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勝四十二歲,正三品昭勇將軍銜,原本在北邊邊軍之中,很有一些威名,本身的武力值也是比較高的。但三年前,得罪了人,閑置在家。
這次被朝堂相召,限期到京都報到。在兵部,接到前往蘇杭領軍五萬,平定倭寇之亂的旨意,徐金勝也是心裡有苦,卻又不能說出口。
三年前,也是因為對邊軍戰力孱弱、訓練不足,朝堂對軍方的補給太少,還層層盤剝,而軍械製造局貪墨,所用軍械完全是次品。連最為普通的刀和長槍等,都是次品,真正上戰場的,完全要軍兵們自家買砍刀。
對於火器營方面的貪墨,就更為突出,竹筒槍的製造與配設,是新軍營的必備武器。可十把竹筒槍都沒有一把可用,不是鏽跡斑斑,就是一點火便炸膛。可朝堂撥付的銀錢卻都耗費一空。
因為對這種種不滿,上書朝堂,才引發了被貶回家的結果。如今,朝堂要自己帶五萬內地之軍,與蘇杭一帶幾萬倭寇作戰,又如何能夠與之拚殺?
可作為正三品的昭勇將軍,在敵人侵擾面前,他唯有赴任,以死相拚。將軍戰死沙場,也算死得其所。
軍兵孱弱,五萬之眾,真到戰場上,面對敵寇,敢揚刀砍殺的人,到底有多少?徐金勝在心下琢磨,到了蘇杭,見到軍兵之後,若能選出五千兵,便是萬幸。有這五千之眾,或許可與倭寇一搏。反正都是死於沙場,能夠斬殺多少倭寇,那便聽天由命吧。
另一樁鬧心的事,這次出征,真正掌軍者是正五品按察司僉事張濤。張濤其人,進士出身,三年前徐金勝被貶之前,張濤在朝堂中,司直郎,在朝堂議事上猛烈批駁徐金勝,得到大佬們賞識,之後出京升至目前正五品的按察司僉事,可謂大步流星地升職了。
不知朝堂這次平定倭寇之策是如何定策的,居然將張濤派來監軍,掌印。如此一來,到蘇杭那邊,必然有強力的掣肘,對於這一戰,徐金勝便更為憂心。
朝堂之上,讚歌一片,歌舞升平,興旺盛世。可藏在這盛世之下的種種,作為之前在邊軍執掌一軍的將軍,徐金勝是感觸最深的。這一次,雖說是他領軍但有張濤這樣的人在身邊,又如何能夠讓軍兵奮戰?
離開京都,帶著幾個人往蘇杭進發。徐金勝作為一軍之總將,得先到蘇杭那邊設立好將軍衙門,至少要將軍帳升起來,過來匯聚的軍馬才有地方走。
但在離開京都之前,徐金勝按壓情緒和脾氣,準備與張濤見一面,但張濤回到京都,每天都在與舊友會面,吃酒、聚會,聯絡感情。
張濤兩年前從京都到地方,到山東任職,在山東按察司擔任僉事,正五品。這一次從山東被召到京城,是因為有人舉薦說張濤雖是文士,卻知兵。
蘇杭平定倭寇之戰,事關重大,最需要這種知兵之士坐鎮軍中,才能夠做到一舉而定局。
徐金勝在朝堂上聽著他一通宏論,不想對他做任何評論。但想著出發之前,兩人商討、溝通一番,對蘇杭用兵之事稍作規劃,總是必須的。但求見三五次,沒得到張濤回應,算算時間,徐金勝便急急往蘇杭趕路。
至於張濤什麽時候到蘇杭,徐金勝也沒法得知,反正朝堂有令。他不來,那就各司其職。雖如此,也明白到蘇杭用兵,會是步步艱辛。
一路急趕,也派快馬出去,想知道各路軍馬的行軍速度。其他幾路軍馬,在徐金勝還沒到蘇杭,便得知軍馬的行軍路線和速度。對這些軍馬的行速,無法與邊軍相較,徐金勝也知道各省駐軍的實力和現狀,倒是不多求。
問題是,荊蠻楚地那邊的鎮邊王府一萬軍,派出三路快馬,一直都找不到對方在什麽位置。沿途問府縣,同樣沒得到任何行軍消息。
這讓徐金勝惱火不已,而另一路軍馬也是一萬人,卻是福建那邊武夷族的土人。這一路軍馬的路線,比較遠,暫時也不知這一支軍馬的情況。
五萬軍兵,才得知三萬,其中一支軍兵很可能不會按期到達指定位子。徐金勝這邊察覺後,已經著快馬傳令催了。
除了軍兵不齊,監軍不現,糧草本來該地方督辦,但徐金勝目前還聯系不上地方官府,不知糧草有沒有著落。這一切,都必須等到了蘇杭之後,才能確知。
星夜趕路,對徐金勝而言,辛苦倒是無所謂的。在家閑置三年,身體上、武力上都沒有消退,也是他壯志未酬,不甘這樣埋沒一生。這一次出來,原本是有萬丈雄心的,可到京都後,得知監軍是張濤,而張濤與自己之間的舊事,和張濤這個監軍在京都對自己的態度,不免心灰意冷。
不過,這一路是去戰場的,帶著心灰意冷的心態肯定不行。徐金勝也只能收拾心情,往好的一方面想。朝堂上接下來的用兵大事,想來張濤也知輕重,不會在這樣的事情上,故意和自己為難。
身邊一個參讚也是文人,不過是舉人功名,沒有朝堂給予的官職,但徐金勝作為昭勇將軍,還是可招用一批人手在身邊使用的。這個參讚,是協從軍務的,相對於後世的秘書兼職參謀。
參讚名叫於連欣,舉人的功名沒給他帶來多大的好處,不過,在邊關之前,就跟隨在徐金勝身邊,彼此配合工作多年,才乾和能力上,也都不差。
於連欣知道這次出戰蘇杭,平定倭寇有多難,也知道自家將軍面對的情況有多糟,但他不能灰心,只能盡全力輔助。
“將軍,荊蠻楚地那邊的軍馬,按照要求和軍令,該出現了。即使行速再慢,也不可能拖後十天半月,他們即便是王府軍,也受軍方約束的。會不會我們找錯的路線?”
“鎮邊王府那邊的軍兵,應該是蠻族人居多,領軍而來的,也不知是不是蠻族人。蠻族軍勇猛是實,但蠻族軍歷來對軍令都不放在心上。”徐金勝有些無奈地說。也不知是誰,提議調一支蠻族軍過來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