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戰神趙雲》第32章 ,要殺蔡邕
  第32章 ,要殺蔡邕
  繼續上路,一路之上,赤地千裡,附近的城鎮田莊幾乎都被西涼兵劫掠一空,有時夜裡想找個投宿歇腳的地方都沒有,只能露宿荒郊。

  起初蔡琰提心吊膽,跟幾個陌生的男人同行,心中甚是不安,可趙雲以禮相待,對她非常照顧,蔡琰漸漸打消了顧慮,對趙雲發自內心的感激。

  風餐露宿,歷經跋涉,經過十幾日的趕路,這一日,終於來到了長安。

  雖然天子已經遷都到長安,可是這邊的情況與洛陽相比,也強不到哪裡去,一派破敗景象,斷壁殘垣,甚是荒蕪。

  因為,在遷都之前,長安也是一片廢墟。

  “喂,你們聽說了嗎?蔡中郎被抓起來了,要被殺了!”

  剛一進城,趙雲就聽到路旁有人議論。

  “嗯?”

  趙雲心中突然生出一股不祥的預感,忙跟人請教“不知你們所說的是哪個蔡中郎?”

  蔡琰也把頭從馬車裡探了出來,瞪大眼睛看著被問話的那個人,那人歎了口氣“還能有誰?當然是蔡邕大人了。”

  “我父親?”

  蔡琰大吃一驚,突如其來的噩耗,讓她一時驚嚇過度,當場昏了過去。

  趙雲也跟著歎了口氣,忙找了家客棧住下,又請了一個郎中給蔡琰診治,太史慈也被趙雲派去街上打探消息。

  沒多久,蔡琰緩醒了過來,頓時眼圈一紅,把臉埋進雙臂,放聲大哭起來,轉眼已哭成了淚人。

  趙雲連忙勸說“放心吧,也許事情沒那麽嚴重,蔡中郎德高望重,海內揚名,朝野上下無不敬重,應該不會有事的。”

  盡管趙雲心裡沒底,可為了讓蔡琰早點好起來,不得不這麽說,其實,他也明白,如果這真的是王允下的命令,執意要殺掉蔡邕,那麽事情怕是很難有轉機。

  《三國》中,蔡邕是在董卓死後,因為吊祭了董卓,王允對此大為不滿,不顧百官勸說,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死了蔡邕。

  一來蔡邕吊祭董卓,二來,蔡邕正在準備編寫《後漢書》,王允覺得一旦饒過了蔡邕,蔡邕一定會在書中對他指責詆毀,這不是王允想要的結果,所以一意孤行,殺了蔡邕。

  眼看天快黑了下來,在趙雲焦急的等待下,太史慈總算是回來了,一看太史慈臉上的表情,趙雲便心頭一沉。

  太史慈臉色凝重,一點笑容都沒有,心裡像是壓了一塊千斤巨石一樣,進屋之後,連連歎氣“怕是難有回旋的余地,不少朝臣都替蔡中郎求情,但是王允一概拒絕,這次怕是鐵了心要處死蔡中郎。”

  幸好蔡琰在另外一間屋裡,趙雲衝太史慈打了一個手勢,帶著劉和齊周一起來到外面的走廊,哪知,他們前腳剛出來,蔡琰也跟了出來。

  “究竟是因何而起?”趙雲忙詢問,因為趙雲的關系,董卓死在了遷都途中,他心中納悶,難道蔡邕的死,還跟原來的劇情一樣嗎?不應該啊。

  董卓已經死了很長時間了,蔡邕要是吊祭他的屍體的話,要殺也應該早就死了。

  太史慈又歎了口氣“事情是這樣的,董卓死後,王允曾找他談過一次話,談到董卓的時候,蔡中郎連連歎氣,臉上露出了幾分不忍的神色,就因為這,王允就對蔡中郎生出了怨恨,蔡邕也因此招來了殺身之禍。王允斷定蔡中郎是在為董卓鳴不平,而且是出於感懷私恩而不顧公義的鳴不平,董卓被殺,普天同慶,蔡中郎居然在這個時候替董卓叫屈抱怨,在王允看來,簡直是大不敬之罪,同情國賊,即是反賊,王允勃然大怒,要拿蔡中郎殺一儆百,警示世人。”

  王允當時勃然大怒,厲聲訓斥蔡邕“董卓國之大賊,幾乎傾覆漢室。君為王臣,當宜同仇敵愾,竟然懷其私恩,忘卻大節!今上天誅滅罪人,汝反表傷痛,豈不共為逆黨?”

  就因為這句話,蔡邕當場被抓起來投進大牢。

  之所以一直沒殺,一是剛剛遷都,諸事繁忙,朝局尚不穩定;二來,文武百官苦苦相勸,王允也不好直接將蔡邕殺掉,所以便拖到了現在。

  太史慈頓了一下,又說道“這僅僅是其中一個方面,就算蔡中郎有罪,也不應該被殺頭,那王允自從來到長安後,不少人暗地裡紛紛議論,說他好像變了一個人。”

  “哦?”

  趙雲恍然頓悟,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太史慈接著說道“我四處打聽,多少了解了一些內情,不管是誰勸說王允,他都斷然拒絕,口氣甚是專橫,儼然他已經成為了長安之主,就連呂布也得聽王允的命令,至於當今天子,尚且年幼,也對王允甚是依賴,殺蔡中郎,其中不乏立威的成分。”

  究其原因,是王允手中的權利,讓他變了。

  常言道,有錢就變壞,雖有些偏頗,但不可否認,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

  錢能讓人改變,權利也一樣。

  遷都之前,王允不管做什麽,至少被董卓死死的壓了一頭,他手中並沒有實權。

  可是遷都之後,惡貫滿盈的董卓已經死了,王允和呂布雖說共同執政,可呂布粗莽武夫一個,朝中大權毫無爭議的落到了王允的手中。

  王允在政治上因此出盡了風頭,人們敬重他,擁戴他,幾乎把他供若神明!

  站在權利的巔峰之上,一直隱含在王允體內的專製欲(望)被巨大的功勳給喚醒了,他是忠臣不假,也算是好人,可是,他的私心,卻得到了極大的膨脹,甚至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以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都是為了匡扶漢室,為了重整社稷。

  王允之前痛恨董卓的專製,卻反而一步步的步了董卓的後塵,亦步亦趨,王允正在變成第二個董卓。

  不是說他壞,而是變的獨斷專橫,變的目中無人。

  要殺蔡邕,立威是一方面,警示別人也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要封住蔡邕的筆杆子,絕不讓不利於自己的歷史聲音出現。

  飽讀詩書的王允,對司馬遷作的《史記》深有抱怨,《史記》誹謗朝廷,貶損當世,對朝廷,對百官,對天子,對當時的世道,都大肆抨擊,王允甚是痛恨,一旦放過蔡邕,王允覺得蔡邕也會跟司馬遷一樣。

  王允骨子裡,忠於漢室,忠於朝廷,這個世道已經夠亂了,一旦蔡邕把真話通過漢書流傳下去,那絕不是王允希望看到的。

  家醜尚且不外揚,國醜,更不能訴諸筆端流傳後世!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