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第二五〇章 大建書院(求票!)
有些人覺得董書恆成立複興會完全是多此一舉。
現在的淮海軍是董書恆一手創立起來,即使是董書恆現在就稱帝,底下的人也會支持他的。
但是董書恆知道事情沒這麽簡單。
現在他們這些人還處在事業初創階段。
淮海軍四處皆敵。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自然是團結在董書恆的周圍。這就叫報團取暖。
但是等滿清被推翻了呢?到時候淮海軍還能夠保持那樣的純潔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到時候功成名就之時。人自然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欲望,會有自己的盤算。這叫各謀前程。
到時候各種肮髒齷齪的事情都會陸續出現。
所以董書恆覺得無論以後是帝製還是民主,都要有一個組織將自己身邊的人聯系起來, 把他們複興華夏的志向傳承下去。
只要這顆星球上還有阻礙華夏發展的絆腳石,那麽華夏的腳步就不會停歇,他們的目標以後可能是星辰大海,也可能是茫茫宇宙。
華夏人要有引領這顆星球發展的豪情壯志。
一個民族要由一群最優秀的人去帶領前進。
同樣的,一顆星球也應該由一個優秀的民族去引領,去團結全人類的力量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
而不是像某些國家一樣,隻想著從其他國家、民族那裡吸血以滿足自己的私欲。
新複興會的第一次會議確定了複興會的領導機構。
董書恆將首任會首的名譽讓給了魏源。
這位老人從一開始就默默地支持著自己。
如果沒有魏源在董書恆還虛弱的時候頂在他的前面。
也許董書恆早就要被扼殺在搖籃之中,董書恆回到的地方是發達的江蘇, 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地帶,是清軍與太平軍的絞殺之地。
他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像人家一樣慢慢種田發展。他必須用最快的速度成長到一個足以自保的地步。
就像野外出生的小鹿,必須在五分鍾內學會奔跑;野外出生的小鱷魚,一孵化出來就要學會狩獵。
當然了,讓魏源作為新複興會首任會首還有一個另外的原因。
現在複興會中還有一些元老存在,這些人都是頂梁柱一般的存在。
雖然他們不擔任行政的要職,但是他們是當前國內比較稀缺的實學方面的大家。
這些人還在,讓董書恆去做會首就有些不合適了。
不過董書恆還是成為了常務副會首,主持複興會的日常工作,魏源是肯定不會處理這些瑣事的。
左宗棠也是副會首,他也算是重要元老之一了,而且也是手握實權。
同時左宗棠也將是湖廣分會的會首。
董書恆則兼任兩江分會的會首。
會議還確定了新複興會的綱領,以及今後幾年發展的方向。
後面幾年複興會將著重在淮海軍中發展會員,同時也要在各省建立自己的分會。
董書恆確定了淮海軍走出去的戰略。
淮海軍準備發展一批年輕的會員,趁著各省建立新軍的機會走出去, 打入到這些新軍之中,秘密開展活動,發展新會員, 尋找志同道合之人。
另外還要有一批會員要回到原省籍去發展複興會的組織。為淮海軍以後佔領那裡先打好前站。
董書恆知道,後世的歷史上新軍反清,也是因為有很多的反清志士打入到了新軍之中。
當然,現在的淮海軍比以前的反清志士條件要好的多了。
他們有強大的淮海軍作為後盾,行動上會得到淮海軍的大力支持。自身的安全也會得到更好的保障。
忙完了複興會的事情,董書恆開始了他的高校建設計劃。
正好此時又有一個批次的歐洲學者抵達了海門港,同時回來的還有一些之前排出去交流的書院老師。
董書恆這次準備把步子跨的大一些。
除了之前剛剛成立的江寧女子師范學院。董書恆準備整合江寧原本的書院,再設立一些自然科學學科,仿照淮海書院的模式成立江寧書院。
江西原本就是人文薈萃之地,董書恆準備成立一座南昌書院,一座贛州書院。
安徽的寧國、徽州以前是人文最發達的地區,這裡會成立一座徽州書院,在皖北成立廬州書院,在安慶成立一所理工學院。
安慶將建成長江中遊的一座重工業城市。
董書恆準備以後將綜合性的大學稱為書院,一些專業性的大學稱為學院。
如果直接改為大學的話,很多人都覺得接受不了。包括魏源他們這些老輩也覺得叫書院好。
當初淮海書院就是他們堅持的結果,要是按照董書恆的意思就叫淮海大學。
不過只是稱呼而已,董書恆並不在意,只要能夠為國家民族培養出人才就好。
這麽一圈下來淮海軍統治之下將有六大書院。在上海,還有一座傳教士建立的聖約翰大學。另外還有一些專業性的學院,比如師范學院、醫學院、法學院、警察學院、行政學院等等。
這樣看,淮海軍底下的學校擴張的有些快了,師資哪裡來?學生哪裡來?
董書恆自己也覺得現在有些操之過急了,這樣一鋪開之後,原來淮海書院儲備的師資力量就被攤薄。
要等書院自己培養的人才成長起來之後,再加上留學生回來了,才能夠緩解這種情況。
不過他還是決定先將這些書院建立起來,他們規模可以小一些,但是只要有了以後就能夠慢慢成長起來。
董書恆不認為淮海書院一家獨苗就可以撐起整個華夏的人才需求。而且僅僅是一所書院,沒有競爭,也不利於淮海書院的發展。
在這些新建立的書院中,董書恆還會繼續聘用原來的書院先生,也會教授四書五經這些內容。不過董書恆會讓他們仿照淮海書院加入一些新的學科。
學習四書五經沒有錯,這些學問也是華夏智慧的傳承,問題在於不能夠僅僅學習這些內容。
建立新書院的事情得到了魏源的支持,他認為淮海軍應該是一個包容的勢力,既然選擇了東西合璧,選擇了糅合東西方的學問。就不能僅僅從外面引進。
現在淮海軍在引進西方的學問方面做的很好多,無論是直接引進人才,還是翻譯出版書籍,都做的非常好。
但是對於華夏學問的繼承上卻做的不好,淮海軍內沒幾個能夠稱得上經儒學大家的。
是儒學對現在的華夏沒有價值了嗎?
顯然不是這樣的,儒家的教育模式雖然跑偏了,但是並沒有失去其價值。
董書恆在學問上並沒有偏見,他是只是單純地希望華夏的學問更加豐富一些。
儒家的偏就偏在他不再兼容並蓄,不在吸納新的學問進來。只是一味地對原有的經義進行解釋。
這就出現了有的解釋完全脫離了儒學的本意。
漢以前的儒家經典是包容百家,後來我們看到諸子百家都沒落了,那是因為百家之人很多都加入了儒家。
因為儒家獲得了帝王的認可,加入儒家的陣營才能夠得到重用啊。
那個時候百家的思想還有知識卻是沒有斷絕。
所以董書恆希望儒家能夠從新走上海納百川的道路上。
在新成立的書院中,不光是學生要接受新知識,就是原來那些研究經義的大儒們也要接受新知識的洗禮。
董書恆相信那些華夏國粹的傳承者們,不會辜負自己的期望,他們一定會做出改變。
自古以來,儒家都是非常的功利的,他們為了迎合帝王統治的需要,曾經做了無數次改變。
那麽他們就一定也會為了自己做出改變。
從八月到九月,董書恆一直奔波在兩江下面的三省。跑遍了幾乎所有小有名氣的書院。
大部分的書院都願意接受淮海軍的改革。
因為董書恆承諾給他們辦學經費的保障,承諾幫助他們建造新的學院建築。
這就讓那些老先生們無法拒絕了。原本,這些書院多是依靠私人的捐助以及收取束修來維持自身運轉。
所以,他們一個個日子都過的緊巴巴的。
尤其是這幾年南方大亂,很多書院都斷了財源,連先生都要養不起了。這個時候董書恆找到他們完全是雪中送碳。
不要把古代的文人都看成是不知變通的老古董。
事實上他們都深刻理解“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句話的含義。
最後董書恆還組織了一批書院的代表前往淮海書院參觀。見到了淮海書院的恢宏大氣。
這些個書院代表一下子就炸了鍋了,這樣一座跟田園風光融合在一起又兼大氣磅礴的書院,簡直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而且如果有了官府的全額資助,那麽他們的就算是官學了。
董書恆還保證只要他們按照淮海軍的要求去培養人才,那麽以後書院的學子畢業之後,淮海軍會根據他們的能力安排工作。
現在跟後世那種本科生滿街走,研究生多如狗的時代相去甚遠。
董書恆手中缺人才,嚴重地缺人才。缺到明明可以了佔領更多的地盤,因為缺人管理,現在都不敢佔。
這次完全佔領兩江之後,淮海軍從江蘇提拔了一大批軍政府的官員。原來很多管理一個鎮的長官,直接到安徽、江西去掌管一個縣。
確實有些拔苗助長的意思了。但是只有把這些人放過去,董書恆才放心。只有他們才能將淮海軍的政策貫徹下去。
最近淮海軍已經在淮海書院中選派了一批學子到基層的軍政府鍛煉。
這些學子大都是書院中年紀較大的。古人讀書不像後世的人到了年紀就放棄了。淮海書院中要不是限制年齡,可能還會招錄到一些六七十歲的老學生。
這些書院選派到地方的學生也大都三十歲左右,他們當初進入書院,一方面是因為喜歡實學,還有的人是衝著魏源的名頭。
實際上更多的人是因為感覺科舉無望。
現在,他們有望直接成為官員,如何能不讓他們欣喜萬分呢?
感謝ivanyu/塔山不倒就不倒/我愛吃蛋炒面/gtoooooo/ZW曾巍/yyl5638/茶沫ivi/柔之虎/快更啊6666/小鹿的楊大叔/核聚變……
被隔離了,也不用上班,終於可以安心寫書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