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內城,《禹貢》冀州之域;虞及周,為並州之地;春秋時為北狄地;戰國時,其地屬趙,其後屬秦雁門郡;漢雁門郡之平城縣也。
383年,淝水之戰後,統一北方的前秦崩潰滅亡,以前為苻堅征服的各族紛紛獨立,建立自己的王國。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珪糾集舊部,即代王位。即位不久,因牛川偏遠,便遷都盛樂。同年四月,改國號為魏,自稱魏王,史稱北魏。北魏天興元年(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稱帝,史稱道武帝。
北魏都城平城,也就是古雲內城,北魏遷都平城後,在漢平城縣基礎上擴建。自拓跋圭遷都平城,至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北魏共建都於平城九十七年之久,前後歷經六位皇帝,一直成為當時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最盛時,平城京畿擁有百萬人口。屬於當時第一大城,甚至北魏後來還在平城的周圍建立起了廣袤皆千裡的畿上塞圍。塞指長城,塞圍意為長城圍起來,畿上塞圍就是當年在平城京畿范圍內修建起來的長城,巨大的塞圍把當時北魏的都城平城及京畿地區整個包圍起來。
這裡,曾經是北方的中心,甚至整個天下的中心。當時平城分皇城、外城、郭城。外城方二十裡,外郭周圍三十二裡,有門十二。其郭城繞宮城南,悉築為坊。坊開巷,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京畿范圍東至代郡,西及善無,南及陰館,北盡參合。其京甸“東至上谷軍都關,西至黃河,南至中山隘門塞,北至五原”。
其外又設四方四維,置八部帥統兵鎮守,理建立廣袤皆千裡的畿上塞圍,在北方設立了六個軍事重鎮。
建造之初,拓跋圭是以當時中原的長安、洛陽為藍圖。
一百年前,北魏遷都洛陽,其後,北魏重心南移,平城做為舊都地位不再。而此時,由於內部階級矛盾,也隨著北魏政治的日益腐敗而愈來愈尖銳,統治者日趨腐化,吏治逐步敗壞,北方開始不斷爆發起義。與此同時,北方草原上柔然卻不斷強大,開始屢屢進犯北疆。
最終爆發了北方六鎮大起義,以及隨後的河北起義、山東起義和關隴起義,北魏最終滅亡,分為東西兩魏,最後又被北周北齊取代,直至最終由隋一統天下。
曾經最繁華的北魏都城平城,也不斷的衰敗,短短百年時間,就從曾經的天下第一大城,跌落成一個北方邊疆上的衰敗小城。
北魏遷都前,在平城置司州代尹,領四縣,平城、太平、武周、永固。遷都之後,司州改為恆州。到了北齊時,於故代都置恆安鎮,尋改為北恆州,移州治於故都西三十裡的太平縣,北恆州下設安遠、臨塞、威遠、臨陽四郡。北周滅齊,將縣治西移,改稱雲中縣,與恆安鎮並隸於朔州。
而隋立國後,因皇帝楊堅之父名楊忠,為避諱改雲中為雲內,治所不變,隸馬邑郡,下轄恆安鎮。後廢郡,止存州縣二級區劃,雲內直接隸於朔州。
如今隋之雲內雖是原漢魏之平城,但實際上,地址卻早已經西移,北魏舊都平城,實際上是如今隋朝的恆安軍鎮。昔日繁華的北魏都城,如今也早已經荒廢,只是千余鎮戍邊軍屯駐戍守而已。
不過雖然這裡繁華不再,但在軍事上,這裡依然十分重要。
隋開國以來,與突厥戰事頻繁,除西北方向外,在北方的戰事,突厥每次由塞上入侵,多是由雲內攻入,再順著大同盆地直攻朔州。而隋朝每次出征突厥,也多出朔州經雲內走雲中古道再達白道。
由於河東北端最大的盆地大同盆地位於管涔山、恆山與蒙古高原南側之間,盆地北面山地低口為塞北遊牧民族的湧入提供了一個便捷的通道;桑乾河源自管涔山,經大同盆地,流入河北。這樣,塞外遊牧民族的鐵騎一旦進入大同盆地,便可沿桑乾河河谷低地向東進入河北,直叩居庸關前;還可由飛狐口逾太行山,迂回至幽、薊的西南側。
對於草原部族來說,這裡就是最好的進攻入線。
西漢之初,匈奴冒頓單於曾率領大軍由此湧入,圍漢高祖劉邦於平城白登山。解圍之後,劉邦實行休養生息,在北方對匈奴實行和親,並進行戰略防禦,曾在此屯駐重兵,東連漁陽、上谷,西接雲中、五原,屏護北方。
北魏始光元年,柔然可汗大檀聞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立即率六萬騎攻入雲中,殺掠吏民,攻陷北魏舊都盛樂,包圍了雲中城。北魏新即位皇帝拓跋燾當時只有十六歲,但他十二歲時起就曾遠赴河套守衛長城抵抗柔然人的入侵,把邊塞軍務整頓的很有聲色,也因此對柔然的戰術很是熟悉,他力排眾議,親率兩萬騎兵入援雲中。柔然人儀仗人多,將來來的魏太武帝拓跋燾包圍了五十余重,可最終,十六歲的拓跋燾卻以少勝多擊敗柔然軍。次年,拓跋燾大舉反擊,分兵五道越大漠攻擊柔然,柔然再次大敗。
而歷史上,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戰事太多了,無數的大戰在此展開。
這片土地寂寥、淒涼。陣陣朔風吹過枯草,露出埋在土中的堆堆白骨。遠遠近近總能尋覓到一架架馬匹、駱駝以及人的骸骨,還有折斷了的、早已經鏽蝕了的刀槍箭鏃。它們靜靜的躺在那裡,裝點著這片死寂的古戰場。
天空中幾隻雄鷹劃過天際,不時發出幾聲尖銳的鳴叫,似乎在預示著什麽不祥的征兆。
這片沉寂了許久的古戰場終於又被驚醒了,朔州總管杜彥調派麾下三千兵馬,由趙仲卿率領增援雲內,把守這條重要的通道北端。
情報已經顯示,突厥人比朝廷預料的要快,他們相當迅速,達頭和都藍已經聯合,不,那已經是過時的情報了。現在的情報是,都藍在去年與達頭大戰中兵敗後,就已經臣服達頭了。現在整個突厥,只剩下一個突利可汗不肯承認達頭的大可汗之位。達頭來的迅速,他的兵馬早在去年與都藍的大戰中,就已經調到了突厥東西部的中心金山一線。當都藍終於徹底的臣服,其余幾個小可汗也都表示臣服後,達頭終於向隋朝發起了進攻。
幾天前,出使漠北突利部的使者長孫晟發回了急報,突利已經被擊敗了,現在向東逃竄,不知所蹤。
幾乎就在這個消息到達的同時,杜彥的探馬已經發現了都藍和達頭大軍的集結與動向,他們正向南而來。
聽到突厥終於發動進攻了,剛趕到太原的高熲十分意外,突厥人比朝廷意料中來的更早更快,高熲馬上調整部署,讓朔州總管杜彥先派兵增援最前線的雲內和恆安,他隨後率領大軍北上增援。
趙仲卿領著三千兵馬,順著桑乾河前進。
趙仲卿得到的命令很清楚,無論如何也得守住雲內和恆安。對於隋軍來說,丟失了雲內和恆安,那麽整個朔州也就守不住了。朔州就是一個巨大的木盆,雲內就是最北端的一個缺口,是一個出水口,也是一個入水口。一旦這個口子被打開,朔州就是坦途。敵人可以迅速的攻到勾注山下,打到雁門關前。雁門雖是天下九塞之一,可高熲並不希望讓突厥人打到關下。更何況,進入朔州後,突厥人不但能迅速打到雁門關下,他們還可以沿桑乾河河谷低地向東進入河北,直叩居庸關前;還可由飛狐口逾太行山,迂回至幽、薊的西南側。
雖然東面還有楊林,但如果他放突厥入殺入了河北,那就是他的嚴重失職。
他們好不容易爭取到了這次北伐統率機會,絕不是要一場難看的戰鬥,他們要的是乾淨利落痛快的大敗突厥,要以此換得皇帝的賞識嘉獎,為太子加分正名。
在雲中古道上,有一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大軍也正在行軍。
這就是在突厥內戰之中被擊敗的都藍所部,目光所及,一片旌旗飄揚如海,刀光勝雪,長槍如林。妻子背著自己跟個粟特近侍通奸,突利把這醜事傳揚出去,自己怒而殺妻,然後隋朝卻不肯再將公主下嫁,反而嫁給了突利,還搞的那麽隆重,讓自己臉面全無。一腔怒火在胸中積聚,達頭又動作頻頻,不斷的拉攏幾個小可汗要背叛自己,他憤而出兵,結果卻遭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最終兵敗達頭,慘敗。就沒有一件事情是順利,達頭一心要當上汗國大可汗,都藍自知大勢以去,但也不願意白白讓出汗位。他向達頭提了一個要求,第一,自己得當東面可汗,同時達頭得幫他滅掉突利,並把突利的地盤兵馬還有那個隋朝公主都交給他。只要達頭同意了這個要求,他立即臣服於達頭,真正將大可汗之位拱手讓出,從此聽從達頭號令。
達頭一開始並不想答應這個條件,在之前的那場大戰中,突利是站到了達頭一邊助其攻打了他的。達頭想和稀泥,充和事佬,可最終還是和談失敗了。達頭向突利提出的條件是讓他交出隋朝的公主給都藍,另外還要向都藍賠償大量的牛馬,這個結果被突利毫無猶豫的拒絕了,甚至連達頭要求突利出兵響應他進攻隋朝的事情,他也不肯答應。最終,達頭還是同意了都藍的條件,乾掉突利。不過達頭也提了一個要求,那就是都藍可以做東面可汗,也可以得到突利的隋朝公主和人口牛羊,但他必須全力出兵隨他一起進攻隋朝。
達頭的進攻隋朝計劃,和歷代突厥大可汗們的出兵計劃沒什麽區別,不過因為突利的背叛,還有東面幾個部族的歸附隋朝,最終達頭的計劃和以前的進攻計劃有了些改變,那就是原來分成三個大方向進攻,如今成了兩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