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琛現如今對大漢朝廷的好感,也早已隨著他不斷的遭到打壓,而消失殆盡,他憑什麽要對著大漢朝廷盡忠?他已經為這大漢朝廷做了這麽多事情,為大漢朝廷,南征北戰,不斷的鎮壓叛亂,浴血沙場,被創無數,他年紀輕輕,現如今身上就已經遍布傷疤,要不是他弄出來酒精這種東西,以及搞到了一種有效的傷藥配方的話,現在弄不好他已經掛了。
可是朝廷又是怎麽回報他的?就因為閹黨不喜歡他,他又是身處寒門,便處處留難於他,當今朝廷裡面的那個皇帝劉宏,對自己立下的這些赫赫戰功,是眼瞎耳聾,視而不見,任由閹黨肆意打壓自己,他憑什麽還要效忠大漢朝廷?
所以李琛現如今對大漢朝廷,可以說早已毫無好感可言,加之他腦海中的記憶碎片之中的東西,讓他更是對大漢朝廷,毫無敬畏可言,更不要說什麽忠君思想了,他忠於的是這個時代的可憐百姓,是忠於這個民族,但卻不是忠於什麽大漢的朝廷。
他根本無力擋住歷史這輛巨車的車輪,在劉宏的駕馭之下,把大漢這輛巨車瘋狂馳向深淵之中,他也曾經想過,如果朝廷重用於他,那麽他還可以努力一下,拉住這輛馳向深淵的巨車,扭轉大漢的命運,最起碼延續大漢幾十年的國祚。
可是現在,李琛的心已經冷了,這個大漢他救不了,也已經不願意去救了,他要做的僅僅只是為了自己,能在接下來的亂局之中,依靠著他自身的實力,保住他和他家人,還有依附於他的這些手下們的性命,在未來亂世之中,盡可能多的,保住一些黔首百姓的性命,為中華這個民族,多保住一些實力,盡量扭轉未來可能發生的神州陸沉的局面。
至於這大漢朝廷,那就隨他去吧,作為掌舵者的皇帝劉宏自己,都不在乎屬於他的這個國家,玩兒了命的瘋狂折騰,天下那麽多名士,都拉不住他,那麽憑什麽指望他李琛來拯救他劉家的天下?
所以現在李琛只剩下了一個念頭,那就是不斷的加強自己的實力,一定要在未來天下大亂之際,擁有足夠強的實力,讓人不能把他給輕易的碾死,擁有對這天下的一份話語權。
但是這天下眼下還真是不太平呀!北宮伯玉在西涼掀起的叛亂,一直鬧騰到了中平四年也沒有被平定下來,而且當初被強迫從賊的韓遂、邊章也被迫跟著北宮伯玉加入了叛軍,利用他們兩個的名氣,推邊允和韓遂為首。
邊允後來改名邊章,和韓遂只能死心塌地的反了,利用他們在西涼的人脈和人望,登高一呼,從者如雲,在涼州聚集起來了十萬叛軍。
中平二年皇甫嵩到長安坐鎮,未能討滅叛軍,被閹黨進讒言罷免,接著朝廷又派張溫率兵前往進討,這一年多來雙方各有勝負,但是依舊無法克敵,就在中平三年年底,十二月初,李琛忽然間收到了一個調令,命令是朝廷下達的,大概意思就是張溫因兵力不足,向朝廷請調北地兵馬赴涼州從軍進討西涼叛軍。
而張溫點名請調冀州軍以李琛為將,前往西涼軍前效力助他討賊,另外據說同時被征調的還有遼西的公孫瓚,統數千烏桓兵一並前往西涼助張溫討賊。
李琛接到這個飭令之後,還真是有點蒙,因為他跟張溫並不熟悉,雖然聽說過張溫的名號,可是兩個人並無任何交集可言,張溫怎麽想起來調他率軍前往涼州軍前助其討賊呢?
其實這件事要怪也只能怪李琛自己,李琛自被王芬擢為冀州兵曹從事,授他為破賊校尉統冀州州兵之後,這兩年的時間裡,在冀州南征北戰討滅大大小小的叛亂十余起之多,還屢次大敗西山賊,在冀州打出了赫赫威名,震懾冀州令賊人不敢輕舉妄動。
王芬為此屢屢上奏朝廷,為李琛請功,李琛雖然未曾因此升官,但是卻也多有賞賜,讓李琛的名氣也傳到了京師之中,張溫雖然這兩年身在西北率軍討賊,但是卻也在留意著內地的情況,有人自然會將李琛的事情告知張溫。
張溫在西北屢屢進討韓遂、邊章以及北宮伯玉不得取勝,而麾下所用的那些大將,董卓仗著他在涼州乃是地頭蛇,對張溫很是不敬,周慎乃是一個庸碌之輩,因為不聽孫堅的勸告,好好的局面被他給攪黃,本來應該獲勝的仗卻被他打成了大敗。
所以張溫手下也只有孫堅比較能乾,可是因為韓遂、邊章他們這些叛賊乃是主場作戰,同時也深獲當地羌人的支持,故此孫堅也在叛軍手中吃過虧。
這麽一來張溫手中兵力不足,叛軍實力反倒是越來越強,張溫無奈之下,只能向朝廷求援,並且點名要李琛率兵前往軍前效力,另外朝廷又點遼西公孫瓚率領三千烏桓兵一同前往涼州平叛。
朝廷做出這個決定,已經是十二月間了,王芬對於朝廷抽調走李琛頗為不滿,但是奈何這是朝廷的決定,另外是張溫親自點名要的李琛,他也不能不答應。
於是王芬只能讓李琛率軍前往,把朝廷的飭令交給了李琛,不過王芬還是耍了個滑頭,給朝廷回復,說目前冀州地方並不平靖,各地還多有叛亂,西山賊也經常出山襲擾。
李琛麾下的冀州兵乃是鎮守冀州的關鍵,而且冀州軍兵力只有三千,突然間全部調走,恐怕冀州空虛,賊人會趁機再次紛紛複起興兵作亂,雖然他同意調李琛前往涼州平叛,但是卻希望朝廷寬限一些時日。
王芬要求寬限一些時日的理由是李琛麾下只有區區三千州兵,實力略有不足,另外還需要留守部分兵力,故此需要再征募一些兵馬,懇請朝廷能寬限三個月時間,到中平四年三月間再率兵離開冀州,前往涼州隨張溫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