱瞞或漏掉。

  大家發完言,會場陷入短暫的沉默。

  “小楊,伱的意見呢?”張教授怎麽可能放過綜合外科的楊教授,點名讓楊平發言。

  楊平梳理一下病史、查體和輔助檢查,正好也想說幾句。

  “整個發病過程有一點很有特殊性,就是發病從右手右髖部開始,而且右手和右髖部最明顯,說明致病因素和這兩個地方關聯最密切,甚至是關聯最早的部位,同意康主任的意見,在病史上,我們可以再開拓一下,我們可以將我們考慮的所以可能為中心,列出一張發散圖標,照著圖表提問,效果會好一點。”楊平說出自己的看法。

  有時候對疑難雜症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病史,盡可能掌握真實完整的病史,找出具有特征性的東西,再展開思考。

  “我同意楊教授的看法,從目前的病史看,最特殊的就是這點,壞死從右手右髖部開始,也以右手右髖部最嚴重,如果考慮蚊蟲叮咬,這兩個部位就是叮咬部位,或者叮咬最嚴重的部位。所以我們的重新問問病人的病史,發病前至少兩周,去過哪裡,做過什麽事,接觸什麽人和物品,有什麽愛好等等。”急診科熊四海還是傾向蚊蟲叮咬。

  大家也將注意力靠攏,這麽說來,還是考慮接觸性因素,右手和右髖部帶有一定的線索性。

  大家發言很踴躍,很發散,想到什麽說什麽。

  張教授是在座的專家中年齡最大的,經驗最豐富,屬於吃的鹽比別人吃的米多,過的橋比別人走的路多,他帶有總結性質地說:

  “疾病的產生有一個公式:致命因素+致病條件=疾病,在病因學上,治病因素無非內因和外因兩大因素,外因有物理、化學、生物,內因有遺傳因素、營養因素、免疫因素、內分泌、精神心理因素等等,我們就一個一個排查。”

  遇到疑難雜症,排查思路很有用,不會漏掉罕見病。

  排查一般從常見病開始,再將注意力轉移到罕見病。

  畢竟罕見病非常少,而常見病的罕見症狀要比罕見病本身多。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