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第804章 用心平而勸誡明
  第804章 用心平而勸誡明
  上元節當天,洛水之畔的遇神事件,很快在雒陽百姓之間流傳開來了。

  “聽說了沒有,上元夜,洛水之濱夜遊的時候,洛神顯聖了,還給了天書,不知道是不是跟伏羲、大禹時候的河圖洛書那種東西。”

  “說明今上是中興聖君,黃河清河圖出,大漢這些年的衰亂算是要走到頭了。”

  “聽說還有個說法,大漢以火德承天命,所以光武皇帝建都洛陽時,改洛為雒,為的就是去掉克火德的水。

  可是雒陽選址低窪,瀕臨洛水,這不是改名就能改掉的。先漢所以興隆日久,後漢所以傾頹短祚,說不定也有這個關系。還是把雒陽城南低窪臨河那些挪到高處陽氣重的地方才太平。”

  諸如此類的流言,直接就把還沒出現的反對聲音,提前壓下去了一波。

  相比之下,官方倒是暫時保持了沉默,沒有立刻借著這個機會鼓噪造勢,顯得非常克制。

  沒辦法,李素也不想主動宣揚迷信,而且他想做的事情,本來就能做成,無非利用人們敬神的弱點,多打壓一下既得利益反對勢力的聲音。

  但即使李素不主動利用,即使李素已經宣揚了五六年的理性教育,讓劉備陣營高層讀書人有相當一部分都能堅持不語怪力亂神。

  然而這種教育始終沒有普及到基層,那些不識字的百姓心裡依然是沒這個認識的。

  在華夏古代,對讀書人和對文盲,始終是兩種統治模式,哪怕宣揚“其民淳淳”的時代,也知道無法讓讀書人“淳淳”。

  所以李素對這些東西的應用,也是分成兩手:對於讀書人,不用主動宣揚這些,跟他們講道理,談利益,談大勢,順便讓他們認清百姓已經站在哪一邊了。而對於文盲,暫時隻好上簡單的方式解決。

  當然這也不是說將來要一貫如此,只是現在基礎識字率太低,沒法講道理。將來教育普及程度如果提高了,可以逐步酌情調整統治方式。

  ……

  正月的後半段,就在這樣毫無波瀾的安穩中度過了,李素拖到一月下旬的時候,正式對全社會公布了雒陽新區的規劃。

  在正式文件中,李素當然是大談各種經濟上的資源調度效率上的好處,沒有談任何靈異的理由,那些就讓人各自憑自己的認知水平去想象吧,愛信哪種理由信哪種理由,反正結果都是支持就好。

  相關基礎建設也同步展開,不過考慮到即將到來的春耕,暫時投入的人力物力還不是很多,需要循序漸進。

  不僅是雒陽新區的建設是如此,連帶著隔壁南陽郡高順的擴軍練兵工作、南陽-潁川運河挖掘工作,也都是一樣。

  在整個二月份和三月份的前半段,會暫時進入一個低速推進的狀態,分出人手確保民生。很多去年已經征召入伍的新兵,也被臨時拉去以雇農的身份幫忙春耕,解決移民第一年種生地勞動強度過大、來不及種的問題。

  當然了,諸葛亮也知道,要是最終秋收的收成跟這些臨時雇傭去種田的軍人毫無關系,那麽肯定會出現消極怠工,也很難管理——

  這一點不用懷疑,大鍋飯肯定會怠工,早在周朝早期的時候就驗證過了,所以春秋時魯國才第一次嘗試“履畝而稅”,就是因為井田製崩壞,給公家種的田都不出力,收成太差。

  所以,這種低級錯誤的坑,諸葛亮和高順來組織的時候肯定能躲過,具體做法就是把這些部隊今年的軍糧發放方式改一改。

  改成“規定這部分部隊今年的軍糧減半發放,朝廷隻管上半年的口糧。而下半年的口糧要從他們承包參與春耕的那些土地的收成上來後,按照四成的比例征收發放”。

  也就是說,那些勞力不足、請了新兵雇農幫著春耕的新移民,到時候秋收後讓出四成收獲,作為他們使用他人勞力的代價。考慮到田本來就是朝廷發給新移民的,這樣的臨時措施倒也合理,完全沒有人質疑。

  二三月的春耕農忙結束後,雒陽建新區和挖運河、擴招新軍集中訓練,這三項事務才算是進入全速狀態。

  不過,百姓忙於春耕的同時,李素和諸葛亮手下的工程技術人員倒是沒閑著。

  該勘探測量的都馬不停蹄地日夜打磨,為即將到來的旺季提前做好施工方案。

  黃月英還帶了一群工匠,在李素安排的任務大方向之下,鼓搗出了幾樣能讓後續施工和練兵都更加順暢的小機械小創新,算是磨刀不誤砍柴工了。

  ……

  這天,已經是三月十五,眼看四十多天的春季連番農忙即將結束,後續的活兒不用那麽多人乾。

  不僅朝廷的部隊可以全部脫產專心搞工程,哪怕是河南尹和南陽本地的農戶百姓,也能抽調出一小半的壯丁來為朝廷服一個多月徭役,
  反正地裡剩下的活兒不太多,每家一個壯丁,其余搭上女人小孩也乾得完了。

  眼看開工在即,李素也抽出時間,準備花半個多月,視察一下各方面的準備工作,行程將會涉及兩個郡。

  他準備先去一趟雒陽新區的工地,再走伊川水路逆流過伊闕關到新城、改走陸路去宛城,最後視察一下葉縣和博望之間的運河工地。

  諸葛亮也提前知道恩師的工作行程,所以早就把這個冬天和春天新鼓搗出來的玩意兒都安排好了。

  十六日當天,李素一行先坐船順伊川而下,隻用了大半天的時間,午後就抵達了雒陽新區工地。

  經過之前兩個月的準備,李素看到的是邙山余坡雖然還沒徹底平整,但土地已經大致分割規劃好了,按照未來規劃的街區,形成一個個方塊,先把道路弄平。

  同時在每個街區裡都挖了水池,都蓄上一定量的水,便於後續施工的時候找平水平面,確保路有坡度而房屋牆壁絕對鉛垂,不至歪斜。

  此外,道路兩旁還粗略挖了排水溝,既便於在新城區建起來之前,就提前規劃好下水排汙,也是便於後續蓋房子的時候測量。

  這個排水溝的設計,不光有諸葛亮黃月英參與了最後的審查,還聽取了羅馬來的工程師提圖斯的意見,另外馬鈞也貢獻了一部分思路。

  所以,排水溝被修成了與道路平行、但不像道路那樣坡度平緩。而是跟街區一樣,一段一段有階梯銜接。

  比如路面應該是沒有台階的,有了台階輪式車輛就沒法通過。城區東西三十丈的距離可能海拔要下降一丈,那坡度就是百分之三左右。

  但排水溝不用考慮這個問題,所以可以修成每三十丈距離內坡度是百分之一,這樣也足夠水自然而然向下流了。

  差額的百分之二坡度,大約是六七尺落差,就在街區的盡頭,留下一個六七尺深的豁口,排水流到這兒之後,會垂直下墜六尺,形如一個小瀑布。

  因為水渠不用像路那樣考慮“通過性”問題,這樣的階梯狀設計是完全沒問題的,怕汙水飛濺或者水流砸落的噪聲擾民,可以在排水溝的斷口處搭建石板的遮蔽,反正幾十丈才一處斷口,也沒多大施工量,成本完全可以接受。

  而排水渠底面修好後,就可以供未來民間自建房屋的工匠有了找平坡度的依據。畢竟目前李素手下只有官方的測量團隊有精準的測量技術,集中作業把測量的活兒幹了,讓後續百姓減少點測量作業量,也是事半功倍。

  同時這樣的高度差額,也不至於讓道路路面高出兩側排水渠和住房區太多,不會因為掉下路沿就導致人畜摔傷,反正最大的高度落差也就六漢尺。

  漢朝還沒奢侈到給路都修護欄、給排水渠都全程蓋石板修成暗渠的程度。交通安全只能是靠自己小心,走路摔死也不會有人訛政府路修得不夠好的。

  以後如果加蓋那些額外安全防護的市政設施,那也是天下太平之後的事兒了,政府幫蓋是情分,不幫也是本分。

  不過,考慮到城區肯定會有的坡度問題,未來的雒陽新區依然會東西走向的街道兩側設坊牆,因為東西向的路相對有點坡度,道旁也不安全,不適合搞商業。

  而南北走向的街大多數沒有坡度,適合直接臨街開門。李素覺得他既然要鼓勵雒陽周邊的商業氛圍,加上新區本來就沒有多少政治和軍事屬性,可以考慮放開坊市管制,允許南北走向道路兩側都開商鋪。

  這些活兒做完,雖然一座房子都還沒蓋起來呢,但是雒陽新區的基礎已經打好了,頗有現代化城市建設先規劃、先做三通一平基礎交通設施,把保障性工作公共服務都做完了,後續蓋房子才便捷。

  ……

  大致把雒陽新區的街面都走了一遍後,時間也臨近黃昏。諸葛亮最後帶著李素參觀了一座位於城東北角、靠近洛水和黃河河口碼頭處的工坊。

  那地方是雒陽新區營建的木料集中加工場。把新區范圍內要砍伐的木頭統統運過來,再把外地運來的木料也都集中到此加工。

  而上元節之前,黃月英琢磨的那個“水車圓鋸作坊”,如今已經大規模實現了,洛水之畔特地修了幾十部水車。

  考慮到洛水流速不夠快,水能不夠湍急,還特地在旁邊修了蓄水池,從上遊數裡外提前引水,臨時抬高水力工坊附近的衝擊水位落差。

  這些水車全部拖動著原型的鋸齒片,速度不快但每天十二時辰不停歇的加工著造房子修城樓用的木料。

  這些機器,對於砍樹環節沒什麽幫助,至今為止砍樹還是得靠往複式的拉大鋸,或者直接用斧頭。

  不過對於已經砍下來的圓圓的木頭,要加工成立方柱體最終能用的材料,還是很有幫助的,至少比木工人力鋸平節約了數十倍的勞力。

  精細的建築木材加工環節,效率因此陡然提升。

  當然,因為黃月英畢竟不是穿越者,她不可能知道哪些科研方向有前途,哪些沒前途。

  所以在“水車圓鋸加工木材”這個科技樹點成功之後,她還一度嘗試過推而廣之,想搞搞看用水力加工其他建材是否可行。

  比如弄了幾座水車、跟之前成都的水力鍛鐵作坊那樣,只不過把錘頭改成類似鑿子和锛子形狀的,想用往複下落的鑿擊動作來砸開石料。

  不過這個不是很成功,主要是石頭比較脆,而且不能保證每一批的石料脆度都一樣,經常直接就把石頭砸碎沒法用了。考慮到洛水的水能資源不是很豐富,也沒那麽多水車車位供這些玩意兒浪費,所以黃月英的這次自發嘗試算是失敗了。

  這也沒什麽好責怪的,科技進步本來就是試出來的嘛。而且無法完全代替人工,好歹也能部分代替人工,挪到源頭的菜市場去使用——如果采石場附近有落差衝力較大的水能資源可以利用的話。

  總的來說,後續雒陽新區的房屋建築速度,至少因為這些預製建材的嘗試,而提高一兩成,建築時間也能縮短一兩成。無形之中,未來整個雒陽新區的落成過程中,節約的錢財預算至少超過十億錢。

  不過,預製建材必然導致隨之而來的尺寸標準化。木材的精加工成型已經不是到了工地上之後再臨時讓木匠搞,而是提前在木材加工廠裡做好了運到工地。

  很多工地的建築環節也不得不標準化尺寸,否則一旦現場尺寸長了或者短了,預加工的木頭用不上,就很麻煩。

  雖然早在秦始皇的時候就統一過一遍度量衡,但實際上民間木匠用的尺子長短也未必精確統一。

  這次為了雒陽新城的木料預加工,諸葛亮和黃月英還不得不再強力官方推進了一波機加工和建築的長度尺寸統一,所有要來雒陽新區乾活的木匠,都統一領到了官方新發的標準長度木工尺規。

  那些工匠一開始還覺得自己挺賺,第一次聽說為朝廷乾活朝廷還給免費發生產工具。

  但很快他們也發現這些工具不是白發的,發下去之後如果用壞了,就得自己買,或者確保自製個新的跟官府發的一樣標準。如果拿過官府發的度量工具之後,發現還用不標準的,出了次品,官府是要介入懲罰的。

  “這些東西也實行了一個多月了吧?百姓和工匠有沒有對此埋怨的?”李素很好奇推廣的效果,視察完之後忍不住問諸葛亮。

  諸葛亮自信回答:“沒有,畢竟我們都是先禮後兵,嚴格申明律令在先。而且第一批度量工具是官府出錢白發給工匠們的。後續執法很公平,受了罰的人也就都認了。”

  李素滿意地點點頭:“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只要朝廷一貫先禮後兵,執法嚴明,而且確保不搞不教而誅,百姓就都是可以教化的。

  阿亮,這方面的先進經驗,以後要好好保持。那些嘗試不成功的技術摸索,哪怕是我沒交代、你們自發的,也不要氣餒。為師也不是什麽都知道的,保持好奇心,自己覺得有希望的就去試製,不要怕賠錢,研究鼓搗一些機械,做幾個樣品,能虧多少錢。”

  諸葛亮謙虛拱手:“弟子謹遵教誨。”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