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州大雨,一連下了十幾天。
大宋官家趙匡胤,禦駕親征率領的十幾萬禦營、京營的宋軍,也被困在潞州城裡,整整十八天。
天放晴後,路面稍微幹了一些,因大雨而中斷的道路通暢之後,趙匡胤便又迫不及待的,下令全軍開拔,繼續北上。
潞州到漢國國都太原,也不過就兩百余裡路了。
身為宋軍前鋒的李繼勳、黨進所部,更是早在大雨之前,就已經進入了團柏谷,距離太原,只有不到一百二十裡路了。
大軍行進速度並不是很快,而且又要兼顧步兵的行進速度。
因而,一百二十裡路,李繼勳、黨進,也用了三天的時間,才趕到太原城東,每日行進的路程,亦不過四十裡路。
而趙匡胤親率的十幾萬禦營、京營禁軍,更是用了六天時間,才抵達了太原城東,汾水河畔。
汾水是黃河的一大支流,由北向南,橫貫太原,太原城池,便在汾河以西。
想要圍困太原,宋軍就必須得先要跨過汾河!
汾河並不是很寬,不過二三十丈寬,水流卻是十分湍急,流水很快,想要涉水過河,幾乎不大可能!
而早在宋軍抵達太原之前,太原城外,汾河沿岸所有的船隻,就已經被漢軍征用一空,集中燒毀,以免為宋軍所用!
汾水河上,倒是還有一座石橋,名為汾水橋,卻是出入太原,渡過汾河的主要通道之一!
至於船隻,由於水流湍急,想要乘船過河,除非是有經驗十分豐富的老船工,否則根本不敢下水!
即便冒險下水,最終也只有船毀人亡的可能,更何況,汾水河岸的船工,甚至是普通的百姓子民,也早就已經被漢軍,強行的遷入太原城內,協助守城了。
宋軍想要找船找人,載他們過河,可能性也不大。
即便能夠找到幾條船,幾個船工,對於汾水河東岸,集結的二十多萬宋國大軍來說,也不過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小股宋軍過河,下場也只有一個,那就是被城裡的漢軍,全殲於太原城外!
如此,倒不如利用現成的汾水橋渡河。
只要拿下汾水橋,只要宋軍能夠通過汾水橋渡河,並且在汾水河西岸,太原城東邊,站穩腳跟,大軍過河,就不會再有任何威脅了。
宋軍圍城,也就成為了必然!
因而,奪取汾水橋,便成了伐漢之戰的第一戰,也是最關鍵性的一戰!
之前在團柏谷,甚至是在潞州城外,與漢軍的交鋒,那都是小打小鬧,根本算不上什麽!
在團柏谷時,漢軍甚至一箭未發,在指揮使陳延山的率領下,直接便投降了宋軍。
潞州城外漢軍的那次偷襲,人數也只不過區區五百人,一個指揮的規模,戰鬥持續的時間也不長,不過一個時辰,就已經結束了。
因而,汾水橋之戰,才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伐漢第一戰,也是最關鍵性的一戰!
宋軍勝,則宋軍渡河,漢軍失去太原城外最後一道屏障,宋軍圍城,漢軍困守城中。
而若漢軍勝,則宋軍被阻於汾水河東,不能渡河,就更別說圍困太原了。
當然,即便是初戰失利,沒能一次成功,奪取汾水橋,二十幾萬大軍駐屯於汾水河東,趙匡胤也還能投入更多的宋軍,發動第二次、第三次的汾水橋之戰,直到奪取汾水橋為止!
太原城中,只有數萬守軍,而抵達太原城外的宋軍,卻足足有二十余萬,數倍於漢軍!
奪取汾水橋,圍困太原,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而已,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宋軍奪取不了汾水橋的可能!
只不過,時間拖得越久,契丹人南下,干涉伐漢之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在太原以北,在契丹南下,救援太原的主要道路上,雖然趙匡胤已經派了何繼筠為石嶺關部署,吞並陽曲,防備契丹。
短時間內,契丹想要打敗何繼筠,抵達太原城下,也幾乎不大可能。
但時間拖得越久,契丹人南下的可能性也越大!
何繼筠也是宋軍中的一員猛將,有勇有謀,很能打,未必就會怕了契丹人,敗在契丹人手上。
但萬一呢!
萬一何繼筠敗了呢,萬一宋軍還沒能攻破太原,契丹大軍就已經長驅直入,出現在太原城下了呢?
那豈不是功虧一簣?
因而,宋軍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奪取汾水橋,進而圍困太原,在契丹人還沒反應過來,或者說,在契丹大軍南下,出現在太原城外之前,搶在契丹人前面,拿下太原,滅了偽漢!
武德司的探子,的確是無孔不入,就連太原城裡,都已經有了武德司的探子。
只不過,在北國契丹,暫時還有些鞭長莫及,武德司的探子,也暫時還沒能滲透進北國契丹,更別說滲透到遠在東北的北國上京了。
因而,契丹國變,皇帝耶律璟被弑,耶律賢成了契丹新主的消息,暫時還沒能傳到宋國,傳到趙匡胤的耳朵裡。
契丹畢竟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大國,幅員萬裡,控弦之士百萬!
即便是宋國,傾國之力,也不見得能夠打過契丹,就更別說何繼筠麾下那區區不到三萬人了!
趙匡胤將何繼筠放在陽曲石嶺關,也並沒有奢望,何繼筠能夠將契丹大軍阻擋於石嶺關外,徹底擊敗契丹大軍。
他也只需要何繼筠,能夠拖住契丹大軍南下的步伐,將契丹人擋在石嶺關外一段時間就行!
只要攻破太原,滅了漢國,趙匡胤身邊這二十幾萬大軍,便沒有了後顧之憂,能夠全數北上,全力應對契丹大軍,而不用再擔心被契丹人和漢軍左右夾擊,腹背受敵!
因而,速度一定要快!
奪取汾水橋,速度要快!
圍困太原,攻破太原城,速度就更要快了!
而北伐偽漢的這最關鍵的第一戰,趙匡胤沒有選擇河東名將李繼勳,也沒有選擇勇將黨進,而是選擇了王繼勳,選擇了雄武軍和驍雄軍!
王繼勳率領的雄武軍和驍雄軍,原本只是一支新軍,在禁軍之中,根本排不上名號,北上之時,雄武軍和驍雄軍,更是位於大軍之後,最後出發北上的。
整個雄武軍和驍雄軍,更是只有數千之眾,一萬人都不到!
這點兵力,而且又是新軍,戰力羸弱,趙匡胤其實並沒有打算用雄武軍和驍雄軍,來打這伐漢的第一戰的!
只不過,潞州城外那場小小的夜襲戰後,趙匡胤卻改變了想法,他決定,用雄武軍和驍雄軍,來奪取汾水橋!
或者,更準確地說,趙匡胤想要看看,他的長子,趙德昭,會不會帶給他更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