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清首富》第二百一十章 議策
  “哼,少將麽?”

  吳承鑒瞄了查理一眼,眼瞼一眯,道:“查理,這次的事情,我現在就給你表明了:我不會允許你在這件事情上首鼠兩端!如果你不想賺我的錢了,現在就可以走,看在一場老友的份上,我放你出廣州。”

  查理有點沒想到吳承鑒的決斷會來得這麽快、這麽絕!雖然他作為中間人,已經在吳承鑒身上賺到了不少錢,但這幾年花的也多,再說了,如果吳承鑒真的開了自己,哪怕真的肯放自己活著出廣州,可是十三行這邊的生意一斷,他回英國立刻就得被打回原形——艾洛特勳爵等貴族肯見他抬舉他,完全是看在他的東方背景上,如果沒了這背景,他在倫敦就什麽都不是!

  眼看查理沒有立刻拒絕,吳承鑒又將語氣放緩和了:“其實我也明白你的難處。你雖然在廣州賺錢,但要你背叛英國,這事也為免強人所難。不過任何一個國家,對外總有善惡兩派。善良的一派人喜歡和平,罪惡的一派人喜歡戰爭。我想你和艾洛特勳爵閣下,應該都是善良的那一派人。”

  查理得了這個台階,趕緊說:“當然,當然,我們都是最善良的。”

  吳承鑒又說:“所以我要你做的並不是背叛你的國家,但我認為,度路利也好,米爾頓也罷,他們的行為不但會傷害兩個國家的百姓,還會給整個東方帶來災難,就算他們的圖謀真的成功了,對英國來說只怕也不是什麽好事。”

  查理沉默了。

  吳承鑒知道他還在猶豫:“我用腳趾頭也能知道度路利想幹什麽——他是把大清當成第二個印度了。可是查理,你好好想想吧,大清和印度能一樣麽?你來廣州也有一些年了,該知道一點中國的歷史,知道遷界禁海是怎麽回事吧?這場戰爭真的打起來,哼哼,如果中國贏了,整個澎湖以北的東方——包括日本、琉球、朝鮮,從此再沒有英國人的事了!如果你們僥幸贏了,嘿,那就是新一輪的遷界禁海!到時候我們吳家肯定沒好下場的了,十三行都要灰飛煙滅,然後東印度公司每年以百萬計的利潤也就沒有了。無論勝敗,這兩種代價,英國真的承受得起嗎?”

  查理心頭一震,他在海上浪蕩了這麽多年,不但在廣州久住過,也在印度那邊待過,自然清楚印度與中國是兩碼事,或許中國的軍事技術比英國落後很多吧,但螞蟻多了咬死大象,戰爭拚的不是個體戰鬥力而是綜合實力,真的打起來,以中國的體量,哪怕他是個英國人也不覺得英國能輕易取勝,何況英國是勞師遠征而中國是在家門口打,把距離因素也算進去的話,英國贏的概率就更低了。

  他目光閃爍不定,但吳承鑒反而不著急了,坐在那裡,冷冷地看著查理。

  心念轉了不知道多少圈之後,查理道:“昊官,你說的很有道理,我一定會支持你的,一定聯系國內的善良派,抵製米爾頓、度路利他們的邪惡主張。度路利這些野心家,他們不能代表英國。維系和發展中國與英國的友誼,才是正確的事情。”

  吳承鑒便知道終於是把人拉過來了,當下點頭道:“這就對了。只是艾洛特勳爵那邊……”

  “勳爵那邊其實也不讚成開戰的,不過倫敦那邊已經有了決定,他一時也就不好和海軍對著乾。但是如果昊官你能讓度路利無功而返的話,我相信勳爵大人也會很高興的。”

  吳承鑒微笑道:“這個當然。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我們雙方共同的努力。”

  ——————

  與查理達成共識之後,吳承鑒又支了一筆錢給他做經費,一方面是讓他把錢送往倫敦,聯系各方抵製應該海軍的這種行為,另一方面是讓他收買各國水手、商人,最好眼線和情報工作。

  廣東的商人,不只是做生意賺錢,其實他們同時也是這個國家最早看世界的一群人,不但是為這個國家賺錢,同時也是中國看世界的耳目。

  當然,吳承鑒也不是把事情全部交托給查理一個人,同時他還動用了各方面的力量:第一是讓洪門弟子聯系南洋華人,盡量搜集各方面的情報,第二是讓姚掌櫃各國商人,尤其是法國、葡萄牙的商人,要為將來鼓動他們反英做預備——英國如果真的意在澳門,法國、葡萄牙等國的利益肯定都會受到損害的。

  然後吳承鑒還要考慮官方的事情了,這個事情,肯定要向粵海關報備的了。

  只是畢竟不小了,做事不至於魯莽,在跟粵海關報備之前,他得先跟十三行其他保商通個聲氣。

  當下吳承鑒便邀請了潘有節、盧關桓、葉大林,一起到曼倩蓬萊一敘。

  十三行的這四大保商,除了吳國英出殯之外,已經很久沒這麽齊人了。

  葉大林先到了一步,問吳承鑒:“怎麽忽然把我們都叫來,是不是又有大事要辦?”

  吳承鑒沉著氣,說:“嶽父大人,不用著急,回頭就知。”

  不久潘有節、盧關桓分別到了,吳承鑒隻讓人衝了兩壺苦茶,然後就把伺候的人都屏退了,自己動手,掀開一副地圖來,道:“諸位,最近發生了一件大事,我可得跟幾位通個聲氣。”

  潘有節搖著折扇,不語。

  盧關桓道:“昊官有事,不妨直說。”

  吳承鑒道:“粵海怕是要有兵禍了。”

  潘、盧、葉齊齊神色一凜。

  盧關桓道:“昊官聽了什麽消息?是有什麽人要造反嗎?”

  “有人造反的話,對我們來講,其實不是個事。”吳承鑒道:“現在天下大體承平,北方雖然在鬧白蓮教,但在我們廣東,老百姓的日子還過得下去,便有什麽亂子,也鬧不起來,鬧起來了也鬧不大。”

  盧關桓點頭道:“那是,那所謂的兵禍是?”

  吳承鑒道:“英國派出了大軍意圖不軌,如今艦隊離廣州海灣也沒幾日路程了。”

  潘、盧、葉面面相覷,在確定吳承鑒不是在開玩笑之後,又都驚訝了起來。

  潘有節沉聲道:“番夷鬥膽!他們意在何處?”

  盧關桓則說:“莫非是澳門?”

  短短兩句話,便將兩個人的見識給顯現了出來——潘有節一問便問目的,而盧關桓一猜又猜到了,不愧他是常年給總督府辦差的。

  吳承鑒道:“從各種消息看,很可能是澳門。這事可大可小——但我不相信英國人會不遠萬裡地送兵艦過來而無所圖謀,這事我們得趕緊上報,只不過上報之前,循例我還是請諸位來一起參詳參詳。”

  盧、葉都還沒來得及開口,潘有節已經截口道:“這事不能報!”

  吳承鑒一愕。

  潘有節道:“至少現在不能報!報了,如果消息不準,我們要吃罪,如果消息準了,我們的消息從哪裡來?暗通海外,勾結番夷,這可是大罪!”

  吳承鑒聽了這話,一時沉默了。其實大清將保商們放在這個位置,所謂“勾結番夷”幾乎是在所難免,但與境外之人互通秘密情報,這事是不能拿到明面上來的,如果真的拿到明面上來處理,只怕十三行就不剩幾個保商了。

  大清的這一口通商,是全線閉關後不得不留下的一個口子。朝廷允許十三行的商人與外國人做生意,只是極度有限的允許,只是在廣州圈定了一個地方,讓十三行做著有限量的買賣而已。粵海關現存的體制,更多的是約束控制而是鼓勵發展。

  盧關桓道:“但這事不報,如果禍害了國家,禍害了鄉梓,我們於心何安!”

  潘有節道:“不能報,但又不能不報!不能公路上報,但得私路上報。”

  屋裡頭四個人,個個都是人精,潘有節這話一出口,其余三人便都瞬懂——公路上報,是指公開的上呈文書或者求見監督面稟。而私路上報,則是諸人用私人關系,向總督、監督、廣州將軍的師爺、家奴通個消息。

  “通報之後,老爺們想怎麽辦,就看老爺們自己的了。”潘有節說:“現在不是春秋戰國了,我們做不了弦高——真做了,只有死路一條!”

  弦高是春秋時鄭國的商人,當時秦國準備攻打鄭國,路過滑城時被弦高得到了消息,知道鄭國無備,這仗打起來鄭國得不知道多少人國破家亡,因此將自己用來買賣的牛送到秦國軍中犒勞秦軍,秦國的將軍大為吃驚,以為鄭國有了防備,於是撤兵返回,一場兵禍消泯於無形,這就是著名的“弦高退師”的成語來源。

  但在我大清,區區商賈沒得到允許就敢干涉國家大事,只怕反而要觸犯了的禁忌,殺頭都有份!

  盧關桓歎了口氣,道:“啟官所言甚是!總督府那邊,我去通聲氣吧。”

  吳承鑒對潘有節這個提議心裡是不舒服的,然而又知道潘有節的說法沒錯,默然半晌,道:“我給和中堂在廣州的商鋪,遞個消息。”

  潘有節道:“粵海關那邊我去說。”

  葉大林道:“旗城裡我也認識幾個人,我去讓人去捅一捅,好讓廣州將軍得到消息。”

  四人同時動作的話,就是兩廣總督、粵海關監督、廣州將軍以及和珅同時都知道消息了,那這個情報肯定就瞞不住了。至於接下來要怎麽處理,那就如同潘有節所說,是“老爺們”的事情了。

  當下議定後,四人便都散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