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368章 左良玉東下
  第368章 左良玉東下

  煙花三月的季節,一個書生滿懷著對權力的渴望,卻屢屢失敗的壯志未酬,無比悲憤的心情,竹杖芒鞋頭戴鬥笠,毅然而然的踏上了西去武昌的小船。

  此舉無論如何看都帶著一股悲壯,頗有一副勢要乾坤倒轉回的決心。

  楊潮才不會注意到一個失敗的舉子的命運,他此時正愁朝廷內外的事情呢。

  黨爭,又是黨爭。

  楊潮小心翼翼的維護,誰知道還是讓偏安一隅的這個小朝廷邁進了黨爭的無底深淵。

  楊潮大力支持的史可法倒台了。

  楊潮不知道為什麽最近皇帝對自己似乎頗不待見,左思右想自己沒有得罪過皇帝,一直小心翼翼的做一個忠臣,絕無任何出閣的舉動,只能認為是皇帝在刻意打壓自己吧,這樣一個手握十萬重兵的武將,確實很難讓皇帝安心。

  但是史可法也太不爭氣,或者說太沒有戰鬥力了。

  崇禎時期,他長年在江南做漕運總督,之後又做了兵部尚書,崇禎身死之時,江南文官中,就屬他資歷最深,當之無愧的內閣首輔,又有楊潮的支持,理應穩如泰山。

  可是他還是失敗了。

  現在的內閣首輔變成了兵部侍郎馬士英。

  史可法作為內閣首輔期間,竭盡全力推銷他的聯虜平寇策略,而且為此付諸一切努力,左懋第等人北上的時候,除了帶去國書,史可法還以內閣首輔的名義,分別給吳三桂和大學士馮銓、謝陛等人寫信,只可惜這些人已經死心塌地的跟著新主子了,見都不見故國的使節。

  但是好死不死的,史可法還給多爾袞寫信,信中內容極為謙卑,目的無非是兩國合議,連手剿滅李自成而已。

  結果多爾袞也給史可法回信,這封信惹起了朝儀,多爾袞在心中不但不承認南明君臣,而且斥責他們無君無父,不先給崇禎報仇反而擅立皇帝,是妄立。

  同時還在信中勸史可法早日認清大勢投靠滿清,並且說史可法的弟弟史可程弟弟已經歸順正朔,希望史可法能夠早日勸說南方偽立的君臣棄暗投明,早早歸附滿清,也不失大功一件。

  正是這封信給了史可法沉重的打擊。

  陳洪范沒有將信直接給史可法,而是悄悄的公布了出來,頓時惹起不少人彈劾。

  馬士英更是彈劾史可法賣國,證據正是史可法的弟弟已經投降,史可法一直鼓吹聯虜,馬士英說“豈不疑哉”。

  史可法自然不可能是叛徒,歷史上他也確實給多爾袞寫信,多爾袞也回信了,內容也差不多,但是那時候史可法並沒有被太多質疑,因為那時候皇帝是福王,文臣跟福王不和,因此文臣抱團,可是現在皇帝是朱慈烺,文臣一個個並沒有壓力,因此反而生出勾心鬥角來,馬士英彈劾史可法,不但很少有人幫他說話,甚至還有幫腔質疑的。

  史可法異常灰心,他根本不願意卷入黨爭,其實他不是一個喜歡爭鬥的人,甚至多次認為朝政就是壞道了內鬥上,所以他主動退讓,上表自請去除首輔之位,請求去江北督軍,不是史可法想控制軍權,他還沒這個心眼,他的理由是馬士英進入內閣,不能沒有人督師,所以他想去,說起來他是真想為大明王朝做一些事情的。

  楊潮態度十分堅決的反對這項措施,保證史可法絕對不可能有二心,但是皇帝一言而決,史可法除去了首輔職務,依然頂著大學士頭銜去江北督師去了。

  要不是皇帝疏離楊潮的態度,馬士英絕不敢站在楊潮對立面彈劾史可法,要不是史可法自己萌生退意也不可能失去首輔之位,要不是皇帝自毀長城,也不會允許史可法出走。

  可惜弄到最後這位朝中為數不多的清官還是走了。

  楊潮好生失望,再次開始告病離朝,專心於軍務。

  這段時間的軍情也確實讓楊潮感到有些嚴峻了。

  清軍到底打敗了李自成。

  李自成的大順軍確實比明軍強了一些,頗打了幾個硬仗,而且也偶有小勝。

  可是去年年底,決定性的潼關戰役打響,潼關是陝西門戶,往往誰佔領了這裡,就意味著佔據關中,李自成在這裡打敗了孫傳庭,就佔領了陝西,清軍這次跟李自成在這裡苦戰,立時十三天,最終李自成戰敗,多鐸帶兵進關,很快就佔領了西安。

  李自成戰略失誤太大。

  本不該這麽快,這麽輕易就失敗的,可惜其興也勃,其亡也速。

  敗在政治。

  當年東征,太容易打下山西、河南,讓李自成太大意了,讓太多的明朝軍官留任,沒有派任何人盯著,也沒有解除那些軍官的軍權,當然也許是做不到,這些人李自成來了投降,清軍來了又投降,導致李自成一路往西,追兵一路追趕,那些投降他的明軍起不到任何阻攔作用。

  不說山西、河南的明軍降兵了,就是李自成老家陝西的降兵也不可靠,多鐸大軍一進陝西這些人同樣投降。

  李自成太冒進了,佔據陝西後,沒有整合內部勢力,依然任用明軍後,就急不可耐的東進要佔領北京,結果北京是被佔領了,但是卻守不住,根基不穩的情況下,佔據再多的地盤也是枉然。

  楊潮看到一系列戰報後,不勝唏噓,更堅定了自己立足江南,穩健經營的方針。

  反觀清軍,沒佔領一地,立刻任命文官經營,同時將那些降兵軍官抬旗送入北京,或者將他們的家人送入北京作為人質,並且立刻整頓軍紀等等,這份施政效率別說李自成了,就是明廷都比不上。

  說回李自成,跟清軍潼關大戰失敗後,李自成放棄了集中兵力包圍西安的打算,又決定以以前對付明朝的方式,來個遊動作戰,放棄了關中,帶著元氣仍在的大順軍主力,從商洛進入河南西部,然後南下進入襄陽。

  李自成開始建立政權穩固經營,就是在襄陽一帶開始的,此時襄陽和周邊四個府仍然在他任命的官員手裡控制,也有他駐扎在這裡的幾萬大軍。

  可是李自成卻沒有留在經營時間最久,最為穩固的襄陽地盤,而是將襄陽留守的士兵也一起帶走,往東方進發,打算搶奪明廷另一個都城南京,北京守不住,那就佔南京。

  他面前第一個障礙,就是大明駐守武昌的最大軍閥:左良玉!

  這一年多以來,李自成北上,張獻忠西征,整個江南其實狠狠的恢復了一口氣。

  左良玉鎮守武昌,明廷收復了長江以南的湖北,整個湖南,實力依然佔據大半個中國,尤其是人口和經濟更是佔據了多一半,堪稱綜合國力完爆李自成和滿清之和,但是綜合國力這東西從來都是用來唬人的,沒有什麽卵用。

  李自成南下後,有最強綜合國力支撐的左良玉大軍,卻不敢跟他交戰。

  “左將軍,東進吧!那李賊駐兵江北,已經打出要東進南京的旗號,若是讓李賊進犯,率先佔了南京,將軍怕是愧對先帝厚恩啊。”

  左良玉本就不想跟李自成決戰,偏偏還有人勸他放棄湖廣雙江而下的。

  此人是湖廣巡按禦史黃澍,已經做了很久的湖廣巡按,巡按也算是大員,可是他並不甘心,新皇登基他遠在湖廣,可是卻很想入京做官,想要更進一步進入六部,但是鬱鬱不得。

  當南京傳來馬士英鬥敗史可法成為新的首輔的時候,他更是感覺沒有了希望,因為他跟馬士英有舊怨,馬士英曾經在山西做官的時候,因為貪腐,有人彈劾,他就是其中一員,因此他知道馬士英做了首輔後,就感覺自己沒有機會進入六部,更不用說內閣了。

  所以狠下決心,開始攛掇左良玉東進,希望借助左良玉的兵力為後盾,實現上台的理想,他看的很透徹,現在亂世以起,實力很重要,馬士英能過入閣,不是仗著手裡有兵,幫助福王監國嗎,史可法能夠當首輔不是因為楊潮支持嗎。

  因此黃澍認定,只要自己帶著左良玉的大軍進入江南,他入閣就易如反掌。

  雖有威逼朝廷的嫌疑,但是為了入閣,他也顧不上了。

  恰好此時左良玉不想跟李自成作戰,正好給了他理由。

  而且黃澍還有盟友。

  “沒錯,左將軍此時不東進,怕是就失去良機了!那楊賊手握重兵,脅迫皇上,弄得江南一片哀鴻,奸佞當道,忠直願棄。史閣部忠心耿耿,卻遭排擠!還望左將軍早日進兵清君側!”

  清君側,好重的一面旗幟,卻從來是造反者鐫刻的花邊修飾而已。

  漢代七王之亂打的是清君側的旗號,朱棣奪他侄子的皇位用的是清君側的旗號。

  七王成功了,打算削藩的晁錯被誅殺,朱棣成功了,他成了皇帝。

  這個旗號是如此美妙,於是成了一代又一代梟雄打算造反的借口。

  黃澍等人此時給左良玉製作了這一面金光閃閃的旗幟,看重了左良玉不想抵擋李自成折損兵力,乾脆誘導他東進南京成為他們爭權奪利的棋子。

  “候公子自南京而來,南京的情勢他最清楚不過,左將軍莫要猶豫不決錯失良機啊!”

  黃澍繼續苦勸。

  沒錯,他的盟友就是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

  四公子氣勢張揚了幾年,侯方域一改連個秀才都考不中的尷尬,跟其他三公子一樣,通過其他手段都弄到了舉人身份,可惜今年的會試還是失敗了,沒能考中進士,於是孤憤之下,他來到了武昌,想要借助左良玉的兵力,通過其他方式獲得權位。

  而且很快他就找到了臭味相投的黃澍,兩人狼狽為奸,聯合起來勸說左良玉。

  左良玉反覆思量了一下,終於狠了狠心,與其跟李自成決戰,在這亂世中損兵折將,不如去南京給自己掙一個高位,江北四鎮無功無德,竟然憑借武力,就給他們爭取到了他左良玉打了一輩子仗才得到的地位,他實在是不甘心,不就是因為那些人有幾萬兵在江南嗎。

  平心而論,左良玉是看不起這些原本地位遠不如他的人的,那群人給他左良玉提鞋都不配,現在竟然一個個封侯封伯,憑什麽?
  “好,本將軍即刻起兵,兵發南京,清君側!”

  三月末,在李自成進兵武昌前,左良玉盡起大軍,浮江而下,為了防止李自成奪取武昌利用武昌的人力物力休整後追擊他,他將武昌百姓屠戮一空,搶光糧草物資後放火燒城。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