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卡拉馬佐夫兄弟(全兩冊)》第八章《卡拉馬佐夫兄弟 1》(8)
  注釋
  [1] 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中的女主人公。

  [2] 原文為法語:Il faudrait les inventer.法國著名作家伏爾泰在《致一本關於三個老師誤人子弟的書的作者》的回復信中說過“即使沒有上帝,也要創造一個上帝出來”。

  [3] 原文為法語:J'ai vu 1'ombre d'un cocher, qui avec 1'ombre d'une brosse frottait l'ombre d'une carrosse.
  [4] 《舊約全書》中的故事。一群說同樣語言的人決定共同修建一座能通天的高塔,上帝見狀,打亂了他們的語言,並把他們分散到了世界各地。——編者注
  [5] 原文為法語:Un chevalier parfait!
  [6] 原文為法語:chevalier。

  [7] 原文為拉丁文:Mater dolorosa。

  [8] 警察局長俄語讀如伊斯普拉甫尼克(исправник),與“納普拉甫尼克”音相近。

  [9] 狄德羅,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他最大的成就是主編《百科全書》,此書是18世紀啟蒙運動的最高成就之一。——編者注
  [10] 俄製長度單位,1俄裡≈1.0668公裡。

  [11] 見《馬太福音》第二章十八節。

  [12] “教皇全權論”一詞源於拉丁語,其本意為“住在山那邊的人”,指的是阿爾卑斯山在意大利的一邊。後逐漸被用來指主張神權與俗世政權集於教皇一身的教皇全權論主義。

  [13] 格裡果利七世(1020—1085),意大利人,羅馬教皇;積極反對皇權,一生為天主教會擺脫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而鬥爭。

  [14] 卡爾·穆爾與弗朗茲·穆爾都是席勒作品《強盜》中的人物,卡爾為長子,弗朗茲為次子。

  [15] 原文為德語:Regierender Graf von Moor.
  [16] 原文為法語:plus de noblesse que de sincerité.
  [17] 原文為法語:plus de sincerité que de noblesse.
  [18] 原文為法語:noblesse。

  [19] 原文為德語:An die Freude.也是席勒《歡樂頌》的德文原題目。

  [20] 賽利納斯,古希臘酒神名,俄文中與“剛強”諧音。

  [21] 西莉茲,羅馬神話中的農業和豐收女神,羅馬十二主神之一。

  [22] 普勞賽潘,西莉茲與朱庇特之女,後被冥王搶去地獄,成為冥後
  [23] 據《舊約聖經》記載,所多瑪城是一座淫亂之城,最終被上帝的天火所燒毀。

  [24] 保羅·柯克,法國十九世紀作家,寫過許多渲染小市民生活習尚和庸俗趣味的小說。

  [25] 又稱造型劇,是一種由人體姿態和服裝表現特定場景的造型藝術,幾乎沒有台詞動作,與靜物畫類似,故又稱“活畫”。

  [26] 一種戲稱,指平時沉默少言,一旦說起來就沒完或者能夠語驚眾人的人。《舊約·明書記》第二十二章記述了巴蘭用杖打他所騎的驢,於是上帝讓驢開口說話的故事。

  [27] 果戈理的一部小說。

  [28] 伊·尼·克拉姆斯科依(1837—1887),俄國傑出的寫生畫家。

  [29] 原文為法語:Tout cela c'est de la cochonnerie.
  [30] 德·薩得(1740—1814):法國貴族,一系列色情和哲學書籍的作者,因其所寫的色情小說和導致的社會緋聞而出名。

  [31] 原文為法語:il y a du Piron là-dedans.皮龍(1689—1773),法國詩人、諷刺作家。

  [32] 原文為拉丁文:credo。

  [33] 德國文學家歌德(1749—1832)所著詩劇《浮士德》中的魔鬼名。

  [34] 俄國詩人萊蒙托夫(1814—1841)的名著。

  [35] 又稱大齋節、封齋節,是基督教的齋戒節期,為每年復活節前的40天。

  [36] 原文為法語:C'est tragique。

  [37] 在棉花紗布被普遍使用前,俄國人從舊布上扯下軟麻布或棉布條子,用以蘸上藥物包裹傷口。

  [38] 原文為德語:Den Dank, Dame, begehr ich nicht!是德國詩人席勒的作品《手套》中結尾部分的一句。

  [39] 俄國詩人普希金所寫詩篇《惡魔》中的一句。

  [40] 原文為法語:Merci, maman。

  [41] 俄國作家格裡鮑耶陀夫(1795—1829)的代表作《智慧的痛苦》(又譯《聰明誤》)中的三個人物。

  [42] 俄製長度單位,1俄尺≈0.71米。兩俄尺掛零即1.42米多一點兒。

  [43] 原文為法語:Professions de foi。

  [44] 《聖經舊約·創世記》中記述,亞當的兒子該隱殺死了自己的弟弟亞伯,並最終受到了上帝懲罰,被流放。

  [45] 原文為法語:s’il n’existait pas Dieu il faudrait l’inventer.(法國作家伏爾泰的名言,見於《致一本關於三個老師誤人子弟的書的作者》一文。)
  [46] 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悲劇代表作品《哈姆雷特》中的人物。

  [47] 即農奴。

  [48] 原文為法語:Le bon jugement de la trs sainte et gracieuse Vierge Marie.
  [49] 原文為法語:bon jugement。

  [50] 詩句引自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席勒的詩篇《願望》。

  [51] 丘特契夫(1803—1873),俄國抒情詩人,文中四行詩引自其作品《可憐的鄉村》。

  [52] 原文為拉丁文:ad majorem gloriam Dei.
  [53] 《聖經》中的讚美詞,希伯來語,意為“上帝是可讚頌的”。

  [54] 原文為拉丁文:qui pro quo。

  [55] 詳見《新約·啟示錄》第十七章,描述的是一個身騎異獸的娼婦形象。

  [56] 原文為拉丁文:Dixi。

  [57] 指抄襲他人文章的人。

  [58] 原文為拉丁文:Pater Seraphicus。是歌德所著歌劇《浮士德》中的人物,這裡伊凡用來指佐西馬長老。

  [59] 希臘神話中大力士赫居裡斯的仆人。

  [60] 基督教會紀念某聖者的日子,這一天也就是和該聖者同名的信徒們的命名日。

  [61] 《聖經新約·路加福音》第16章中記載,富人死後在地獄受難,而乞丐拉撒路在天國亞伯拉罕的懷裡,富人便祈求亞伯拉罕,讓拉撒路去解救他。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