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454章 全取山東
  第454章 全取山東
  楊潮感覺到山東的八旗兵對自己有一種恐懼之後,立刻就做出了轉變,他感到十分興奮,感覺這就是他心裡那種隱隱的悸動,感覺會獲取一場大勝的來源。

  己方駐扎淮北的士兵經過長時間休整,求戰欲高漲,而以八旗兵為主的清軍主力,則因為段時間內數次全軍覆沒,對楊潮充滿恐懼,因此楊潮認為趙康擁有攻打濟南的底氣。

  但是卻沒有同意趙康直接攻打濟南,而是讓他攻打濟南府附近州縣,將濟南城中的八旗主力調動出來,畢竟濟南也是一座大城,城中的清軍數量上可能比趙康還多,因此強攻的話就太吃虧了。

  “先打附近州縣,調動濟南清軍救援,伺機阻擊!”

  楊潮立刻給趙康發去了這樣的命令。

  接著是濟寧州,李五六所率左翼軍已經抵達濟寧,但是清軍閉門不出,讓他與敵野戰的計劃泡湯,王璞興衝衝的開始組織攻城,大炮轟鳴,很快打開了一道城牆缺口,而這時候清軍竟然逃了。

  幾乎是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濟寧州,可是無論是沒能野戰殲敵的李五六,還是炮轟退敵的王璞,兩人都有些意興闌珊,這清軍也太不禁打了,還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清軍。

  其實楊潮也有些詫異,雖說清軍懼怕自己,但也只是一個猜測,聯想到攻打南京的三順王漢軍,似乎也比這些八旗兵強太多了。

  楊潮不了解的是,三順王所帶領的軍隊,其實並不都是漢八旗,其中孔有德有三千多部下,全都是當年跟著毛文龍一起騷擾滿清後方,後來跟著他到山東叛亂,逃到滿清投降的老兵伍。

  孔有德在山東的時候,就是統兵數萬的大將,到了滿清後,反而被縮減兵員,雖然是王爵,但從來沒有帶過上萬數量的大軍,但是他手下這些精挑細選出來的幾千人馬,卻個個都是精銳,南征北戰,從北京打到西安後,才被調回遼東閑置起來。

  這次孔有德出山之後,在洪承疇的支持下,從整個北方投降明軍中,挑選出了一萬六千多人補充孔有德,這一萬到明軍綠營,每一個都是弓馬騎射的邊軍精銳,以前在明軍戰鬥力不行,那是因為整隻軍隊缺乏紀律性,而他們到了孔有德手裡,立刻就被嚴酷的軍紀約束起來,這時候他們高超的技藝就可以得到充分的釋放了。

  所以三順王的軍隊雖然是漢軍,其實戰鬥力絲毫不弱於清軍。

  但是更重要的一點,無論楊潮兩敗多鐸,還是打阿濟格豪格,這些人都沒有參與過。

  孔有德核心精銳那時候在遼東修養呢,而綠營高手們則一個個被清軍打的潰不成軍。

  因此孔有德手下的精銳是因為不太了解楊潮的江南兵馬,用過去打明軍的眼光來看待,而那些被八旗兵嚇破膽的明軍精銳,則一個個對孔有德手下的精銳充滿信心,所以說,孔有德手下的軍隊對上楊潮,無論從心理還是技藝上都沒有陰影,所以對決的話,還略佔優勢。

  所以孔有德所帶兵馬才展現出一種跟山東清軍截然不同的狀態。

  耿仲明和尚可喜的情況跟孔有德一樣,也都是手下精銳外加明軍邊軍好手,而且不了解楊潮兵馬,心理上沒有負擔不說,還一個個充滿了自信。

  但是山東這些八旗兵不一樣,他們都是早早跟多爾袞入關的八旗子弟,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親朋好友葬送在楊潮手中,加上家家戶戶都分到了成百上千畝的良田,小軍官家裡都有數個包衣了,誰還想著要拚命呢。

  所以才造成他們不想跟楊潮玩命的態度。

  “濟南也打下來了?”

  第三日趙康傳回消息,打下濟南城了,又一次出乎楊潮預料,楊潮還以為得調動清軍,然後先剪除羽翼,最後圍攻濟南城呢,甚至做好了讓李五六和王璞支援的準備,可沒想到趙康一個人就打下了濟南城。

  詳細詢問過報信的探馬後,楊潮了解了濟南戰況,趙康分兵包圍了泰安州,圍三缺一,圍而不打,但是卻久久等不來清軍援兵,反而是泰安州守軍當夜就從缺口跑了。

  拿下泰安後,趙康這次包圍了肥城,同樣是圍而不打,同時分兵感到濟南去挑戰。

  結果是肥城還沒有拿下,濟南城的清軍也跑了。

  “不應該啊,濟爾哈朗也是宿將,還是滿清的攝政王,地位上僅次於多爾袞,沒道理如此不堪一擊啊。”

  楊潮弄不明白,他知道清軍在山東布置重兵,而領兵的就是濟爾哈朗,這個濟爾哈朗不用多說了,很早就是八旗高層,比多爾袞兄弟出道要早的多,他當年戰鬥的明軍,也不是如今徹底崩潰後的明軍,而是天啟、崇禎時期還算有組織能力的明軍。

  因此楊潮不相信濟爾哈朗會是一個膽小懦弱的人。

  楊潮跟一般的明軍文武不同,那些文武要麽是對清軍極盡鄙夷,口稱韃虜蠻夷,或者就是怕的要死,還有嘴上鄙視,心裡懼怕的主兒,楊潮卻只相信事實,人家打過的仗比你聽過的還多,這種經驗的積累,足以證明對方的實力了。

  因此楊潮才格外的奇怪。

  “看來不是戰鬥本身的原因啊!”

  楊潮判斷,出現這種情況,根本就不可能是純粹的軍事原因。

  雖然自己多次打敗清軍,甚至全殲就有四次,海州一次,揚州兩次,南京一次。

  打敗的也都是清軍名將,斬殺動輒上萬人,讓清軍懼怕是可能的,但是讓他們這樣一潰在潰,就顯得有些不正常了,八旗兵的精銳還在,戰鬥力還在,不至於打都不敢打就逃。

  趙康站在濟南城上,意氣風發,沒想到這麽容易就打下了濟南,雖然沒有斬獲多少,但是打下這樣的大城,政治意義還是很大的,不由得他激動,腳踩在濟南城牆上,仿佛將整座城池都踩在了腳下,一種征服的快感充盈心間。

  而濟南城北,一標人馬正在遠去。

  濟爾哈朗情緒複雜,一箭未射,就棄城而逃,這不是他該乾的事情。

  但是他卻迫不得已,他輸了,從被多爾袞調到山東那一刻他就輸了。

  手下沒有一個將領想要跟楊潮玩命的,但是濟爾哈朗還是有強迫他們作戰的權力和威望的,但是他沒有那麽做,原因很簡單:傷亡!

  八旗傷亡不起了,丁壯減損的太過厲害,打下去無論成敗都是輸。

  如果他濟爾哈朗在山東跟楊潮拚命,就算最後打贏了,回到北京去也肯定會被多爾袞拿下問罪,那時候八旗中各個旗主權貴還不會給他濟爾哈朗說話,因為各旗損失都太過重大,都對濟爾哈朗充滿怨氣。

  而他不戰而逃,回去後依然要被多爾袞責難,好在保住了各旗的精壯,各個旗主權貴一定會給濟爾哈朗求情,那樣他還能得到善終,只是他的政治前途是沒有任何希望了,他也只求安度晚年了。

  濟爾哈朗何嘗不想跟明軍一戰,他曾經也是被人尊敬的巴圖魯,是一個勇士。

  可是殘酷的權力爭鬥讓他早早地變得沉穩,甚至現出跟戰場上截然不同的軟弱,但是因為這種態度,他在努爾哈赤時代,在皇太極時代,一直都沒有被猜忌,久居旗主之職,位高權重。

  身居高位,所思所想,是完全跟戰場不同的。

  “此戰,非戰之罪!”

  濟爾哈朗長歎,最後做出撤出濟南的決定,帶著一種英雄遲暮的悲涼心態,朝著北直隸慢慢行進。

  “步步緊逼八旗主力,但是不可戀戰,對方若逃跟隨就行,他們已經敗了!”

  楊潮想明白清軍的逃跑原因之後,立刻給各隻部隊下令,此時已經不需要跟八旗主力作戰了,濟爾哈朗已經輸了,而楊潮覺得自己又一次做了多爾袞的刀。

  濟爾哈朗這次回去肯定完蛋了,尤其是自己追而不打,更是會讓多爾袞抓住把柄,因為怎麽看他都是跟楊潮存在某種默契,給他安一個與敵勾結的罪名,他想洗都洗不清。

  楊潮強行攻擊濟爾哈朗反倒是對濟爾哈朗更有利,只是楊潮犯不著為了保住他而犧牲自己的戰士的性命,只能這樣緊追不舍,防止他們在逃跑之余,不顧一切的對當地進行破壞,如果清軍打著一種“我得不到你也別想要”的態度,大肆破壞城池,甚至殺人搶掠的話,楊潮還真的很頭痛,以滿清“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的文化來看,這種事情他們不是做不出來。

  “命令李五六朝臨清方向前進,王璞往東,攻佔青州、萊州和登州三府。對投降綠營,進行安撫,不得隨意誅戮!”

  楊潮開始分兵行動,讓李五六沿著運河攻擊前進,趙康緊追八旗主力不舍,王璞往東攻佔山東其他府。

  至於招降綠營,依然是出於政治目的,而不是單純的軍事目的。

  “哼哼,如果山東出現大量漢軍投降,我倒要看看多爾袞還敢不敢大肆使用漢軍!”

  楊潮心中暗想著,在人力已經不濟,不得不使用三順王的時候,組建的綠營兵卻大量投降,這時候就是多爾袞敢用漢人士兵,大概八旗權貴也會反對額。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